劉明珠
骨科損傷控制理論在基層醫院護理中的應用
劉明珠
目的探討骨科損傷控制理論在基層醫院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對本院收治的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回顧,選擇使用骨科損傷控制理論展開評估搶救治療,通過針對性搶救的護理措施,對損傷不同時期的并發癥進行有效的預防。結果5例患者存活,術后獲1~2個月隨訪,骨折達愈合。創面愈合:3例創面期愈合,2例創面經換藥治療后愈合,1例死于腦疝,2例死于呼吸衰竭。結論骨科損傷控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搶救手段,通常應用于積極復蘇、計劃性分期再手術或緊急簡化、有效止血手術。
損傷控制;骨折;護理
基層醫院中因車禍或意外墜落而導致嚴重骨折多發傷的患者很常見,骨科損傷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理論的運用對于患者手術時機的掌握、生理條件的評估以及降低其死亡率有非常明顯的優勢[1]。應根據損傷時期的不同科學地選擇護理措施,這是非常關鍵的。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多發傷患者8例,其中男4例,女4例,年齡18~80歲,平均45歲,其中交通事故傷害2例,高空墜落傷害1例,重物砸傷1例,顱腦損傷患者1例,多發性肋骨骨折合并創傷性濕肺1例,合并腹部臟器破損1例,椎體骨折1例;均存在四肢骨折的情況,其中開放性骨折5例,本組患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休克癥狀。
1.2 護理方法
1.2.1 建立靜脈通路 建立科學的靜脈通路是確保患者有效康復的關鍵。對創傷患者而言,在建立靜脈通路時必須要最大限度的選擇諸如頭部或胸部遠離受傷區域的靜脈;若為上肢受傷則應選擇下肢靜脈;腹部或下肢受傷,則選擇上肢靜脈;通過靜脈通路的及時建立,能夠第一時間為患者有效的補液與用藥。當靜脈穿刺時出現困難須盡快進行中心靜脈穿刺置管,經過頸內、鎖骨下靜脈或附近的靜脈放入中心靜脈導管[2]。必須在1小時內進行搶救治療,在無法對出血進行有效控制前,液體復蘇是非常關鍵的措施。
1.2.2 生命體征的檢測 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實時檢測,以便于為液體復蘇提供準確的依據,每小時監測患者中心靜脈壓、血氣分析、尿量。終末器官的血流灌注常常會體現在連續的尿量監測以及生命體征的維持;而嚴重損失或出血過多以及廣泛的組織滲透會使患者產生繼發性的低氧血癥或持續的低灌注,患者細胞在代謝的過程中易形成酸性物質而導致代謝性酸中毒。因此,進行護理時要準確全面的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記錄,適當的使用藥物來平衡患者體內的酸性物質。若存在失血性休克應及時進行限制性液體復蘇,從而使患者機體代償機制發揮自身的作用,起到改善機體供氧的作用[3]。
1.2.3 確保呼吸道通暢 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清除患者口腔和鼻腔中的血液以及其它嘔吐物,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后為患者進行輸氧,對于合并創傷性濕肺和顱腦損傷患者應及時對其插入氣管或使用輔助性呼吸機,進而輔助其呼吸。定期對患者進行吸痰、霧化吸入藥物等措施。
1.2.4 復溫 由于患者的受損機體產能降低,在開胸腹后失去了很多熱能,而且手術室溫度的維持以及患者的保溫護理不足等,導致患者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產生低溫現象。“低溫”屬于患者嚴重創傷后無法避免的一種正常病理性生理變化,一般來說低溫指的是患者軀體溫度≤35℃,出現低溫后應盡快的幫助其脫掉濕的衣物,擦干患者身體并覆蓋保溫。
1.2.5 維持凝血功能 最初的24h建議輸血保證濃縮紅細胞、新鮮冰凍血漿、血小板均在10U以上,使凝血酶原時間<15s,血小板>100×109/L。在進行護理時首先向手術醫生了解引流管的位置同時做好詳細的標記,對患者進行翻身或移動時,必須確保引流管的穩定,保證引流管不會扭曲或受壓,引流袋的位置比腹腔要低,保證引流液不會倒流。還應對患者的注射區域皮膚進行觀察,確認注射部位無明顯的瘀斑,對引流液的顏色、量進行詳細記錄。如果出現血性引流液量增加、顏色加深,則應及時通知醫師做好相關的處理[4]。
1.2.6 監測腹內壓 在 DCO手術后患者易出現腹腔室間隙綜合癥(ACS),為腹內壓增加同時引發臟器功能不全的情況,易導致患者心、肺、腎功能的損傷,其并發癥幾率約為 15%[5]。因此,對腹部創傷合并后的患者應做好腹內壓的監測工作。通常選擇如下護理手段:觀察并詳細記錄患者的腹圍變化,若腹圍提高 2cm/d,則及時通知醫生;對患者的腹壁緊張度、呼吸頻率以及血氧飽和度進行監測和記錄;觀察線下是否出現膿液滲出,若出現感染必須第一時間更換敷料。
1.2.7 出院指導 當患者出院時應告知其必須定期換藥、拆線。循序漸進的進行功能恢復鍛煉,同時注意休息;遵醫囑繼續服用藥物,并告知患者在其出院后定期到院進行復查。
5例患者存活,術后獲1~2個月隨訪,骨折達愈合。創面愈合:3例創面期愈合,2例創面經換藥治療后愈合,1例死于腦疝,2例死于呼吸衰竭。
骨科損傷控制理論是創傷救治觀念中的一大變革。通過 DCO的運用,以往因進行初期確定性手術而面臨死亡的患者中將會有大約50%能夠生存。DCO能夠極大的降低重創患者的死亡率,加之手術后的科學護理,能有效幫助患者盡快治愈。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及護理工作的推進,DCO的臨床應用對于重創患者的生存率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1] 張釗.創傷骨科救治領域中損傷控制理論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20):43.
[2] 郭小斌,王燕.骨科損傷控制理論在護理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 2012(33):85.
[3] 林華.骨科損傷控制性理論在外科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18):20.
[4] 李秀婷.骨科損傷控制在創傷急救骨科的應用護理體會[J].河北醫學,2011(02):74.
[5] 馬靜.急診科嚴重創傷急救與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學, 2011(22):31.
R68;R473.6
A
1673-5846(2014)01-0150-02
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人民醫院骨科,云南文山 6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