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克義
羈押必要性審查中的現實問題與思考
文◎陳克義*
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實施以來,對于降低捕后羈押率、防止公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害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這項制度不斷深化,檢察實踐中也遇到一些現實問題。如怎樣界定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標準?監所部門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應該是程序性審查還是實質性審查?依申請進行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結果如何適用法律?對法院決定逮捕羈押的案件檢察機關如何行使檢察監督權等等。在當前各地、各級檢察機關認識不一致、實踐不統一的情況下,有必要厘清和探討這些問題,達到規范審查工作機制,提高檢察監督效果的目的。
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是以事實證據變化為標準,還是以刑罰輕重為標準,或是以證據和刑罰要件的整合體為標準?這一問題不但《刑事訴訟法》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也未予以明確。執法尺度、標準的不統一,直接影響了執法效果。筆者認為,無論在哪個訴訟階段,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繼續羈押的必要,應以逮捕條件為標準,核心是審查社會危險性要素。
逮捕是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剝奪其人身自由,以保證訴訟活動正常進行最為嚴厲的強制措施。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79條規定了逮捕的證據條件、刑罰條件和必要性條件。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是主觀惡性較大,或是犯罪惡習較深,或是具有較大的社會危險性,應當予以逮捕羈押。同樣,在羈押必要性審查時,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仍然符合逮捕的三個條件,當然有繼續羈押的必要,反之,則應改變強制措施。因此,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基本標準只能是逮捕的條件,而不能是其他,即羈押必要性審查必須以逮捕條件為基本標準。
《刑事訴訟法》第79條直接列舉了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應當予以逮捕的5種情形。即: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上述5種情形,前2種是對犯罪嫌疑人造成社會危險可能性的規定,后3種是對妨害訴訟可能性的規定。在證據條件和刑罰條件未發生本質變化的前提下,5種情形就應該是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核心標準。經審查,5種情形之一依然存在的,即應作出繼續羈押決定,反之,則應作出改變強制措施決定或建議有關機關改變強制措施。因此,羈押必要性審查必須以逮捕的證據條件、刑罰條件為前提,以必要性條件為核心。
以逮捕條件做為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既可以規范執法行為,防止人為擴展或縮小檢察監督職權,也可以通過偵查監督部門和公訴部門之間內部監督機制,防止羈押必要性審查權的濫用。當然,以逮捕條件做為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不是簡單的對原逮捕決定的復查,也不是為了糾正錯誤的逮捕決定,而是在原逮捕羈押的基礎上,結合案件證據變化情況、犯罪嫌疑人現實表現及身體狀況等,綜合考評其社會危險性,對是否有繼續羈押的必要作出判斷。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617條規定:監所檢察部門在工作中發現不需要繼續羈押的,可以提出釋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梢姡O所檢察部門的羈押必要性審查職能涵蓋了刑事訴訟全過程。檢察實踐中,監所檢察部門履行審查職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職能交叉。如在審查起訴階段,公訴、監所部門同時發現某輕傷害案件已達成刑事和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已大大減弱。據此,兩個部門同時啟動了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造成工作職能交叉。二是引發執法行為混亂。如上述案例,公訴部門審查后,依據《刑事訴訟法》第94條規定,直接作出了變更強制措施的決定并送達偵查機關執行。監所檢察部門依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617條規定,向偵查機關發出了變更強制措施的檢察建議。令出多門,不但使偵查機關無所適從,也使檢察機關的監督缺乏嚴肅性和有效性。筆者認為,監所檢察部門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應以程序審查為主,以實體審查為輔。即:監所檢察部門發現本院及同級公安機關、人民法院辦理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不需要羈押情形的,以發出《羈押必要性審查建議函》的形式,依訴訟階段分別移送偵查監督或公訴部門審查;發現異地羈押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以及上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具有不需要繼續羈押情形的,可以進行實體審查。
首先,確立以程序審查為主,以實體審查為輔的原則,符合立法原意?!度嗣駲z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617條規定的是“發現”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情形,監所檢察部門可以提出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檢察實踐中,“發現”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或是正在懷孕或哺乳自己嬰兒不適宜羈押的。二是在故意傷害(輕傷)、交通肇事等案件中,當事人雙方在捕后達成了刑事和解協議,社會危險程度減弱,沒有繼續羈押必要的。無論哪種情況,都需要專門機構或辦案部門予以核實、確認,監所檢察部門無法、也無需進行實質性審查。
其次,確立以程序審查為主,以實體審查為輔的原則,符合檢察實際。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法律監督過程,包括監督信息的獲取、監督程序的啟動、監督事實的查證及制裁措施的實施。法律監督的前提是要求對被監督者的情況充分了解,對案件辦理情況充分知情。檢察實踐中,由于監所檢察部門沒有參與訴訟活動,在沒有全面掌握案件信息、準確了解案件全貌的情況下,僅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間的表現或身體健康情況就要求有關部門改變強制措施,既不嚴肅,也不合規,還可能導致監督無效。反之,將“發現”的不需要繼續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訴訟階段移送辦案部門,由辦案部門對案件事實、證據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情況進行審查,既節省審查時間,又能保障檢察機關部門之間的監督制約,實現公正與效率的有機統一。
檢察機關依職權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稱為主動審查;依申請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稱為被動審查。《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618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檢察實踐中,經審查后認為無繼續羈押必要的,在適用法律時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一是剛性處理。即依據《刑事訴訟法》第94條規定,直接作出變更強制措施決定,通知公安機關執行。二是柔性處理。即依據《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向有關機關提出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書面檢察建議,由有關機關決定是否改變強制措施。
筆者贊同第二種做法,理由是:
首先,對審查結果進行柔性處理,是由檢察機關的性質所決定的。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享有對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權。法律監督權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建議和啟動程序權,并不是一種實體處分的權利,不具有終局處理的效力?!缎淌略V訟法》第93條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619條明確規定,在羈押必要性審查中,如果檢察機關認為不需要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應當建議有關機關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立法機關賦予檢察機關“建議”而不是“決定”,要求有關機關作出決定后“通知”而不是報經檢察機關“批準”,符合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職能定位。
其次,對審查結果進行剛性處理,曲解了《刑事訴訟法》第94條規定的本意?!缎淌略V訟法》第94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如果發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撤銷或者變更。筆者認為,“發現”是特指在工作中發現并依職權進行主動審查后,認為采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予以撤銷或者變更的情形,并不包含依申請被動審查的情形。具體而言,在偵查階段,偵查監督部門對附條件逮捕的案件,認為經繼續偵查后仍未滿足逮捕條件的,應主動撤銷原逮捕決定,變更強制措施,送達偵查機關執行;在審查起訴階段,公訴部門對主要證據、事實或情節發生變化和社會危險性已被排除的犯罪案件,發現采取強制措施不當或不需要繼續羈押的,也應直接改變強制措施,送達偵查機關執行。監所監察部門在履行職責中發現采取強制措施不當或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依訴訟階段移送辦案部門審查,由辦案部門決定是否改變強制措施。因此,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提出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的,檢察機關審查后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處理,而不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94條規定處理。正確理解和處理《刑事訴訟法》第93條和第94條的關系,是提高檢察監督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檢察實踐中,案件提起公訴后或在開庭審理過程中,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羈押被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的被告人,有權作出逮捕被告人的決定?!缎淌略V訟法》設立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為人民檢察院有效監督人民法院的逮捕羈押權提供了法律依據。遺憾的是,《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既沒有為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確立明晰的指導原則,也沒有對審判階段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啟動方式、監督內容、監督形式做出明確的規定。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應結合《刑事訴訟法》的貫徹實施,加大對審判機關逮捕羈押權的監督,發現審判機關采取強制措施不當或具有不需要繼續羈押情形的,依法提出改變強制措施建議,并跟蹤監督執行情況。
(一)監督原則
對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權的檢察監督應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盡量采取對人身權利損害程度更低的強制措施。二是依法保障刑事訴訟順利進行,努力尋求保障人權與保障訴訟之間的平衡。三是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厘清辦案需要與羈押必要的界限。
(二)程序啟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31條規定,人民法院做出逮捕決定后,應當將逮捕決定書抄送人民檢察院。筆者認為,人民檢察院收到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書后,即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對羈押的正當性、合理性進行審查。
(三)監督內容
在監督內容上,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應與偵查、審查起訴階段的審查標準有所區別。司法實踐中,法院決定逮捕被告人的原因主要有:
1.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犯新罪或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29條、第130條分別規定了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的9種和5種嚴重情形。這14種情形,應該作為檢察機關審查羈押必要的基本標準。
2.被告人在審前階段表示愿意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在庭審時又反悔的或被告人在審前階段認罪悔罪,在庭審中認罪悔罪態度發生明顯變化的。
3.被取保候審的被告人可能被判處較重刑罰,依法不能適用緩刑的。
4.可能嚴重妨礙審判工作正常進行的。因此,檢察機關應圍繞法院逮捕羈押的原因和條件,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全面考查逮捕羈押的合理性,理性判斷妨礙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程度,及時、準確的行使檢察監督權。
*天津市靜海縣人民檢察院[3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