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立新
我國消費者保護懲罰性賠償的新發展
文◎楊立新*
我國2013年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保法》)中,值得重視的是有關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第55條。這一規定與《消保法》原第49條相比較,發生了重大變化,也標志著我國懲罰性賠償責任有了新發展。
20年來,《消保法》原第49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以下意義:第一,通過懲罰性賠償的懲戒,制裁違法經營者的欺詐行為。第二,通過懲罰性賠償調動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第三,通過懲罰性賠償的威懾和警示作用,預防違法經營行為。第四,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但是,《消保法》修訂前,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還存在一些缺陷,主要體現在適用范圍不一,計算方法不明確,法律適用尺度不一,消費者反應不一等方面。
在修訂《消保法》過程中,對于是否應當繼續規定懲罰性賠償,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是否應當擴大,商品欺詐與服務欺詐的懲罰性賠償力度是否應當加大,最低額賠償標準究競適用于懲罰性賠償還是一般性賠償,惡意產品致害和惡意服務致害的懲罰性賠償數額計算問題等問題也產生了一些爭議。
修訂后《消保法》第55條對懲罰性賠償制度修改的重點,既有對違約懲罰性賠償責任數額的提高,也有對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計算方法的明確。第1款針對的是違約的懲罰性賠償,即商品欺詐和服務欺詐造成價金或者費用損失的違約懲罰性賠償,以及消費欺詐或者服務欺詐造成小額損害適用違約懲罰性賠償的最低賠償數額標準;第2款規定的是侵權懲罰性賠償,即惡意商品致害和惡意服務致害的侵權懲罰性賠償。
在具體適用上,就違約懲罰性賠償而言,將“退一賠一”修改為“退一賠三”,同時增加規定了小額損害懲罰性賠償的最低限額為500元。就侵權懲罰性賠償而言,明確了構成惡意產品致害責任與惡意服務致害責任必須具備故意要件,并將計算差數確定為受害人所受損失,將倍數確定為二倍以下。這一規則增加了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可操作性,對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摘自《法學家》,2014年第2期,第78-90頁。)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教授[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