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淑華欒鵬遠
理性認識對待網絡反腐
文◎王淑華*欒鵬遠**
近年來,從“白宮書記”張治安、“天價煙局長”周久耕、“十不知局長”王瑞林,到“房叔”蔡彬、“表哥”楊達才、“不雅視頻”雷政富……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網絡反腐就像一場席卷官場的風暴,一大批官員相繼落馬。網絡反腐尊重了民意表達、吸納了民間智慧、整合了輿論力量,網絡以其特有的公開透明快捷,成為反腐的天然盟友。
第一,容易侵犯他人隱私。網上曝料通常只是抓到了某個細節、某個表情,有的甚至只是有罪推定,謠言雖能倒逼真相,但極易涉嫌侵權。如“人肉搜索”,將公民的個人信息甚至家庭成員信息公之于網絡,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
第二,容易泄露反腐機密。正是得益于網絡信息的公開透明,當事人可以依據獲取的網絡信息,通過與關系人訂立攻守同盟、銷毀證據等方式干擾甚至阻礙反腐機構查清事實。對于無法查清事實的,當事人一旦就此提出侵權訴訟,反而使舉報人陷于被追究責任的被動地位。
第三,報道失實浪費反腐資源。在這個淺閱讀時代,人們的閱讀常常局限于幾句話甚至一個雷人標題,而個別曝料者正是抓住讀者的獵奇心理,有意夸大事實吸引公眾眼球,如此失實報道所形成的巨大群體熱度和輿論壓力,迫使反腐機構介入調查。2012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房嬸”事件塵埃落定之時才發現“房嬸”其實并沒有那么多房產,也不是黨政領導干部,但紀檢監察部門已為此浪費了大量的反腐資源。
第四,存在娛樂化傾向。網絡反腐往往涉及情色、權錢交易,主題思想粗俗膚淺,娛樂化傾向明顯,傳遞給網民更多的是現實生活的物欲橫流和道德淪喪,模糊了受眾關注社會深層次問題的視線。
第五,容易被人利用。網絡曝料可能會引發強烈的輿論壓力,吸引網民群情激奮。個別不法分子容易打著網絡反腐的旗號混淆視聽,對他人生活作風等問題進行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的報道,甚至惡意誹謗、排斥競爭對手。
第一,健全完善法律法規。任何反腐形式如果沒有法律依據和法規保障,便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為規范網絡信息提供了依據。政府應在落實好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著手推出更為健全完備的制度規范以引導網民依法上網,保障民眾依法行事,推動網絡反腐走上法治化軌道。
第二,加強制度機制建設。健全網絡反腐舉報受理、信息研判、處置反饋等機制措施,反腐機構應明確職責或配備專職人員,以即時關注網上信息、回應網上關切,分流腐敗線索,反饋查處結果。應參照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保護制度,盡快出臺保護網絡舉報人人身、財產和家屬安全的相關制度,為網絡反腐的健康深入發展提供保障。
第三,正確引導網絡反腐。網絡作為一個廣闊的反腐平臺,吸引了網民的主動參與。對此,反腐機構應予以積極回應并切實解決網民關切,以引導網民依法監督、以德監督,避免片面和偏激。同時,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主動接受監督,讓公權力更加公開透明運行,對網上曝出的問題不回避、不掩蓋。加強輿情監測,對網絡上出現的不實以及錯誤言論,應及時予以澄清、糾正。
第四,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發揮文化的教化引領作用,讓廉潔的思想、廉政的理念成為網絡文化的主流,潤物無聲春風化雨般引導網民話語。各級黨政領導應重視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在給予硬件保障的同時,采取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反腐倡廉正能量。
第五,推進網絡反腐與制度反腐有機結合。網絡反腐只是群眾監督的一種有效形式,與制度反腐相結合才是其真正出口。在鼓勵群眾廣泛參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各級紀檢監察、檢察機關在反腐斗爭中的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健全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切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山東省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檢察院[261205]
**山東省臨朐縣檢察院[2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