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國土資源局 孟志軍 朱君艷 相甦琦
1.以法為據定程序根據《物權法》第四十二條、《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五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省行政復議與行政審判聯席會議第八次會議紀要》等法律法規及規定,紹興市政府以專題會議紀要的形式,明確了被征收集體土地上滯留建筑物司法強拆的申請對象、申請主體、實施主體、實施程序等。2.嚴設條件選典型申請司法強拆的對象,嚴格界定為政府性投資項目所涉及的已經依法批準土地征收及完成“二公告一批復”程序、依法實施征地行為的集體土地上滯留戶,在最初摸排的237戶“百日攻堅”對象中,經研究分析,確定了滯留時間長、社會影響劣的18戶作為擬申請司法強拆的對象。3.巧借輿論促氛圍《紹興日報》等新聞媒體對18戶擬申請司法強拆的對象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公開曝光,對具有較高社會關注度、位于紹興城市主干道路邊上及擬建安置幼兒園工程地塊上的滯留建筑物實施了持續性的跟蹤報道,通過前期采訪周邊群眾、中期協商簽訂拆遷協議、后期現場
以法為據 嚴設程序妥選典型 助推征遷
----紹興被征收集體土地上滯留建筑物司法強拆的實踐與思考
紹興市國土資源局 孟志軍 朱君艷 相甦琦
2013年,紹興市政府為有效推動政府性投資項目順利落地,在市區開展了被征收集體土地上滯留建筑物拆除“百日攻堅”專項行動,通過依法依規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解決了一批既嚴重干擾重點項目建設,又極大影響紹興城市形象的滯留建筑物,維護和提升了政府征遷公信力。
1.以法為據定程序
根據《物權法》第四十二條、《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五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省行政復議與行政審判聯席會議第八次會議紀要》等法律法規及規定,紹興市政府以專題會議紀要的形式,明確了被征收集體土地上滯留建筑物司法強拆的申請對象、申請主體、實施主體、實施程序等。
2.嚴設條件選典型
申請司法強拆的對象,嚴格界定為政府性投資項目所涉及的已經依法批準土地征收及完成“二公告一批復”程序、依法實施征地行為的集體土地上滯留戶,在最初摸排的237戶“百日攻堅”對象中,經研究分析,確定了滯留時間長、社會影響劣的18戶作為擬申請司法強拆的對象。
3.巧借輿論促氛圍
《紹興日報》等新聞媒體對18戶擬申請司法強拆的對象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公開曝光,對具有較高社會關注度、位于紹興城市主干道路邊上及擬建安置幼兒園工程地塊上的滯留建筑物實施了持續性的跟蹤報道,通過前期采訪周邊群眾、中期協商簽訂拆遷協議、后期現場
拆除報道,傳遞政府征遷公開公平公正信息,牢牢把握輿論導向,贏得群眾對司法強拆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4.小中見大重細節
紹興市政府專題會議紀要除明確國土部門為向人民法院提起強制執行申請主體外,還根據裁執分離的相關要求,明確了屬地政府為組織實施司法強拆的責任主體,為人民法院在作出裁定時直接列明強制執行主體提供了依據;同時,充分留足法定時間、嚴格催告程序、邀請公正機構全程參與,確保滯留對象的知情權和申辯陳述權。
5.深入評估慎實施
人民法院裁定準予強制執行后,屬地政府堅持把依法依規、公平公正作為組織實施司法強拆的底線與原則,切實做好滯留對象所涉財產的證據保全,綜合考慮面臨的問題、潛在的風險,認真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擬定細致周全的組織、實施、安保、宣傳方案,確保和諧穩定。
1.探索確立了一套司法強拆程序
對被征收集體土地上滯留建筑物實施司法強拆,在紹興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紹興市政府專題會議紀要明確了具體實施程序為:屬地政府指定的實施拆遷部門向國土部門提交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方案及要求責令滯留對象交出土地的申請等材料;國土部門對拆遷部門提供的材料進行審查,對未簽訂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滯留對象作出土地征收安置補償決定(拆遷部門同步落實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內容的履行或提存);滯留對象逾期不履行土地征收安置補償決定的,國土部門作出《責令交出土地決定書》并送達滯留對象;滯留對象在規定期限內未提起行政復議、訴訟又不履行行政決定,或雖提起行政復議、訴訟,但裁決機關維持國土部門決定的,國土部門在復議、訴訟期限屆滿或裁決生效后,作出催告書送達滯留對象;滯留對象在催告書送達10日后仍拒不交出土地的,國土部門在期限屆滿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人民法院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作出準予強制執行的裁定后,屬地政府按照人民法院的裁定對滯留建筑物組織實施強制拆除。
2.成功處置了一批滯留對象
在屬地政府的努力、相關部門的支持及法律的威懾下,最初確定擬申請司法強拆的18戶滯留戶,有15戶的認識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先后在正式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前通過協商達成了一致、簽訂了拆遷協議;剩余的3戶滯留戶,有2戶人民法院已正式裁定準予強制執行,其中1戶已由屬地政府于2014年1月下旬對其實施了司法強拆,整個強拆現場秩序井然,當事人情緒平穩,滯留建筑物拆除干凈徹底,市級主要新聞媒體全部到位,進行了現場采訪與報道。這批滯留建筑物的集中處置,為推進紹興城中村改造地塊、重點項目杭甬高鐵安置地塊、站前廣場南側地塊、越興路延伸、靈芝小學易地新建等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民生項目的建設落地奠定了基礎。
3.依法提供了一條征遷新路子
2013年,18戶擬申請司法強拆滯留戶的有效處置,為紹興集體土地上房屋征遷工作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子。2014年,按照“明思路、定目標、突重點、實舉措”的工作思路,在紹興市區范圍內,共確定擬申請司法強拆的滯留戶30戶,主要涉及水環境改造、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類項目及解困房、安置房、醫院等民生公益類項目;目前,已有10戶通過協商簽訂了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其中5戶已拆除),另有4戶正式啟動強制交地程序,送達了責令交地等行政決定。被征收集體土地上滯留建筑物的司法強拆工作,改善了紹興市區的投資環境,助推了重點項目落地。
1.關于司法強拆項目范圍的限定
紹興在司法強拆實踐中,先期主要考慮以公共基礎設施、公益項目等為主的政府性投資項目。但隨著司法強拆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區域對非政府性投資的其他項目也提出了司法強拆需求。為此,對項目是否僅限于公共利益、是否需要擴大范圍產生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目前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對公共利益范圍作出限定,傳統上均認為征地行為本身即具有公共利益屬性,故在已批準征收范圍內,國土部門都可以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作出強制交地決定,并啟動司法強拆申請程序;另一種意見認為土地征收涉及相對人范圍廣、利益大,產生“釘子戶”的原因多樣、情況復雜,若普遍適用司法強拆手段,可能助長地方政府征遷行為粗放化與簡單化,加劇社會矛盾,甚至發生嚴重群體性事件。故在實踐中可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對公共利益的界定,確定司法強拆項目范圍。
2.關于司法強拆申請條件的設定
對已確定的司法強拆項目中的滯留戶,是否可以無條件的列入司法強拆對象,對此,紹興在實踐中提出了具有“典型性”“重大社會影響性”等相對抽象的標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必要予以進一步具體化,可以簽訂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被拆遷人的戶數占總戶數的比率為依據,確定是否符合司法強拆申請條件。該比率一般不應低于三分之二,即絕大多數的被拆遷人已認同政府擬定的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方案,從而減少后期實施司法強拆可能產生的社會穩定風險;具體可根據項目的不同類別,設定不同的比率要求。
3.關于司法強拆對象權利的保證
拆遷是強制被拆遷人交出其占用的土地和居住的房屋的產權,是以被拆遷人交易權利的喪失為前提的。一旦正式進入司法強拆程序,政府部門與司法強拆對象的矛盾就會突顯,為此,要在對司法強拆對象進行合理安置補償、保障其實體權利的同時,充分保障其知情權、參與權、救濟權等程序權利,這也是司法強拆獲取人民法院支持的重要前提。在具體實踐中,往往會遇到滯留戶與政府部門“打游擊”、拒絕接觸等送達難題,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要避免出現一送了之,送而不達的情況,必要時要采取公告送達方式,以確保行政行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