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周聚焦·政策速遞
浙江出臺“強鎮擴權”新政,強鎮被賦予縣級管理權限,戶籍制度有望放開;進城農民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公共服務,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
浙江省近日出臺“強鎮擴權”新政,針對此前劃定的200個中心鎮推出了系列改革措施。強鎮被賦予與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縣級管理權限,包括有關企業(貿易)、個體工商戶和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登記權等,率先在強鎮探索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新政規定,下放方便群眾辦事的社會管理權包括居民身份證、居住證、居民戶口簿、計劃生育證明、房產證、土地證、老年人優待證、殘疾證、就業失業登記證、房屋他項權證、社保卡、駕駛證等證照的辦理權,以及社會救助、民政優撫、農民個人建房審批等權限。新政規定,為了推進本地農民就地城鎮化,強鎮將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允許在強鎮有合法穩定職業或住所的本省進城農民落戶。新政后的進城農民將享受城鎮居民同等的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新政規定,進城農民將繼續保留土(林)地承包權、宅基地用益物權、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等權益。新政還鼓勵進城落戶農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建立積分落戶制度,積分內容包括流動人口的年齡、文化程度、職稱、技術等級、居住年限、社會保險繳費年限、遵紀守法、投資納稅、社會服務、表彰獎勵等,將根據積分高低差別化享受當地城鎮居民公共服務,進一步優化人口結構。
我國首部專門規范和引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規章日前發布,禁止以補貼等形式減免土地出讓款
近日,國土資源部發布《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規定》提出城鄉土地利用應體現布局優化的原則,引導工業向開發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鎮集聚,產業向功能區集中,耕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鼓勵線性基礎設施并線規劃和建設,集約布局、節約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之外設立各類城市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規定》還提出,各類有償使用的土地供應應充分貫徹市場配置原則,運用土地租金和價格杠桿,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規定》明確,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讓、在法定最高年期內實行縮短出讓年期等方式出讓土地。禁止以土地換項目、先征后返、補貼、獎勵等形式變相減免土地出讓價款。
7月1日起增值稅征收率簡并統一調整為3%
財政部、國稅總局日前發布通知表示,為進一步規范稅制、公平稅負,經國務院批準,決定簡并和統一增值稅征收率,將6%和4%的增值稅征收率統一調整為3%。自2014年7月1日起執行。一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部分貨物適用增值稅低稅率和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9號)第二條第(一)項和第(二)項中“按照簡易辦法依照4%征收率減半征收增值稅”調整為“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征收率減按2%征收增值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國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70號)第四條第(二)項和第(三)項中“按照4%征收率減半征收增值稅”調整為“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征收率減按2%征收增值稅”。二是財稅〔2009〕9號文件第二條第(三)項和第三條“依照6%征收率”調整為“依照3%征收率”。三是財稅〔2009〕9號文件第二條第(四)項“依照4%征收率”調整為“依照3%征收率”。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指導意見》,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住房、飲水和出行等基本條件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一是規劃先行,分類指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編制和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合理確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項目與建設標準,明確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和時序。加快編制建設活動較多以及需要加強保護村莊的規劃,提出加強村民建房質量和風貌管控要求。二是突出重點,循序漸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條件,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危房改造任務,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村內道路硬化工程,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完善防災減災設施。大力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加強村莊公共空間整治。穩步推進宜居鄉村建設,保護和修復自然景觀和田園景觀,建立健全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和監管機制,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三是完善機制,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建立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投入機制,建立村莊公用設施的長效管護制度,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推行村內事“村民議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實施機制。
國務院部署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
建設長江經濟帶,要注重發揮水運運量大、成本低、節能節地的優勢,抓好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一是加快實施重大航道疏浚整治工程,消除通行瓶頸,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和干線過江通行能力,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二是建設快速大能力鐵路通道、高等級廣覆蓋公路網和航空網絡,加強各種運輸方式與港區的銜接,完善油氣運輸通道和儲備系統,大力發展江海聯運、干支線直達和鐵水、空鐵、公水等多式聯運。三是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研究推廣三峽船型和江海直達船型,鼓勵發展節能環保船舶。
新修訂的《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管理辦法》頒布實施,進一步規范審批行為
《辦法》明確,在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基礎上,由項目核準機關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對企業投資項目的“外部性”條件進行審查和把關。“外部性”條件主要包括維護經濟安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優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現壟斷等,而項目的“內部性”條件,包括市場前景、經濟效益、資金來源和產品技術方案等,均應當由企業自主決策。《辦法》明確了各級項目核準機關的分工;突出強調項目核準機關僅對項目的“外部性”條件進行審查,進一步細化了審查的具體內容,并明確規定項目核準機關不得干預企業的投資自主權,不得擅自增加或減少核準審查條件,不得拖延辦理時限;要求項目核準機關強化自我約束,提高核準工作效率。《辦法》更加突出便利、高效服務和有效監督,著重強化了對投資活動的縱橫聯動協同監管。《辦法》要求,對于可能會對公眾利益構成重大影響的投資項目,項目核準機關應當采取適當方式征求公眾意見;對于特別重大的項目,可以實行專家評議制度。
發改委發文推進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建設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關于深入推進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通知》指出,在規范現有煤炭交易市場的基礎上,加快健全若干個區域性煤炭交易市場;結合煤炭主產地、消費地、鐵路交通樞紐、主要中轉港口,以及國家批準開展涉煤品種期貨交易的期貨交易場所等條件,逐步培育建成2-3個全國性煤炭交易市場,形成層次分明、功能齊全、手段先進、運行規范的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其中,區域性和地方煤炭交易市場應符合以下條件:具有固定營業場所和完善的網絡交易平臺等配套服務設施;區域性煤炭交易市場的煤炭年交易量在1000萬噸以上;地方煤炭交易市場的煤炭年交易量在200萬噸以上;具有完整規范的交易規則、交易程序、風險防控等管理制度;具有組織區域性或地方煤炭交易活動的結算、擔保、信貸等配套金融服務和物流、人才等條件;貼近煤炭主產地、消費地、交通樞紐或中轉港口等;具有相應的信息采集、數據分析和信息發布能力。
浙江發布《關于發展民辦養老產業的若干意見》,多條新規國內首創
《意見》首次明確指出養老機構用明晰產權的固定資產可以申請辦理抵押貸款,國土、房管等部門應予辦理抵押登記手續。金融機構應拓寬信貸抵押擔保物范圍,支持養老機構以包括股權融資在內的各種方式籌集建設發展資金,支持養老服務企業上市融資。對符合小額擔保貸款條件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可給予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貼息貸款,并享受50%貸款利息的貼息。《意見》還明確,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出資者擁有實際出資額的財產所有權。經營管理較好的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可以從收支結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獎勵舉辦人。投資者投入滿5年后,產(股)權份額可以轉讓、繼承、贈與。《意見》還規定,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經依法清算后,其資產增值部分主要以捐贈形式納入當地政府養老發展專項基金,經養老服務機構決策機構同意并經審計符合規定的,可對舉辦人給予一次性獎勵,獎勵總額不超過資產增值部分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