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陳越 本刊記者/馮潔
讓要素流動緊扣市場之“弦”
——訪海寧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許明華
實習生/陳越 本刊記者/馮潔
2013年9月,省政府批復,在海寧市實施要素配置市場化綜合改革試點。經過9個月的艱辛探索,這座以錢江潮和皮革城聞名于世的縣級市,又有了一個新的標簽——“經濟源頭改革的示范者”,海寧經驗將在全省擴面試驗。改革推行至今,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效?未來還將在哪些方面尋求進一步的突破?日前,本刊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身處改革第一線的海寧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許明華。
《浙江經濟》:能否簡單介紹,海寧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這一改革從海寧開始,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
許明華:海寧要素改革提出的迫切起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土地制約。根據政府規劃,海寧市每年新增的土地資源只有1000多畝,到2020年建設用地指標也只有6萬多畝。但根據以往的統計數據,海寧市的國土資源開發強度遠高于全省水平,企業低效用地大量存在。二是人才制約。海寧作為縣級市,在科技人才、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引進方面還比較欠缺。三是科技制約。企業的科技投入比還不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水平、企業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四是金融制約。不少企業缺乏金融意識,金融創新能力不足。以上幾方面的制約,促使我們思考謀劃下一步的經濟發展出路,即經濟轉型升級。轉型升級既是一地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發展目標所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找到了資源要素配置改革這一切入點,通過設置合理的政策體系,以市場化方式配置資源,解決資源要素制約,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任何市場配置方式都需要政策體系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開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海寧改革的內涵,就是要用政府有形之手,重新梳理制定資源配置的政策體系,改變以前粗放配置資源的方法和手段,促使要素向高效企業流動,使資源流動過程緊扣市場選擇的作用。
《浙江經濟》:海寧推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旨在破除要素市場化配置中的體制性障礙。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后,這一障礙是否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破除?改革在哪些層面取得了進展?
許明華:在土地資源閑置、企業生產能耗巨大、人才資源相對短缺、金融體制缺乏活力、科技手段較為落后的背景下,海寧的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迫在眉睫。針對現存缺陷,改革包含四方面內容:一是推進以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強化農民權益保障為主要內容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改革;二是推進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能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三是推進大資本小企業、小資本大項目有效對接的地方金融體制改革;四是推進企業為主體、人才為重點的科技創新體制改革。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體制性障礙逐步破除。在這個過程中,海寧首建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體系,推進存量體制系統化;實施差別化供地政策,推進增量選優精細化;建立要素交易平臺,推行要素流動市場化;加快政府向市場放權,推行行政審批高效化;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調整,推行行政執法綜合化;深入推進金融要素改革,推進民營資本活力化;切實推進科技要素改革,推進科技資源集聚化;深入推進人才要素改革,推進人力資源專業化。
雖然目前仍處于改革的初級階段,但是效果已然初現:將轉型升級轉化為企業的自覺行為,為企業提質增效開辟新的空間,騰出資源環境容量,優化投資環境,明確企業交易要素需求和意愿。
《浙江經濟》:海寧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系統性、精細化的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體系,目前,這一評價體系是否得到大多數企業的認可?在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起到了哪些實質性作用?
許明華:總的來說,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體系還是得到廣大企業的認可的,而且目前也沒有更科學、更有效、易操作的評價標準。在實施過程中,海寧市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置6個指標,規模以下工業企業設置2個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對所有的企業按照紡織、皮革、機械電子制造和其他等四大行業進行分類排序,前80%的企業為A類重點扶持和鼓勵提升類,中間15%為B類整治提升類,末5%為落后淘汰類。
改革全面激發了企業的緊迫感、危機感,使轉型升級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2013年全市完成“個轉企”1780家、“小升規”162家、“下轉上”191家,新增產值超50億元工業企業2家;實施“機器換人”技改項目135項左右,完成投資110億元;外貿出口增長13%,總量列全省縣(市)前十強。系統性、精細化的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在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主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根據企業評級,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第二,污染行業得以整治。對印染、制革、化工三大行業,采取關閉、兼并或重組的辦法,在不增加排污量情況下,產能大幅度提升,騰退部分用地。第三,A類企業著力做強做大。A類企業中上市公司、規上企業紛紛借政策利好,做大做強,擴大領先優勢。
《浙江經濟》:“1+X”的要素市場體系中,綜合要素交易中心目前處理了多少起要素交易,在統一管理要素的過程中,取得了哪些階段性進展?遇到了哪些難題?
許明華:海寧市提前規劃,明確1+X的要素市場體系:先是組建浙江江南要素交易有限公司,由其開展涉及土地、排污權、能源、產權等資源稀缺類要素交易工作,政府制定交易規則,實現集中統一管理;再是采用市場化方式運作人力資源市場、技術市場等專業市場,政府相關部門做好規劃、引導和公共服務工作。
2013年,土地一級市場完成土地招拍掛23場次,出讓土地124宗;新一輪排污權一級市場交易74筆,成交4803萬元。用能總量指標一級市場交易6筆,成交數量1.72萬噸標煤/年,成交金額113萬元。同年,土地二級市場交易3筆,面積71畝。目前已有67家計劃關停并轉企業將把土地、廠房、排污權指標、用能指標等進行交易,企業交易要素的意愿與需求日益增加,今后將有更多的企業參與要素交易。
但是,由于要素交易涉及較多部門,所以具體開展起來容易發生職權交叉的問題,這給企業的交易造成了一定的不便。為此,海寧市發改局通過研究、協商等諸多方式,試圖厘清這些關系,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掃清障礙。
《浙江經濟》:海寧在推行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削減行政審批事項,真正落實簡政放權。與其他市縣相比,本次行政審批改革有什么特點?海寧政府如何促成簡政放權?目前,在簡政放權方面都取得了哪些進展?
許明華:繁雜的行政審批事項無疑是阻礙交易順利進行的絆腳石,簡政放權成為促進海寧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本次行政審批改革主要有三個特點,分別是全方位推進改革、形成系統性的改革思路、改革力度火力全開。經過積極的探索,兩個“加快”成為促成簡政放權的法寶:一是加快政府向市場放權,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相同或相似的職責,加強社會中介超市機構監管,探索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核準目錄外企業投資項目不再審批改革試點(零審批)。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調整推進行政執法綜合化。政府職能由“重審批,輕監管”向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轉變。
審批制度改革激發了市場主體投資創業積極性,加快了審批速度,降低了發展成本,又花了行政服務。2013年新設內資企業3397家,同比增長111.5%,新設個體工商戶10378家,同比增長52.3%;有效提高對產業投資項目審批效率,如海寧大道南立交橋項目實現當年開工建設、當年投入使用;取消審批環節所有涉企類行政事業性收費,每年為企業減負2000萬元;實行“房、地、契、牌”證辦理“1453”模式,即1個窗口,4證聯辦,5個工作日取證,辦理速度提高3倍。
《浙江經濟》:通過9個月的先行先試,海寧的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將如何深化這一改革?
許明華:簡單來說,我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來推動這一改革邁向新的高潮:一是進一步完善畝產效益評價體系,讓企業分類更科學化,更有據可依;二是進一步完善差別化措施,差別化配置土地,探索增量指標按效分配,提高單位土地產出率;三是大力推進要素交易平臺建設,增進市場活力;四是借鑒周邊先進縣市的做法,推進改革向更寬的領域延伸;五是通過改革的觸動對發展提出新要求,實現發展與改革不斷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