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建良 張繼勝
近年來,面對工業發展中面臨的要素資源、技術創新等瓶頸,寧波市北侖區圍繞工業強省、工業強市戰略部署,大力推進工業強區建設,創新推出企業“體檢”工程,發揮市場化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正向鼓勵逆向倒逼”相結合的存量挖潛工作機制,深入推進“四換三名”,深度激活存量資源活力;持續推進“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培優扶強,全面培育優勢企業主體,以系統化、綜合性措施“聚力”推進工業走內涵式、集約式發展的道路。
北侖區以臨港大工業為主導,兼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其中石化、鋼鐵、能源、汽車、造紙、造船等六大臨港產業占全部規上工業總產值六成以上。以臨港大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導致北侖工業更加突出地受到土地、能源、環境、技術等方面的制約。要進一步提升工業發展質量、提高競爭實力,這些難題勢必要想方設法予以破解。
持續發展面臨的要素制約。經過30年的開發建設,北侖區吸引了大量的投資項目進駐。但土地方面,目前可供使用的剩余空間十分有限,土地要素制約日益突出;能源方面,盡管北侖區的鋼鐵、石化等臨港行業的重點企業節能降耗水平在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但以臨港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決定了難以改變區域總體高能耗的特點。目前全省開展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能源消費總量“雙控”,區域能耗總量壓力越來越大,影響新項目審批和落地;環境容量方面也面臨著同樣的壓力。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進一步提升要素資源使用效率,挖掘存量資源的發展潛力。
價值提升面臨的技術制約。北侖區依托港口發展大型原材料、能源等臨港型工業,原料和產成品“兩頭在外”特征明顯,區內多是基礎原材料加工環節,研發和市場方面的拓展極其有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創新力不夠,而且易受宏觀經濟、產能過剩、大宗商品價格影響。而一批中小型企業由于人才、資金等制約,加上勞動力成本上升沖擊,企業的行業競爭力也大多不強。
轉型升級面臨的制度制約。在政府引導和大力推進下,不少企業有騰轉挪活、存量挖潛的意愿,但是往往受到的法定約束限制比較大。比如在推進轉型升級過程中涉及土地分割、綠化率調整、土地使用稅、差別電價等方面的問題,會不同程度存在著上位法的約束,需要改革創新,予以適當突破;部分企業占用土地較大,但符合過去容積率、建筑密度要求,推進集約利用難度大,倒逼轉型的制度、舉措需要進一步完善等等。
為了破解工業發展中的要素、技術、制度等制約,北侖區從2012年底開始,在大港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開展轉型升級試點,探索制度化、程序化、綜合化推進工業內涵式發展的路徑,北侖區深度激活存量資源提升發展效率的做法在寧波市進行了現場推廣。北侖全面提升工業發展內涵的做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發力”。
市場激發“活力”。出臺《北侖區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實施意見》,創新舉措。一是率先實施企業“體檢”工程。制定企業“體檢”評價方案,從貢獻、效率、潛力、行業地位等角度,對全區56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全面“體檢”,掌握企業發展情況,為配置土地等資源、有效引導轉型提升提供依據。二是實施用能“預算管理”制度。根據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產出貢獻、產業領先度等指標,將工業企業劃定為扶持提升類、限制擴張類和倒逼轉型類三大類型,建立全區工業企業梯度用能、預算管理的能源配置體系,通過逐月逐季全過程預警管控,倒逼企業集約用能。三是實施政策資金績效評價導向制度。每年對全區產業扶持政策實施效果進行績效評價,對享受政策企業的發展效益、政策導向作用進行評估,作為政策是否存續的依據,同時企業的單位產出貢獻等指標也成為能否享受相關政策支持的依據。
培優積聚“實力”。深入實施“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戰略,以“四大”建設支撐優勢企業主體培育,夯實工業經濟發展的實力基礎。大力建設“一帶一區一城六基地”等九大產業基地(功能區)平臺,打造了臨港產業帶和新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園,九大產業基地(功能區)集聚了全區接近80%的投資額和95%的工業產值。以此為支撐,大力推進“百億產業、百億企業群、百大重大項目”建設。到2013年底,北侖區已形成六大百億產業群,石化、鋼鐵、裝備、汽車及汽配、能源、紡織服裝六大產業均實現工業總產值百億元以上,占全部工業規上總產值的80%。啟動實施工業企業“龍騰”工程,選擇一批龍頭骨干企業進行重點培育,目前擁有產值超百億元企業7家、超十億元企業29家,力爭2016年分別達到15家和80家。近日有5家企業在證監會IPO信息預披露,分別占寧波市1/2和全省1/5。北侖區歷來重視優質項目的謀劃招商和推進建設,2013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9.3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110億元,當年實現20個重點項目新開工,其中包括4個2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和8個3億元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
存量挖掘“潛力”。全面梳理工業用地存量,借力“五水共治”“四換三名”戰略實施,堅持“正向鼓勵”和“逆向倒逼”相結合,強力提升工業發展質量。一是研究制訂優化服務促進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針對轉型升級中涉及的土地分割、提高容積率、調整綠化率等問題,適當突破相關限制,形成標準化的操作規程,簡化、明晰相關審批程序。二是因企制宜盤活存量土地、閑置資源。系統梳理2008年到2012年來新供應工業用地情況,建立“區領導聯系、部門牽頭、屬地街道(鄉鎮)負責”的“一對一”促進制度。建立全區閑置用地、應建未建土地、閑置廠房等系列臺帳,制定“個性化”盤活對策,促進企業提高使用效率。2013年全區累計促進26宗應建未建土地開工或建成,57宗46萬平方米閑置廠房重新利用,165家低產田企業實現畝均稅收提升。三是強勢倒逼淘汰落后產能。結合“三改一拆”,編制落實淘汰落后產能專項規劃,加快淘汰落后產業產能。對企業評價結果排名落后的列為有序用電、差別電價、差別水價、重點整治淘汰對象。2013年重點開展“八大重污染行業”整治提升,關停整治落后產能企業87家。今年進一步結合“五水共治”戰略部署,以“抓工業節水、促污水再生”倒逼企業轉型升級。通過綜合手段,力爭“十二五”期間盤活存量土地1500畝,騰出用能空間20萬噸標煤。
創新提升“能力”。把科技創新作為工業提質發展的重要支撐,持續推進自主創新,北侖區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和首批省創新型試點區、省知識產權示范區等稱號。一是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建立了企業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國家及省市級技術(工程)中心等多層次研發中心,2013年新增省市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12家、院士工作站1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全區高新技術企業110家,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19.4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產值42.3%,占比寧波市第一。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4%。二是科技引領推進“機器換人”,獲評國家級智能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全區集聚智能裝備研發生產企業近50家,建立智能裝備研發園并成立智能裝備產業聯盟。2013年實施“機器換人”重點改造項目42個,企業生產用工平均減少25%,人均產出提升30%以上。三是深化人才特區建設,出臺并進一步完善“1+N”的人才發展政策,落實并強化1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保障。實施“千名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海外工程師和國內高端人才。2013年新引進科技創業項目21個,新增國家、省“千人計劃”項目7個,人才總數達14.5萬人,科技創業園成為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
北侖工業發展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下階段仍需堅持“工業強區”戰略,以“三改一拆”拓展空間、以“五水共治”倒逼轉型、以“四換三名”引領升級,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形象和規模。重點是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工作保障,形成轉型升級、內涵發展的程式化路徑。
機制保障是支撐。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體制機制保障工業轉型升級的推進。進一步細化《北侖區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實施意見》,發揮好企業“體檢”數據功效,把有限的土地、能源、環境容量等要素向優質企業傾斜,以市場的力量倒逼一批企業實施關停并轉和自我提升。進一步落實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標準化實施意見,對有意愿轉型升級、集約發展的企業,只要符合產業導向、符合內涵式發展本質要求的,敢于突破制度“樊籬”,全力予以支持。
主體保障是核心。企業是市場主體,工業轉型升級的核心主體是企業,要發揮企業在轉型升級、內涵發展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導作用,重點是“引”“育”結合。繼續推進北侖區工業龍頭骨干企業“龍騰”工程和高成長性小微企業“鴻鵠”計劃,努力培育一批規模優勢大、輻射帶動強、自主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優勢名企,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集聚一批名家、名品。持續推進重大和優質項目的招商引資、浙商甬商侖商回歸,釋放資本、技術在工業提質強效過程中的支撐作用。
政策保障是動力。北侖歷來重視政策資金對轉型升級的導向性作用,注重發揮政策績效市場導向作用。進一步推進政策資金制度改革創新、產業政策一體化整合,突出扶優扶強、四換三名、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等導向并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還將進一步強化政策績效評估,把政策資金真正“交給市場”,最大程度提高政策資金使用效率,發揮政策對轉型升級、內涵發展的正向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