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輝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風濕科,太原 030024)
人體的陰陽,合而為一,分而為三。從整體狀態考察,生理情況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就三部而言,表部由營衛主導,營主營養,以奉生身,衛主防衛,以抗虛邪賊風。里部由水谷津液主導,也就是運化水谷,升清別濁;半表半里由氣血主導,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也就是通過氣機升降出入,血液的環周不休來完成自身的新陳代謝。
風濕免疫病起于表,病理改變重點在營衛。同時涉及半表半里氣血和里部的水谷津液。《靈素·營衛生會》:營出中焦,衛出下焦,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而《靈素·五味》則說:“衛出上焦”。《太素》 《千金方》也有“衛出上焦”的記載。上焦就是胸腺,中焦就是脾臟,下焦就是骨髓,營衛全面參與上中下三焦機體的營養代謝和免疫調節。
講到營衛,就會想到營養和防御。《靈樞·營衛生會》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營氣、衛氣都屬于人體的營養物質,來源于脾胃運化產生的水谷精微,其“清者”,一晝一夜五十周次,營周不休,并能“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靈樞·邪客》)。其“濁者”,為“水谷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素問·痹論》)。故在外能“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靈樞·邪客》)。在臟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問·痹論》)。
1.1“風為百病之長”,外因至關重要 《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歷代醫家認識痹證,多崇上說。
1.1.1 外感病因以“邪氣”學說為代表 《黃帝內經》對“邪”主要分為:“虛邪”和“正邪”兩大類。《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靈樞·刺節真邪》曰:“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可以互參。
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內經》劃分“虛邪”和“正邪”的依據主要是說邪氣的來源有別,機體的反應狀態不同。“虛邪”是外來之邪,程度重,是一個急性反應過程,衛氣奮起抗爭,與邪氣斗爭劇烈,所以“灑淅動形”,具有惡寒戰栗等比較明顯的臨床表現;“正邪”是內生之邪,程度輕,是一個慢性反應過程,衛氣由“正氣”變成“邪氣”,發生自身免疫,所以“其中人也微”,“莫知其情,莫見其形”,病人自己甚至感覺不到“邪氣”的存在,初期在外也看不到明顯的臨床表現。
1.1.2 “虛邪”是外感病的初發病因 如傷寒、溫病等等。《內經》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很多疾病以“風”命名。這是后世六淫學說的源頭。
(1)從文字起源上說,“風”的古體字為“風”,中間明顯是個“蟲”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凡風之屬皆從風。”,《孔子家語·執轡》曰:“風為蟲”。可見,“風”并不是單單指空氣流動的自然現象,而是蘊含著古代醫學家對與氣候相關的微生物致病因素的樸素認識。“風”除了“蟲”隱含的代指,它被借用到中醫學,還取其“善行而數變”的特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邪風之至,疾如風雨”,可見把“邪”和“風”聯系起來的,就是因為兩者都有“疾”——變化迅速的特點,并不是說“邪”就是指自然界空氣的流動“風”。否則,風如風雨,語法不通。
(2) 《內經》多“虛邪賊風”并稱,此處的“賊”是“損傷、危害”的意思,之所以稱之為“賊風”就是強調了這種特殊的“風”邪嚴重干擾和損害人體正氣的特點。《靈樞·百病始生》也明確指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強調風雨寒熱等環境因素只是誘因,虛邪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把六淫簡單解釋為“六種氣候的異常變化”是非常不合理的。“虛邪”是種特殊的物質,發病與季節氣候相關,能夠循著一定的路徑從外部侵入人體,附著在不同的部位導致不同的疾病,而且會對人體營衛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是衛氣所防御對抗的主要對象。這些認識明顯和現代病原微生物的理論和感染性疾病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見,風濕免疫病是一種與外邪感染以及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一種疾病。
1.2衛為百病之母,營衛傾移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素問·離合真邪論》曰:“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余不足,補瀉于滎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于經也”。
1.2.1 營衛“傾移”的概念 傾,傾斜,強調態勢的變化;移,移動,強調位置的改變。這句話分開了說就是營傾衛移。陰平陽秘是秤桿原理,有秤桿、秤砣、秤盤三者之間形成的穩態關系。秤桿的傾與不傾,是由秤砣的位置和秤盤的重量決定的。秤砣為陽,秤桿是陰,秤盤是外力的一方。傾移就是秤砣移動后,秤桿失衡傾斜了。陰平陽秘描述的是一種健康狀態,是動態的穩態。
1.2.2 正邪是繼發因素 正邪也叫正風,在特定的條件下,它就變成一種邪氣,侵犯人體,初期雖然病證很輕,甚至于潛伏期很長,人體在不知不覺中出現病證。如《素問·痹論》所言:遇冬而成骨痹,遇春則為筋痹,遇夏發為脈痹,遇秋成為皮痹。進而影響五臟六腑,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漫長延綿,經久難愈。
1.2.3 基于張仲景“桂枝湯類方”的治療 中風體質,也就是衛強營弱的病理狀態,是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體質因素。桂枝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白虎湯、葛根湯、當歸四逆湯等等桂枝湯類方都是治療風濕免疫病的經典方劑。桂枝湯是調和營衛的代表性方劑。因此闡明營衛與風濕免疫病的相互關系,有利于解析桂枝湯類方的作用機理。
2.1“虛邪”是一種外邪 “正邪”是一種內邪 風濕免疫病是由“正邪”和“虛邪”共同導致的疾病。免疫的紊亂是風濕免疫病的“根本”,調節免疫是風濕免疫病的大法。
從系統整體的角度講,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聯系的紊亂是形成風濕免疫病的根本,而三者在疾病發生過程中,免疫的紊亂是落腳點。神經相對于內分泌、免疫來說,神經是快反應的,內分泌、免疫的調節反應速度則要慢得多,現代的協同學指出,在諸變量中間,整體系統狀態的變化并不取決于變化得快的因素,而更取決于變化得慢的因素,也就是說,變化得慢的因素對系統的狀態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就是協同學的伺服原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風濕免疫病而言,內分泌、免疫就比神經更具有優勢了。
中醫是在對營衛——營養代謝和防御免疫的系統考察的基礎上,把握住了正與邪、營與衛這兩對系統變化的主要矛盾,以“衛氣為百病母”為主線,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以此為突破口,可以實現中醫語言的現代轉換,從而使中醫的那一套理論范式成為現代人容易理解的東西,并進一步提高中醫理論的現代科學水平。
《黃帝內經》說:“衛氣為百病母”。營衛的概念,要比免疫系統的概念大得多。免疫、出凝血、炎癥三者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基本上由同一種干細胞發育而來,作用上相互影響。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學說認為細胞之間的通訊都是通過這三大系統進行的,中醫研究的方法和西醫并不相同,它也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規律,“衛氣為百病母”就是它的理論精華之一,是符合現代系統論的精神和人體客觀的事實的。
2.2營養代謝的重要地位 營養代謝在內分泌風濕免疫病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視,促進代謝是治療風濕免疫病的重要途徑。
風濕免疫病的治療,激素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代謝功能紊亂緊隨其后。積極改善和調節內分泌與代謝應該貫徹風濕免疫病的始終。調和營衛不僅僅是衛的問題,沒有營的配合,衛是不可能完全正常的。中醫的調和營衛為風濕免疫病的治療打開了一扇大門,前途光明。
風濕免疫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包括風寒濕痹、歷節病、頑痹、白虎病、白虎歷節、鶴膝風等范疇。中醫藥治療風濕免疫病具有良好療效。
3.1初期從表論治 關于太陽傷寒的“表實”和太陽中風的“表虛”,一般認為其中的“虛”“實”指的是腠理的疏松和固密而言。
衛強營弱就是秤盤(外邪)稍微變化,秤砣(衛氣) 前移過度(反應過度),秤桿(營氣) 低垂(相對不足),機體處于亢奮過度,正氣不足,張仲景稱為中風,方用桂枝湯類;衛弱營強是秤盤(邪氣)稍微有些變化,秤砣(衛) 后移(反應不足),營強是秤桿(營) 挑頭(相對亢進),機體處于衛氣無力抗爭,營氣郁閉于表,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類。衛強營強,是邪氣強,正氣盛,正邪交爭,機體處于一種亢奮狀態,張仲景稱為傷寒,方用麻黃湯類。衛弱營弱是正氣弱,邪氣微,免疫低下的病理狀態,張仲景使用甘草附子湯。
3.2三部六病論治思路 初期(發作期) 在表,分陰分陽,個體化治療。越婢湯(越婢加術湯)、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葛根湯(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湯、桂枝甘草湯、桂枝附子湯、烏頭湯、桂枝湯等等。
中后期涉及三部,免疫調節貫穿始終,代謝(體液、營養)、內分泌兼備。三部六病的解肌湯堪當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