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萍 丁 越 侯劍偉 張 彤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學實驗中心,上海 201102)
中醫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它融合了哲學思想,醫療保健,植物學等多種科學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其豐富的內涵受到全世界的注目。但是,中醫藥在現實中處在邊緣地位和附屬局面,這與中醫人才青黃不接、醫術水平不高,以及中藥本身質量不達標都有一定關系。要擺脫這一現狀首要是提高中醫人才培養和以現代化手段使中藥質量可控,還要加大中醫藥宣傳的力度,使百姓從內心接受中醫藥。
想要培養中醫藥的 “粉絲”,應該以中醫藥自身的內容特點為立足點,以中小學為切入點開始啟蒙教育,讓傳統中醫藥的種子在學生們的意識中就發芽。通過與上海進才中學合作,我們嘗試在中學生中宣傳中醫藥文化,等到了學生很好的反響。下面對中醫藥進中小學的開展的形式以及對社會、對學校和對學生三個方面存在的意義進行分析總結,希望為中醫藥在中醫藥的推廣和開展做出一些貢獻。
中醫藥內容紛繁復雜,有些知識晦澀難懂,不適合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學習,他們理解起來比較費勁,而且不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問題,對學習的內容進行了篩選,選擇了中藥的炮制、中藥揮發油提取、中藥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藥飲片識別等內容,以理論知識講解和實驗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將中草藥的性味歸經,功效、適應證等內容一改往日的直敘式的教學方式,將理論知識的講授融入到實際操作之中,這樣既提高了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他們對中草藥的認識和理解,并加深了他們對中草藥的記憶。例如在課堂上通過將中藥山楂炮制品與生品煮水,通過讓學生口嘗對其酸性進行比較,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感受到炮制能降低副作用的意義。另外,讓學生參與到中藥香囊的制作中去。中藥香囊雖小,但其內在的文化內涵確很豐富。它是中醫 “衣冠療法”的傳承,又是民間驅蟲避晦的習俗,它通過不同中藥配伍,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讓學生參與到中藥香囊制作的各個環節,從中藥飲片的粉碎到中藥按配方混合,再到裝袋親自動手制作一個香囊。以學生平時熟悉的物品為入手,讓他們了解中醫藥的特點,不僅迎合了青少年的興趣,又增加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通過建立 “模擬中藥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藥儲存和歸類方式。在手摸口嘗中,讓青少年找草藥、識草藥、認草藥,同時教授他們一些辨識藥材真偽的方法和訣竅,讓他們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對中醫藥的延續與傳承起到了正面作用,也為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藥打下一定的基礎。學習這些知識,即使他們將來不做醫生,對于自己的生活和將來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使中醫藥更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
3.1 對社會的意義 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源頭,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把中醫藥作為繼承與發展民族文化的載體,讓學生們親身接觸中醫藥體驗中醫藥,進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能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3.2 對學校教育的作用與意義
3.2.1 擴展自然科學教學內容 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為了能夠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中醫藥知識的宣傳作為通識教育的形式豐富了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醫藥走進中小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具有較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中認識和親近中醫藥文化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從實踐中學習,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3.2.2 教學形式多樣 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觀中醫藥博物館或中藥標本館、進入中藥飲片企業等進行別開生面的中醫藥科普知識的宣傳與實踐,通過多樣的教學形式,觸動青少年對中醫藥的熱情,滿足他們多層次的中醫藥文化需求。
3.3 對學生的意義
3.3.1 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通過各種形式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宣傳,向青少年傳達新的健康理念,把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的知識、方法、技能傳授給他們,通過課堂講授等形式讓更多青少年對中醫健康理念有更多的了解。幫助他們能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中藥去偽存真,進行初步識別,用實際行動去宣傳中醫藥知識,讓中醫藥精華得到認可與延續。
3.3.2 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和諧相處 學生在認識中藥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一起查閱文獻,進行實驗,并交流心得體會,這無形中增加學生之間交流機會,并提高他們團隊協作能力。同學之間可以通過共同學習的機會,得到了情感交流,同時增加了學生之間友誼,極大促進了學生和諧相處。
中醫藥文化作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值得每個中國人傳揚和繼承,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為我們擁有這樣偉大而科學的民族醫學而驕傲。中醫藥文化能夠在作為教育重要階段的中小學得到宣傳,能使其存在的重要意義得到良好體現。通過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對傳承傳統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豐富教學形式、和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擁有獨特的意義和作用,對社會、學校和學生都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中醫藥走進中小學開展應受到更多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