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琪呂震林卓 涵陳麗芳
(1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經營管理系,寧波 315100;2寧波市麥迪遜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寧波 315100)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是 “校中廠”校企合作方式在經管類專業中的一種轉化,是經管類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的一種新型高效方式,即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利用校內硬件設施設備,建立企業的分支機構,將公司的業務流程原封不動的搬入校內,使校內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完成真實的企業業務操作。
2.1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是醫藥國貿專業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制定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辦法。要求各個專業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訓、實踐質量,聘請企業專家等擔任兼職教師。特別強調高職高專院校在不同的專業要實施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這為國貿專業的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推行 “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是高職高專國際貿易專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正是醫藥國貿專業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1]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已經在各個院校如火如荼的實施幾年,也取得了眾多成果,目前需要將教學改革的成果量化,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對教學改革的效果進行檢驗、評價與分析。[2]
2.2 醫藥商品國際貿易對人才的特殊要求 醫藥商品是一類特殊的商品,醫藥行業也因藥學專業知識而成為一個進入壁壘較高的行業。因此,醫藥商品的國際貿易與一般商品的國際貿易不同,需要外貿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專業背景與堅實的藥學知識基礎,必須在了解醫藥商品特性的條件下,才能夠與客戶進行溝通或洽談。因此醫藥國貿人才是一種復合型高技能型人才。
2.3 中小型外貿企業的人才需求 外貿行業中大多數企業都是中小型外貿企業,由于規模限制,其與大型外貿企業相比對人才需求更加緊迫,要求上崗能夠直接操作,縮短入職培訓上手的時間,而且人才層次方面的要求也比大型企業低,通常要求專科即可。發展型的中小型外貿企業還要求員工具有一定忠誠度,更傾向于自己培養業務員而非外聘有經驗的業務員。這些要求與高職高專學校不謀而合,成為校企合作的思想保障。
2.4 國貿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有諸多不足 國貿專業素來在校內使用以模擬軟件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常常停留在仿真為主、全真為輔的狀態,學生缺乏真實的業務氛圍實踐,造成畢業生外貿業務處理的綜合能力與企業實際要求有一定距離。在校外化整為零的企業實踐中,由于業務資料的機密性,學生進行真實業務操作的機會比較少,只是見習或做一些雜事,無法接觸主要外貿業務,因而對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把握不全,對業務流程的實踐不完整;同時,因國際貿易崗位的特殊性,愿意接受學生進行頂崗的企業數量較少,單個企業接納進行頂崗的學生數量有限;校內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的遙控指揮,管理與指導的難度比較大。[3]
推行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合中小型醫藥外貿企業實體以創新教育理念為引導切實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利用校內設施設備,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外貿工作場景,使學生在教師與專家的雙重指導下完成企業實際外貿業務,獲得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可以滿足社會與醫藥外貿行業對人才的需要。
建立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建立學生與企業間的感情,減少企業流動率,為企業儲備優秀的外貿專業可用之才,同時縮短員工和企業的磨合期,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和勞動成本,還可以減少對企業人員崗前培訓的投入,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建立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校期間實際接觸外貿工作,實現學生與企業無縫對接,學生在實踐實訓過程中把知識轉化為技能。通過工學結合模式,學生可以對外貿專業有直觀的認識,熟悉業務流程,增強動手能力,加強對外貿職業崗位的理解。同時企業以員工授課、就業指導培訓、實地參觀、設立獎學金等多種方式,將企業的優秀文化引入學校中來,培養學生從事外貿工作所需的職業素養。這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4]
4.1 我校醫藥國貿專業概況 我校醫藥國貿專業名為“國際貿易實務專業 (醫藥方向)”,于2008年開始招生。專業從開設之初,就將 “醫藥產品外貿及相關崗位”作為專業的面向崗位,建立了 “外貿實務操作”、“藥學基礎知識”、 “外語應用能力”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在短短五年內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但由于外貿企業接收實習生數量少且崗位零散,校企合作與頂崗實習一直是一個專業建設發展中難以逾越的障礙。2012年本專業開始與寧波市麥迪遜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并逐步完善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與頂崗實習有明顯好轉。
4.2 選擇適當企業合作 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寧波市麥迪遜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營醫藥產品 (尤其是醫藥原料藥)的外貿進出口公司,本專業選擇與其合作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①該公司與學校位于同一城市且距離不遠,便于長期密切合作、校企交流,也便于企業專家經常前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開展指導活動;②該公司屬于中小型外貿企業,渴望業務量急劇上升,但人力資源匱乏;③該公司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每年都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量,保證了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實驗班的設置;④該公司領導對校企合作有較強的熱情、意愿與信心,對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施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非常支持。
另外,在校內設立企業的業務機構形成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的合作方案即人才培養方案不能由校方單方面制定,應由企業專家與專業教師在企業與市場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共同討論制定合作方案,方案應保障企業與學校雙方利益,既提高學生業務操作能力,培養師資團隊,提升專業知名度,也向企業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有利的場地等硬件設施條件,提高企業知名度、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
4.3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在我校醫藥國貿專業的實施過程 本校與寧波市麥迪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雙方共同擬定 “校中司”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方針與政策,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方案。企業參與提出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學校根據外貿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標準,按照企業的要求設計培養規格,設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外貿企業參與到國貿專業課程改革中,參與課程體系設置課程標準的制定,編寫專業課教材,評價和指導專業教學工作等,使專業課程教學更好的符合外貿工作的要求,從而極大推動 “校中司”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
首先在校內專門按照企業要求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此實訓基地為企業在校內設立的外派業務機構。其次,在學生中進行實驗班宣講,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由校內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確定實驗班人選。經過培訓后實驗班的學生利用每天下午課余時間進行企業安排的業務操作,如外貿客戶尋找、建立貿易關系、發盤、詢盤等,該業務操作與企業員工真實業務操作完全相同,由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實施雙重指導,以保證學生工作任務的完成。定期由專業與企業對學生進行績效考核,有機會被企業派出參加外貿展會,年終企業參照績效考核結果頒發獎學金。
校企合作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作為高職國貿專業提高學生職業素質與就業競爭能力,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的有效手段已經被很多高職院校所認同。只有與更多企業深入合作,讓更多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模式中,才能改善國貿專業辦學條件,突出專業特色,為企業、行業、社會提供緊缺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
[1]李中民.創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工學結合的堅實基礎[J].職教論壇,2008(20):46-48.
[2]佘雪鋒.校企合作下高職外貿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J].職教論壇,2009,7:6-7.
[3]禹婷婷.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9(28):80-81.
[4]步雅蕓.以“網絡+工作室+公司”為載體的國際貿易校內生產性實踐教學探索[J].太原大學學報,2011,12(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