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輝 劉芬芬 黃 琳 溫成平
(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伴發腎損害稱為狼瘡性腎炎(LN)。SLE目前主要使用糖皮質激素和環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劑治療,新近出現的血漿置換、干細胞移植及一些生物制劑等存在副作用較多、費用昂貴、療效不確切等問題。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狼瘡性腎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LN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因此,筆者對近年醫學文獻進行整理總結,收集治療LN的中醫文獻,應用統計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探討中藥治療LN的用藥規律,以期為中醫臨床治療用藥提供依據?,F報告如下。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2000~2013 年)、 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 (維普,2000~2013 年)、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2000~2013年)相關研究文獻。檢索詞為“中醫”、“中醫藥治療”、“狼瘡性腎炎”,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篩選出與中醫治療LN相關的研究文獻。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有關中醫藥治療LN的臨床研究文獻,包括專家經驗、病歷報告、臨床對照試驗、病例分析等;文獻中的中藥復方有明確的方藥組成;同一篇文獻涉及的不同證型對應的藥物只納入其基本方;同一課題發表多篇文獻,只選取1篇。排除標準:綜述性文獻,個案報道,使用中成藥而沒有具體方藥組成或以針灸、中藥外治為主要治療方法的文獻。實驗對象為動物的研究文獻。
1.3 中藥名稱規范方法 中藥名稱及分類以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1]和《中藥大辭典》[2]標準。中藥使用別名者均統一使用通用名,如“丹皮”統一為“牡丹皮”,“淡附片”統一為“附子”,“銀花”統一為“金銀花”等。
1.4 分析方法 將查閱文獻獲得的原始數據資料錄入計算機,使用Excel表建立中藥治療狼瘡腎炎的數據庫,并對各個藥物的使用頻數進行統計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 從上述文獻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參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共收錄治療LN的中醫文獻56篇。
2.2 中藥使用頻數分析 56篇治療LN的文獻中共涉及中藥196味,累計使用1276次。使用頻率最高的五 味 藥 為 生 地 黃 (4.08%)、 黃 芪 (3.61%)、 丹 參(3.21%)、牡丹皮(3.06%)、茯苓(2.98%)。 使用頻率超過1%的中藥共29味,累計使用頻次702次,累計頻率 55.02%(見表 1)。

表1 常用中藥統計表
2.3 中藥功效分析 196味中藥按功效進行分類后,統計發現清熱藥(30.17%)和補虛藥(27.98%)所占比例最大,活血化瘀藥(11.13%)、利水滲濕藥(10.27%)、收澀藥(4.86%)次之,五類藥累積頻率達 84.41%(見表2)。而清熱藥中以清熱涼血藥和清熱解毒藥為主,累計使用頻率占清熱藥的75.59%(見表3)。補虛藥中以補氣和補陰藥為主,累計頻率為70.03%(見表4)。
狼瘡性腎炎是SLE最常見和嚴重的臨床表現,也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自身免疫復合物在腎小球和腎小管間質沉積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其病理改變復雜多樣,臨床多表現為蛋白尿、血尿,嚴重者可出現腎功能衰竭。SLE患者腎活檢腎受累幾乎為100%,其中45%~85%有腎損害的臨床表現[3]。目前西醫對LN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仍以控制狼瘡活動、阻止腎臟病變進展、最大限度降低藥物治療的副作用為目的。因此,努力探索能提高LN療效的治療方案,是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表2 中藥分類統計表

表3 清熱藥統計表

表4 補虛藥統計表
狼瘡性腎炎歸屬于中醫學“陰陽毒”、“紅蝴蝶瘡”、“溫毒發斑”、“腎痹”、“水腫”等范疇,由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或勞倦過度、情志內傷、藥食不當,或病后失調,復感濕熱火毒之邪,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經脈運行受阻,日久不愈則熱毒之邪注于下焦,內陷于腎,耗傷腎陰,損害腎臟而致。中醫藥治療LN具有一定的臨床優勢,不僅能提高LN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能減少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為了便于LN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及推廣應用,明確LN的中醫方藥變化規律非常必要。本研究對56篇治療狼瘡性腎炎的文獻進行整理分析,研究涉及的196味中藥中使用頻率最高的5味藥為生地黃、黃芪、丹參、牡丹皮、茯苓。從藥物功效分類看,清熱藥和補虛藥所占比例最大,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收澀藥次之,5類藥累積頻率達84.41%。而清熱藥中以清熱涼血藥和清熱解毒藥為主,累計使用頻率占清熱藥的75.59%。補虛藥中以補氣和補陰藥為主,累計頻率為70.03%。LN發病初期以熱毒熾盛、陰血不足為主,濕熱毒邪不能及時清解,熱毒燔灼,侵襲肌膚,迫血外溢可見皮膚紅斑,灼傷腎絡而見血尿,腎臟氣化不利,則水液停聚而為水腫,治宜清熱涼血、散瘀化濕解毒為主,多用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白花蛇舌草等藥。后期病邪深入臟腑,陰損及陽,正氣虧虛,氣血瘀滯,毒邪留戀,而使病情纏綿難愈,治宜扶正固元、解毒化瘀,多用黃芪、丹參、茯苓、白術等藥。陰虛內熱、腎元不足是本病發生之內因,內傷外感是其外因,熱灼津液,血行不暢,瘀血停滯,故熱毒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腎虛、內熱是LN發病的病理基礎,熱毒內侵是其發病的誘因,熱毒熾盛、瘀血停滯是貫穿疾病始終的特征性病機,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4]。故用藥多以清熱涼血解毒、補氣陰、活血化瘀之藥為主。
中醫藥治療LN療效可靠,尤其在中西醫結合增效減毒方面及降低復發率方面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已被國內眾多學者所公認[5]。本研究通過對近13年的臨床文獻進行了檢索和分析,初步揭示了中醫藥治療LN的用藥規律,期望能為臨床實踐用藥提供借鑒。
[1]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50-408.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8-3874.
[3]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63.
[4] 肖華,曹廣海,劉霞.劉霞治療狼瘡性腎炎經驗[J].山西中醫,2009,25(4):6-7.
[5] 王志強,宮彩霞,李振彬.狼瘡性腎炎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5):84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