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琴,陳能阜,盧 鋼,章鋼明,杜葉紅
(1.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3.浙江大學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9;4.富陽市農業局,浙江富陽 311400)
浙江省蘆筍產業發展的探討
楊新琴1,陳能阜2,盧 鋼3,章鋼明4,杜葉紅1
(1.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3.浙江大學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9;4.富陽市農業局,浙江富陽 311400)
闡述浙江省蘆筍產業現狀,分析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進一步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蘆筍;產業發展;浙江
蘆筍,又名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為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莖供食用,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具有抗腫瘤、抗氧化、降血糖等功效,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營養保健型高檔蔬菜,被譽為“蔬菜之王”,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1]。蘆筍不是我國的傳統蔬菜,從國外引進的歷史也不長,但近年來我國蘆筍產業發展迅猛,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蘆筍生產國和出口國。2012年全國蘆筍生產面積13.3萬hm2,占全球蘆筍栽培面積的50%以上,僅鮮筍的總產值就達150億元以上。浙江省蘆筍種植始于20世紀70年代,是大陸最早發展蘆筍規模生產的省份,主要生產白蘆筍,作為加工罐頭的原料,產品出口歐美各國。1992年以后,浙江省蘆筍產品以綠蘆筍為主,供應國內市場或經冷藏保鮮、速凍出口[2]。近年來浙江省蘆筍產業蓬勃發展,已成為一些地方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和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但快速發展的背后,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產業發展正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如何避免蘆筍生產效益下滑、穩定筍農收入、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已成為新的課題。
20世紀90年代前期,由于受多陰雨天氣影響和栽培技術水平限制,尤其是莖枯病的流行嚴重影響了蘆筍的產量和質量,從而制約了浙江省蘆筍產業的發展,蘆筍種植面積曾大幅度下降[3]。隨著設施避雨栽培以及留母莖栽培技術的發展,蘆筍的豐產穩產性和產品安全性不斷提高,并且延長了蘆筍的生產供應期,為蘆筍高產高效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推動了浙江省蘆筍產業的發展。
由于受土地資源限制,“中國綠蘆筍之鄉”富陽的蘆筍老基地面積徘徊在870 hm2左右;近年來,受效益刺激和政府引導,湖州、嘉興等地發展了數量較多的設施化、規模化蘆筍種植基地,僅長興一地近年就新發展了260 hm2大棚蘆筍。據浙江省蔬菜生產信息監測體系統計,2013年全省蘆筍面積超3 000 hm2,比2008年的近1 310 hm2增長了1倍以上。與此同時,國內其他不少地方也紛紛將蘆筍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首選作物之一,蘆筍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從產品銷售情況來看,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以罐頭白蘆筍出口海外為主,國內鮮銷市場少。1992年以后,浙江省蘆筍產品以綠蘆筍為主,經冷藏保鮮、速凍出口,并逐漸供應國內市場。近年來浙江本省及廣州、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綠蘆筍鮮銷市場不斷擴大,蘆筍產品逐漸由外銷為主轉為內銷為主。隨著長三角地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營養保健型蔬菜的需求越來越多,目前在該地區已經形成一個穩定且數量龐大的消費群體,因此,蘆筍國內消費市場正日益擴大。
2.1 春蘆筍上市量增長,銷售壓力加大
近年來浙江省及上海、江蘇等周邊地區新發展的蘆筍基地已逐漸進入旺產期,蘆筍上市量不斷增長,盡管國內市場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隨著蘆筍設施栽培面積的成倍增長,春季鮮蘆筍上市數量大且集中,而冷藏、保鮮、運輸等成本上升制約了遠距離流通,春蘆筍銷售壓力加大,加之因貿易技術壁壘、匯率下降、通關成本上升等原因造成出口數量大幅下降,內銷市場蘆筍容易出現量多價降現象。據浙江省蔬菜生產信息監測體系統計,2013年一季度全省蘆筍平均產地批發價格較上年同期下降21.86%(圖1)。與此同時,隨著消費人群的增加,蘆筍供應季節性矛盾更顯突出,在冬季的12月至1月中旬,本地蘆筍極少產出,使得這一時段蘆筍價格大漲,季節性短缺明顯。

圖1 2012-2013年春蘆筍產地平均批發價格的走勢
2.2 自主品種少,生產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浙江省蘆筍生產對國外品種依存度高,主栽品種以格蘭德(Grande)、阿特拉斯(Atlas)、達寶利(Dabaoli)等美國蘆筍品種為主,種子投入成本高。但自2012年起美國已停止生產格蘭德、阿特拉斯等蘆筍良種,廣大筍農面臨無種可用的尷尬境地,選用新的高產抗病、適宜設施栽培的蘆筍品種已成為生產上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蘆筍發展過程中尚存在基地選址不當或生產管理不善等問題。部分新發展的蘆筍規模種植基地存在諸如地下水位過高、土質黏重、土地貧瘠等問題;少數生產主體管理水平跟不上,生產過程中母莖留養、微灌控濕、疏枝清園及采筍適期等關鍵技術未能較好把握,直接影響蘆筍產量與品質,從而影響蘆筍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2.3 蘆筍產品安全隱患依然存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蘆筍生產的發展,消費者更加偏愛嫩莖質地細膩、口感好、筍莖粗、筍尖包裹緊密、不易散頭的蘆筍,擁用“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標識的蘆筍商品越來越受青睞。近年來隨著大棚避雨栽培技術的推廣,蘆筍病蟲害的農藝防治措施日漸成熟,農藥使用量大大減少。但新基地受生產技術水平限制,化肥和農藥的不合理使用現象仍時有發生,容易引發蘆筍產品安全問題;而老基地更新換茬也會產生土壤連作障礙,亦會帶來多年生蘆筍的質量安全隱患。
2.4 市場營銷和產后加工能力薄弱
近年蘆筍內銷市場日漸成熟,總體上呈現量價齊增的局面,但多數新興種植基地在市場銷售方面較為薄弱,營銷隊伍尚未培育成熟,銷售渠道較為單一,僅依靠外地客戶購銷,缺乏有力的銷售后盾,效益得不到保障。蘆筍外銷方面,由于出口原料、用工等成本上漲,優勢逐漸下降,且出口企業單獨面對國際市場,缺乏整體應對市場變化的“行規”,蘆筍出口拓展難度較大。另一方面,蘆筍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業少、品種較單一,宣傳和推廣力度不夠,產后加工拓展能力較弱。
3.1 合理引導,強化服務,穩步發展
蘆筍具有一年種植多年采收的特點,適合規?;l展,但蘆筍生產一次性投入較大,投資回報期相對較長,且多年生蔬菜一旦碰到市場波動則調整較慢。因此,產區要科學規劃,合理引導與布局產業發展,提高風險意識,切勿盲目跟風。同時,農業部門應做好相關信息服務,完善蘆筍生產信息監測系統,培育蘆筍產業服務組織,及時了解和掌握省內外蘆筍市場供求情況及技術動態,為生產者提供良好的生產指導和風險預警服務,促進蘆筍生產穩步發展。
3.2 進一步完善技術體系,促進蘆筍生產優質化、效益化
加強產學研聯合攻關,針對蘆筍生產中出現的新問題,開展科技攻關與專題研究,破解生產上急需解決的問題,完善蘆筍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促進蘆筍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一是加強設施環境調控和肥水一體化灌溉技術研究,完善科學施肥技術,提高蘆筍標準化生產水平。二是加大蘆筍品種引試和選育力度,逐步改變蘆筍生產對國外品種依存度高的現狀。三是強化蘆筍綠色生產與產品安全意識,提高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水平。篩選生物農藥,利用菌肥等改善土壤微生物結構,結合農業、物理、生物防控技術,如誘蟲燈和色板、昆蟲性誘劑誘殺防蟲,應用農藥代謝降解促進劑,發展蘆筍綠色有機生產。四是完善蘆筍母莖留養技術。改變現有母莖留養方式,適時遞度調整蘆筍母莖留養時間,錯開銷售高峰,均衡市場供應,穩定銷售價格。五是完善蘆筍周年生產技術。利用多層覆蓋、根莖貯藏以及溫室促成栽培等技術,發展多種蘆筍生產模式。
3.3 加大宣傳營銷力度,拓展產品銷售渠道
一是大力宣傳蘆筍品味兼優、藥食兼用的營養保健特性,提高人們對蘆筍的認知度,引導消費需求,擴大品牌影響力,打造“浙江蘆筍”優勢品牌。二是根據當前蘆筍生產實際,加強產銷銜接工作,促進生產基地與超市、流通企業、加工出口企業對接,進一步開拓國內鮮銷市場,努力擴大出口數量,積極培育專業營銷隊伍,拓展直供、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擴大產品銷售渠道,緩解上市高峰期壓力,降低市場風險,穩定生產效益。
3.4 發展加工產品,延伸蘆筍產業鏈
一是努力培育以潔凈包裝、分級篩選、儲藏保鮮為主的罐頭、冷藏保鮮、速凍等初加工龍頭企業,以龍頭帶基地、創品牌,增強浙江省蘆筍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大力發展蘆筍深加工產品,逐步形成蘆筍茶、蘆筍汁、蘆筍粉、蘆筍速溶飲料、蘆筍膠囊等蘆筍系列加工食品,開發蘆筍功能性活性成分(蘆丁、皂苷、多糖等)的醫藥保健類產品,同時利用蘆筍莖葉及加工廢棄物開發動物飼料添加劑等,延伸蘆筍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開拓多元化的市場渠道,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 毛麗萍,郭偉民.蘆筍營養價值與保健功能[J].食品工程,2012(3):63-64.
[2] 楊新琴,陳能阜,盧鋼,等.不同覆蓋方式對大棚春綠蘆筍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長江蔬菜,2013(24):31-33.
[3] 金昌林,楊新琴,董慶富,等.中國蘆筍研究與產業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54.
(責任編輯:高 峻)
S 644
A
0528-9017(2014)06-0811-02
文獻著錄格式:楊新琴,陳能阜,盧鋼,等.浙江省蘆筍產業發展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6):811-812,815.
2014-02-27
楊新琴(1965-),女,浙江湖州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蔬菜技術推廣和管理工作。E-mail:xqyang998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