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育,劉銀萍
(浙江省海寧市農作物技術服務站,浙江海寧 314400)
油菜滬油雜1號雜交制種技術
李 育,劉銀萍
(浙江省海寧市農作物技術服務站,浙江海寧 314400)
油菜滬油雜1號制種重點要做好調整父母本播種期,確立適宜的父母本移栽行比,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大規模放蜂4條技術措施來提高雜交油菜制種產量。
雜交制種;油雜1號;栽培技術
雜交油菜制種,就是用不育性穩定、經濟性狀優良、品質合格的不育系作母本,用恢復力和配合力強、花藥發達、花粉多、品質合格的恢復系作父本,按照一定的行比相間種植,使母本接受父本的花粉而受精結實,生產出雜交種子。國內一般油菜雜交制種667 m2產量僅在60~80 kg,而油菜制種產量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制種生產的成本和農戶的制種積極性。影響油菜制種產量高低的關鍵因素是母本的結實率,由于母本本身雄性不育,其受精所需的花粉全部來自父本,因此父本花粉數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母本的結實率。生產上要在保證母本密度的前提下,盡量增加花期父本的花粉量。在進行滬油雜1號制種時,我們除了采用一般雙低油菜的高產培育管理技術外,還重點抓好以下4條技術措施,獲得了較高的產量。
滬油雜1號的母本(滬118A)和父本(滬油15)生育期不一致,花期長短也不一致,適當調整父母本播種期,對保持花期一致非常重要。2007年在制種基地俞雪初農戶進行父母本不同播種期試驗,母本播種期9月20日,父本分4期播種,分別為9月20日(S1)、9月23日(S2)、9月25日、9月27日(S3)、9月29日(S4),其中9月25日播種由于天氣因素導致出苗差而取消,實際參試處理4個,試驗不設重復,小區面積54 m2,移栽期母本為11月12日,父本各處理均為11月15日,其他田間管理水平一致。物候期調查結果,父本生育進程明顯比母本早,花期比母本短,其中父母本花期相遇天數S1為28 d,S3為30 d,S2、S4均為29 d(表1)。經濟性狀調查結果,母本單株有效莢數差異不大,但每莢實粒數S3最高,為22.16粒,S1僅19.04粒。最終667 m2產量也以S3最高,為158.6 kg;S1最低,為146.4 kg,S3比S1增產12.2 kg,增8.33%(表2)。本次試驗結果表明,雜交油菜制種的產量水平與父母本花期相遇天數直接有關,花期相遇天數越多,制種產量越高;滬油雜1號母本宜比父本早播5~7 d。
父母本移栽行比是制種生產中一個重要的栽培技術指標,移栽行比太小,父本太少,花粉不夠,造成母本結實率偏低,嚴重影響制種產量;移栽行比太高,母本太少,制種產量也不高。2004年第1次制種時,父本和母本按1∶4的行比種植,母本隱莢較多,影響產量。2005年在丁橋制種基地俞雪初農戶設立父母本不同移栽行比試驗,在移栽密度一致的條件下,設父母本移栽行比為1∶2,1∶3,1∶4共3個處理,試驗不設重復,小區面積120 m2。結果(表3)表明,在同為667 m2移栽7 864株的密度下,父母本移栽行比1∶3的處理,平均產量104.8 kg,列第1位;父母本移栽行比1∶4的處理為97.6 kg,列第2位,但每莢實粒數明顯減少,說明父本花粉量不足,導致結實率下降;父母本移栽行比1∶2的處理,由于母本株數不足,產量最低,僅92.5 kg。據此提出父母本最佳的移栽行比為1∶3,并在制種基地推廣,取得了明顯的增產效果。

表1 滬油雜1號雜交制種父母本不同播種期試驗物候期表現

表2 滬油雜1號雜交制種播期試驗母本經濟性狀及產量表現

表3 滬油雜1號雜交制種父母本移栽行比試驗母本經濟性狀及產量表現
在移栽方式上,根據父母本不同的生育特點,要求栽完母本,清理完田間棄苗后,再栽父本,防止混栽。移栽行向應為南北向,行向與油菜花期風向垂直,父本行種植于母本行的上風(東面)。
滬油雜1號母本滬A118植株高大,生長勢較強,分枝較多,移栽密度不宜太高,同時由于其植株莖桿較軟,施肥不當容易造成倒伏,并形成二茬花,產生微量花粉而影響制種產量和純度。因此,雜交油菜制種施肥,安全抗倒是前提,其次才是產量水平,應該穩中求高產。2007年,在制種基地進行了不同移栽密度和施肥量試驗,以探求雜交油菜制種合理的移栽密度和安全高產的施肥模式。母本667 m2密度設M13 000,M24 000,M35 000,M46 000株4個水平,父母本移栽行比為1∶3,667 m2氮肥總用量折碳酸氫銨設F175 kg,F290 kg,F3105 kg,F4120 kg 4個水平,各處理底肥和苗肥均為碳酸氫銨40 kg和尿素5 kg,余下作為臘肥和薹肥施用,小區面積20 m2。試驗結果(表4)表明,母本移栽密度是影響制種產量的主要因素,最優處理組合是母本移栽密度6 000株,氮肥總用量折碳酸氫銨120 kg。但在試驗中發現,因油菜生育后期氣候較好,氮肥總用量(折碳酸氫銨)超過100 kg的處理均存在輕度倒伏現象。為安全起見,生產上制種母本移栽密度和氮肥總用量都應適當減少,以降低因氣候條件異常而產生倒伏的風險。提出雜交制種667 m2移栽密度7 500株左右(母本為5 600株),氮肥總用量折碳酸氫銨控制在95 kg,同時,要求父本行臘肥和薹肥各增加2.5 kg尿素,以促進父本的生長,推遲初花期,增加花粉數量。
雜交油菜制種常見的傳粉方式有風媒、人工強制性輔助授粉等。但在生產上人工強制性輔助授粉由于受各種原因限制而難以推廣,而僅依賴風媒又不能獲得較高的母本結實率。曾經有人提出蜂群能提高異交結實率,2006年我們在制種基地引進一個放蜂專業戶,在11 hm2雜交制種基地的中心區域放置蜂群35箱,取得了明顯的增產效果,具體表現在每莢實粒數增加,隱莢率降低,結實率提高。
4.1 放蜂前
首先對隔離帶以內所有地方的十字花科蕓薹屬其他植物進行拉網清除,同時對制種田塊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去雜,并進行去雜后驗收,確保合格后才能放蜂以防止蜂群攜粉傳雜。其次要關箱凈身,讓蜜蜂攜帶的非制種父本的花粉消耗怠盡或喪失活力。一般情況下需關箱飼喂5 d以上。
S 565.4
B
0528-9017(2014)06-0831-02
文獻著錄格式:李育,劉銀萍.油菜滬油雜1號雜交制種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4(6):831-832,835.
2014-04-12
李 育(1965-),男,浙江海寧人,農藝師,從事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和管理工作。E-mail:oldcat112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