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璽
(許昌晨報,河南 許昌 461000)
新聞娛樂化探析
□代璽
(許昌晨報,河南 許昌 461000)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后現代社會的文化是一個娛樂化的時代……文化的嚴謹正讓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讓位于娛樂和快感。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媒體要想追求較高的經濟效益,新聞娛樂化通常被一些媒體用來當作一種競爭方式。將原本生硬的新聞內容用輕松的語言表達出來,側重于滿足人們快節奏文化生活的消遣心理,將娛樂新聞在報道中的比重人為加大,將新聞寫法向娛樂化方向發展,這種娛樂化的新聞迎合了人們的某種需求,因而有了較為廣闊的市場。
近年來,新聞娛樂化在省級及地市級媒體中表現尤其明顯,這是新聞工作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也是新聞專業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惑。
新聞娛樂化的出現,與現實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密切相關。
從社會因素來看——目前,通信技術已趨成熟,上一秒鐘的新聞在下一秒也許就已經成了舊聞。于是,一些新聞媒體就在新奇性、趣味性等方面努力,試圖吸引更多的讀者。
從國內受眾的心理需求來看——當今的多元化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們渴望獲得有利于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信息,同時期待找到可為精神減壓的輕松信息。由于娛樂化的新聞比傳統新聞更具輕松、休閑的特征,能使受眾獲得心理宣泄和壓力釋放,故而娛樂新聞大受追捧。
從媒體自身利益來看——如今,越來越多的媒體從事業單位體制轉向企業化經營,經濟利益便成為生存的根本。出于拓展讀者群的市場本能,傳媒新聞日益具備大眾化、娛樂化的特征。從這個角度出發,娛樂功能壓制了傳媒的其他功能。
從文化傳播的國際背景來看——經濟全球化導致文化傳播全球化。西方國家新聞界所追求的突發性、顯著性、異常性、接近性、人情味等新聞價值要素,以及運營模式、操作方法的商業化取向,都對我國的新聞媒介產生了影響。
新聞娛樂化的顯著特征是“軟”。其最初的表現始于電視節目娛樂性的濫觴。其后,隨著媒體娛樂與大眾娛樂的互動與市場融合,娛樂新聞欄目應運而生。由此,嚴肅新聞逐漸向娛樂新聞拉近,人們甚至開始對嚴肅的政治、經濟信息賦予娛樂價值。
——純娛樂新聞。將名人趣事、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甚至帶煽情性質的新聞內容,作為信息傳播的重點,只注重娛樂性。
——軟新聞。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在傳統新聞寫作、標題制作過程中注入人情味,加強貼近性,通過有趣的故事、情節、細節,使各種新聞內容體現出趣味性,增加平民化、戲劇化、故事化、文學化等色彩,實現輕松悅讀、趣味悅讀。
——快餐式新聞。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和手機等閱讀平臺的廣泛發展,使得“新聞要新”這一要求得到最大化的滿足。更快的更新速度、更便捷的信息傳播,讓大眾娛樂快感在快餐式閱讀過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激發。媒體最早嘗試新聞娛樂化始于衛視。近幾年,各大地方臺都相繼推出了“戲說”新聞式的欄目,將新聞故事化,同時加入社會主流情感,甚至穿插輕松搞笑的純娛樂信息,以吸引不同層次和年齡段的受眾,而這種欄目往往大受歡迎。
新聞娛樂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滿足觀眾對新聞信息與娛樂的雙重需求,也有可能對社會風氣及社會安全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而新聞娛樂化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媒體和受眾。
軟新聞可以使受眾輕松地就獲取信息,受眾接受信息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休閑的過程。但不可否認,新聞娛樂化給媒體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影響。媒體格調的庸俗化,造成媒體公信力的下降,是最為嚴重的影響。如果過量過度,也是對受眾的一種摧殘。長期接觸這類新聞,會弱化受眾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也會使受眾品位降低。過度娛樂化使得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被消解,破壞了媒體在自身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
鑒于此,我們不能一刀切地支持或反對新聞娛樂化,它的評價標準應該是是否增加了可讀性,是否對受眾、對社會有積極作用,這兩者缺一不可。筆者認為,在把好“度”和“量”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嘗試。給新聞注入娛樂因素,一定要首先考慮對觀眾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媒體道德底線需要堅守。
防止新聞報道過分娛樂化,既要靠媒體及從業者的自律,還需要主管部門引導與規范。如今媒體市場已經進入市場細分時代,媒體也在為不同受眾量身打造不同的節目。娛樂節目有大市場,新聞節目也有大市場。人們期待最及時地從媒體上看到有關外部世界變化的最真實、最原生態的新聞信息。市場也在期待及時、準確、全面、深刻反映社會各領域真實變化的主流新聞。
“娛”字在古代又通“悟”。“娛”是一種領悟之后的情緒;而“樂”,在甲骨文中是成熟的麥子的意思。所以,筆者認為,可以這么理解:“娛樂”是領悟之后的感受和成熟之后的喜悅。
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曾經說過:媒體“要平衡社會情緒,提示社會最重要的東西,它和受眾之間是‘諍友’、‘益友’和‘摯友’,而不是‘酒友’、‘膩友’和‘狎友’。”新聞報道不同于娛樂節目,其基本功能是報道事實、提供信息,因此,以真實、迅速、客觀、公正取勝的新聞,應該依然是新聞傳播的主流。對新聞娛樂化的處理,要把握好“通俗但不庸俗”的原則,更多承擔起文化批判、社會道義、輿論監督的責任,而不是對流行文化無原則地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