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
(南通大學附屬常州市兒童醫院檢驗科,江蘇常州213003)
手足口病患兒血漿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
陳朝
(南通大學附屬常州市兒童醫院檢驗科,江蘇常州213003)
目的探討手足口病患兒血漿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及門診體檢兒童各70例,以乳膠免疫比濁法測定D-二聚體水平、透射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前白蛋白、原子吸收法檢測紅細胞鋅水平。結果手足口病組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前白蛋白、紅細胞鋅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手足口病組危重型患兒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普通型(P<0.05),前白蛋白、紅細胞鋅水平低于普通型(P<0.05);患兒經過治療均痊愈,無一例發生死亡,患兒出院時D-二聚體濃度明顯低于入院時水平(P<0.05),前白蛋白濃度高于入院時水平(P<0.05)。結論觀察手足口病患兒血漿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變化有助于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
手足口病;D-二聚體;前白蛋白;紅細胞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病毒類型以CoxA16和EV71型為主的一種常見傳染病[1],發病人群以兒童為主,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病,嚴重時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而死亡。目前臨床上對手足口病患兒的研究更多側重于病因、治療方法及護理,對患兒營養狀況、凝血功能變化的監測報道相對較少。本文對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血漿D-二聚體及前白蛋白、紅細胞鋅水平變化進行了檢測,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3年10月期間兒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70例為研究對象(手足口病組),手足口病的診斷及分型標準均依據2010年衛生部頒布的《醫療機構手足口病診療技術指南》[2]。70例患兒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3個月~8歲,平均3.97±1.13歲;分為普通型患兒54例、危重型16例;病程5~14d,平均5.68±2.18d。選取同期門診進行幼兒園體檢健康兒童7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齡3~7歲,平均4.34±2.01歲。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手足口病組患兒在入院后第二天清晨及出院前一日清晨、對照組兒童在當日體檢時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4ml,其中2ml加入含有枸櫞酸鈉抗凝劑的試管內,置于離心機中以3500r/min轉速離心10min,取得血漿標本,以乳膠免疫比濁法測定D-二聚體水平(儀器為BE COMPACT X,試劑盒購自上海太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透射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前白蛋白(儀器OLYMPUS AU-400,試劑盒購自ORION DIAGNOSTICA公司);剩下2ml加入含有肝素鋰抗凝劑的試管內,以原子吸收法檢測紅細胞鋅(儀器為博暉BH5100原子吸收光譜儀,試劑盒購自北京博暉創新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上具體操作全部根據檢測試劑盒操作要求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基準α=0.05。
2.1 兩組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手足口病組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前白蛋白、紅細胞鋅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x±s)
2.2 普通型與危重型手足口病組患兒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手足口病組危重型患兒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普通型,前白蛋白、紅細胞鋅濃度低于普通型,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表2普通型與危重型手足口病組患兒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x±s)

表2 普通型與危重型手足口病組患兒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x±s)
2.3 手足口病組患兒治療前后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患兒經過治療均痊愈,無一例發生死亡,患兒出院時D-二聚體濃度明顯低于入院時水平,前白蛋白濃度高于入院時水平,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手足口病組患兒治療前后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比較(x±s)
手足口病具有病情進展快、危重型患兒死亡率高的特點。研究發現[3]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兒發生腦干腦炎后會刺激兒茶酚胺的大量釋放,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癥的發生,此時凝血功能處于高凝狀態,兒茶酚胺的釋放還會對刺激外周血管收縮,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在病情發展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生長激素、皮質醇等激素分泌增多,酸性代謝產物明顯增多,容易出現缺氧、酸中毒。D-二聚體為凝血功能紊亂監測指標,D-二聚體的升高可作為患者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標志;至于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兒出現D-二聚體的異常,可能正如有些研究認為的那樣[4],是在機體感染病毒后產生的炎癥因子改變了血栓形成之前內皮細胞的纖溶能力,導致了其出現異常,而隨著病情的嚴重程度加重則這一變化更為嚴重。血漿前白蛋白則為負性急性時相蛋白,對機體在內循環過程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具有清除能力;鋅在人體內可參與多種蛋白質及核酸的合成,在內分泌、免疫、生長發育等過程中均不可缺少,鋅缺乏則會出現免疫功能受損。
張水路等[5]學者研究發現,手足口病患兒在發病早期即可出現D-二聚體的升高,而且血漿中含量越高則患兒預后越差,在患兒病情控制進入恢復期后D-二聚體水平會逐漸下降,提示D-二聚體與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關系密切。王軍華等[6]學者觀察手足口病患兒的血漿前白蛋白變化,結果顯示如在機體應激狀態發生后的6~8h即可出現血漿中的前白蛋白下降,在病情恢復期逐漸恢復正常,認為前白蛋白的下降是機體出現缺氧等時為了清除毒性代謝產物。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手足口病組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兒童,前白蛋白、紅細胞鋅水平低于正常兒童,尤其是危重型患兒D-二聚體及血漿前白蛋白、紅細胞鋅水平則變化更為明顯;研究結果還顯示患兒在經過有效治療后D-二聚體會明顯下降,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則升高,但是紅細胞鋅升高不明顯。以上提示監測D-二聚體、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均有助于判斷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及估計預后。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尤其是危重型患兒血漿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兒童、血漿前白蛋白及紅細胞鋅水平低于正常兒童;隨著病情好轉,D-二聚體下降、前白蛋白升高,鋅水平恢復較為緩慢。觀察手足口病患兒血漿D-二聚體、血漿前白蛋白和紅細胞鋅水平變化有助于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
[1]陳玉紅,黃秋艷.宜春市2010年至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6):613-615.
[2]陳炎,陳亞蓓,陶榮芳.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解讀[J].世界感染雜志,2010,10(3):104-108.
[3]陸國平,李興旺,呂勇,等.危重癥手足口病(EV71感染)診治體會[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9,15(3):217-220.
[4]陸海燕,陳潔,石海礬.手足口病患兒血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體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5):825-826.
[5]張水路,宋春法.危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血漿D-二聚體動態變化及預后評估價值[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15(12):1119-1121.
[6]王軍華,劉勝,何杰書.血糖、外周血白細胞及血漿前白蛋白水平對手足口病病情判斷的價值[J].臨床兒科雜志,2012,6(6):598.
R446.11+2,R512.5
A
1674-1129(2014)04-0458-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4.04.036
2014-04-04;
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