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和,林祖輝,張征宇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一類并發癥,主要臨床表現為蛋白尿、水腫、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等。由于該病的病程長、病因復雜、治療效果差,因此,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存在較大的影響[1]。隨著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日益上升,醫學界對該病變的防治越來越重視。目前單純采用西醫療法治療糖尿病腎病一般很難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而多項研究表明中醫藥在治療該病上具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對蛋白尿及腎功能的恢復。臨床研究顯示,糖尿病相關性并發癥與脾腎水液代謝及分清別濁等功能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而糖尿病腎病則是一種典型的“脾病傳腎”的疾病[2],這在早期和臨床期糖尿病腎病的患者中更為明顯。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多以氣陰兩虛兼有瘀血內阻為主,而臨床期糖尿病腎病則多見脾腎氣虛兼有瘀血內阻。因此,根據這一病理特點,我院應用健脾益腎降濁法來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辨證施治,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2年11月青田縣中醫醫院、麗水市人民醫院門診和收治住院的糖尿病腎病患者66例,均符合以下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2007年《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中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標準;(2)疾病均處于早期或臨床期,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2007年《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中糖尿病腎病的分期標準[3]。排除標準:(1)原發性腎臟疾病;(2)酮癥酸中毒;(3)過敏性體質;(4)心力衰竭或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5)意識障礙或精神疾??;(6)妊娠期婦女或哺乳期婦女;(7)泌尿系感染?;颊咴诮邮鼙狙芯壳熬炇鹬橥鈺?,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
66例患者中,男30例,女36例;年齡為35~72歲,平均(60.5±4.2)歲;病程為7~25年,平均(15.5±3.3)年。患者臨床癥狀及理化檢查主要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腎功能不全等,其中41例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等疾病。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33例,觀察組3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病程、合并癥間有可比性(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以西醫常規治療方法為主,包括控制血糖、血壓、調節血脂等常規治療?;颊咴谥委熯^程中配以健康教育、運動治療、飲食治療等措施。2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以健脾益腎降濁法進行治療?;痉剿帪椋狐S芪20 g,黨參15 g,茯苓12 g,白術15 g,山藥15 g,山茱萸10 g,澤瀉10 g,菟絲子10 g,川牛膝12 g,金櫻子10 g,大棗10 g,生大黃6 g,積雪草12 g。兼有痰濁者加半夏、陳皮健脾化痰洚濁;兼脾腎陽虛加仙靈脾、肉桂溫補脾腎;癥見尿濁者,加芡實、萆薢補益脾腎,分清別濁;水腫甚者加車前子、豬苓健脾利水。大黃用量根據大便情況給予調整。以上諸藥用清水煎煮2次,煎煮液300 ml左右,早、晚分服,2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 兩組均在治療3個療程后按照以下標準進行評價[4]: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口干、疲勞、乏力、夜尿頻多、口苦、腰酸)明顯改善,尿蛋白排出量減少≥50.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尿蛋白排出量減少<50.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尿蛋白排出量無改善。另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腎功能,主要觀察尿蛋白排泄量和血肌酐。

2.1 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均在治療滿3個療程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價,發現兩組療效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治療前后兩組腎功能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尿蛋白排泄量、血肌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兩組尿蛋白排泄量、血肌酐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注:*為χ2值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

Table3 Comparison of renal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組別例數尿蛋白排泄量(g/24h)治療前 治療后血肌酐(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331.49±0.421.00±0.2591±1489±11觀察組331.55±0.400.60±0.1892±1582±10t值11.434.719.216.22P值0.0770.0360.1240.035
糖尿病腎病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目前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認為在糖尿病誘導下,患者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腎小球膜和腎激素變化,從而使得腎臟代謝產生障礙。當糖尿病患者發生腎臟疾病時,其臨床癥狀會明顯加重,且疾病進展加速。西醫治療方法僅能夠起到降低血糖與控制血壓的作用,但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5]。中醫對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積累了頗多的方法和豐富的經驗,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中醫相關文獻認為,糖尿病屬于“消渴”癥,在發病初期和疾病發展過程中與脾腎功能失調至關重要。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腎二臟在功能上相互資生、相互促進。脾的健運為腎輸送精微物質,使腎精充足,腎氣旺盛,陰陽調和。陽氣溫煦,則脾陽健運,氣能升,津能布,而體健無患。反之,脾虛日久,生化功能障礙,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腎虛日久導致諸臟功能不足,腎之蒸騰氣化減退,水液運行不暢。同時氣虛不能帥血運行,血流緩慢,瘀阻脈道,且血瘀又影響氣的運行,血因氣虛而瘀阻,氣因血瘀而壅滯,互為因果,從而滋生痰濁邪毒,血瘀郁毒。故而臨床常見納差、乏力、水腫、尿血、蛋白尿等癥狀;這與現代醫學認為該病的病因病理為在高血糖的基礎上腎小球毛細血管擴張,基底膜增厚,血管硬化,脂質代謝紊亂有類似之處。
鑒于糖尿病腎病屬于“脾病傳腎” 及脾腎兩虛所致,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大多表現為氣陰兩虛兼瘀血內阻,臨床期糖尿病腎病多表現為脾腎氣虛兼瘀血內阻,治療予補腎健脾為主,佐以活血化瘀[6]。因此,本研究采取了健脾益腎降濁法,選用了補脾益腎及活血化瘀的中藥給予治療。方中黃芪作為益氣、健脾、利水的傳統中藥材,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并首選重用[7]。有報道稱,黃芪有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降壓,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小板黏附力,抗血栓形成等作用[8],并能降血脂、抗衰老、抗氧化、抗缺氧、抗炎及鎮痛。黨參、茯苓、白術、山藥等均為健脾益氣的良藥,配以菟絲子、山茱萸、川牛膝等滋補腎之陰陽。大棗補脾養血。大黃、積雪草逐瘀通絡,瀉濁排毒,其中積雪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活血化瘀,是東方人的長壽藥,可益腦提神,是神經滋補劑,能提高記憶力,減輕精神疲勞,還可降血壓。有報道,積雪草對血液凈化及免疫力具有激活作用,其三萜類成分可以增加患者的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環和結締組織血管壁功能,同時有調節免疫、降低血糖及抗炎作用[9]。以上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腎、逐瘀、降濁之功效,使脾腎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采取益氣健脾,補腎益精,逐瘀泄濁,使之補中寓瀉,以補為主,輔以瀉濁,為扶正祛邪之治法,其臨床效果優于單純西醫常規治療。而對比兩組患者的腎功能可見,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尿蛋白排泄量、血肌酐水平均較對照組降低,說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腎功能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糖尿病腎病屬于“脾病傳腎”及脾腎兩虛所致,在治療的過程中,應以中醫臟腑學說為基礎,通過同時改善脾、腎功能,使其從根本上提高免疫功能,從而改善臨床癥狀及相關檢驗指標,達到延緩疾病進展的目的,以提高生活質量。
1 段艷蕊,杜義斌.糖尿病腎病從脾論治機制初探[J].天津中醫藥,2011,28(5):399-400.
2 于繡紅,單非易,邢穎.中西醫結合治療腎功能正常的糖尿病腎?、羝赱J].中醫中藥,2010,7(9):77-78.
3 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4-15.
4 謝曉月,王鎂.補脾法治療糖尿病腎病理論探析[J].吉林中醫藥,2011,31(3):199-200.
5 王曉光,王亞麗,張佩清.張琪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思路[J].中國中西醫腎病雜志,2004,5(11):624-626.
6 羅云堅,孫塑倫.中醫臨床治療特色與優勢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86.
7 孫晉芳,焦金菊,宋其蔓.黃芪皂苷對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及周期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5(1):162-163.
8 張廷模,臨床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519.
9 戴衛波,梅全喜.積雪草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國藥,2009,20(6):1566-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