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少華,張 巖,梁春雨
我國老年人口逐年增多,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率也在相應增加,腰椎骨折是其中常見的類型。部分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伴有神經損傷,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者則出現截癱和大小便障礙,影響生活質量。近年來臨床廣泛應用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良好,但對術后殘余神經癥狀的治療仍是醫務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聯合應用痹祺膠囊和牛痘疫苗接種家兔炎癥皮膚提取物注射液(神經妥樂平)治療老年腰椎爆裂骨折術后殘余的神經癥狀,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腰椎爆裂骨折患者4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納入標準:單節段腰椎爆裂骨折;有下肢麻木、疼痛等神經損傷癥狀;無下肢截癱和大小便障礙。排除標準:多節段骨折、多系統聯合傷、截癱和二便障礙;合并冠心病、高血壓和糖尿病。所有患者為新鮮骨折,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麻木、疼痛等神經損傷癥狀,并于傷后3 d內就診。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節段、脊髓損傷分級(Frankel分級)和受傷距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案
1.2.1 手術治療 兩組患者均取俯臥位,以傷椎為中心取腰后正中縱行切口,分離椎旁肌,暴露傷椎及其上、下臨近節段的棘突、椎板和小關節突。于傷椎上、下方節段椎弓根鉆孔后擰入長度合適的椎弓根釘,共4枚。將塑形縱棒分別與兩側的椎弓根釘連接后以撐開器撐開復位骨折,透視復位滿意后接橫連桿并固定。椎管探查減壓:切除傷椎棘突、椎板和部分關節突,探查椎管,以“L”型復位器擊打復位突入椎管的骨塊。C形臂透視下見骨折復位滿意,椎管減壓徹底后,于傷椎雙側椎弓根鉆孔,插入植骨漏斗,將切除的骨塊制成骨粒填入傷椎內,推入器錘擊打實,植骨通道口塞入大塊骨塞,沖洗傷口,明膠海綿覆蓋硬膜后放置負壓引流管1枚,愈合傷口。
1.2.2 術后處理 兩組術后均予以抗菌藥物抗感染治療24 h,48~72 h內引流量<20 ml時拔除引流管,術后10 d將傷口拆線。
1.2.3 藥物治療 治療組從術后第1 天起予以神經妥樂平針(日本臟器制藥株式會社,批準文號S20040070)肌肉注射,3.6 U/次,1次/d;同時給予痹祺膠囊(天津達仁堂京萬紅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10026)口服,4粒/次,3次/d。對照組予以神經妥樂平針肌肉注射,劑量同治療組。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術后第1天和術后1、2、4周對患者下肢疼痛和麻木感進行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

2.1 手術效果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順利,術中無腦脊液漏等并發癥發生,術后48~72 h內完整拔除引流管,無傷口感染,術后10 d順利拆線,傷口愈合良好。術后X線顯示骨折復位滿意,椎體高度恢復,內固定位置準確,無靜脈血栓、壓瘡、肺部和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出現。
2.2 術后下肢疼痛和麻木感VAS評分 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的下肢疼痛和麻木感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后1、2、4周時下肢疼痛和麻木感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用藥安全性 對照組有1例患者應用神經妥樂平初期出現輕微頭痛,3 d后自行緩解,未停藥。兩組患者術后4周復查肝、腎功能和血、尿常規均未見明顯異常。
腰椎骨折是老年骨折的常見類型,其中以爆裂骨折損傷最為嚴重,常伴有神經根損傷,表現為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截癱。臨床多主張早期進行內固定復位和穩定骨折,以利于日后恢復和護理,近年來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應用較多[1-4]。本研究對老年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了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術,結果顯示骨折復位和固定效果滿意。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注:*為t值;Frankel分級=脊髓損傷分級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下肢疼痛和麻木感VAS評分比較分)
注:VAS評分=視覺模擬評分
下肢疼痛和麻木是腰椎骨折術后常見的殘余神經癥狀,不但造成患者的痛苦,而且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傷椎骨塊突入椎管后沖擊和擠壓神經根,易造成神經根的損傷、水腫、缺血,使局部產生大量的代謝性毒素,從而加重了神經損傷,導致更嚴重的神經水腫和缺血而產生更多的毒素,形成了惡性循環[5]。手術減壓椎管后,神經根壓迫被解除,但水腫、缺血仍存在,且減壓后的缺血-再灌注損傷對患者又造成二次打擊,是術后殘余神經癥狀存在的主要原因。
祖國醫學對于周圍神經損傷具有獨到的見解,認為外力所致神經損傷早期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癥狀屬于“痹癥”,后期癥狀則為“痿癥”。“痹”為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所謂不通則痛,因此出現疼痛、麻木等癥狀,與當代醫學對周圍神經損傷的早期癥狀描述相似[6];而“痿”則意為枯萎和萎縮之意,指損傷后期肢體肌肉出現的萎縮無力、運動受限,與神經損傷晚期的臨床表現基本一致[6]。中醫治療神經損傷多以補氣、通絡、活血諸法合用,以達攻補兼施之效。而西醫對于神經損傷癥狀的治療以應用消腫止痛、營養神經藥物為主。
痹祺膠囊由馬錢子、丹參、川芎、牛膝、三七等組成,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藥馬錢子可通絡止痛、散結消腫,含有士的寧、馬錢子堿等,鎮痛作用強且起效快;牛膝主寒濕痿痹,可補腎強骨,通血脈、利關節;丹參、川芎、三七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具有活血消腫、擴張外周血管、改善供血、保護神經細胞的作用[7-8]。藥理學研究顯示,痹祺膠囊具有抗感染、鎮痛、消腫及改善動脈血流的作用,近年來在各類關節疾病及神經性疼痛治療方面應用較多[9-12]。
神經妥樂平是由牛痘病毒疫苗接種于家兔皮膚后的免疫反應產物中提純得到的一種生物活性物質,其藥理作用是通過激活下行疼痛抑制系統和抑制下丘腦腹內核神經元而發揮神經鎮痛和改善麻木癥狀,臨床廣泛應用于各種神經性疼痛的治療[13-15]。
痹祺膠囊和神經妥樂平均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的下肢疼痛和麻木感VAS評分無明顯差異,而治療組術后1、2、4周時下肢疼痛和麻木感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應用痹祺膠囊和神經妥樂平對治療老年腰椎爆裂骨折術后殘余神經癥狀效果良好。此外,痹祺膠囊可散結消腫、活血行氣,改善損傷神經的供血、減輕水腫,既保證了損傷神經恢復所需的氧供,又可促進局部代謝性毒素的轉運疏散,從而打破了惡性循環,可更好地改善肢體疼痛和麻木的癥狀,可謂標本兼治。本研究發現治療結束后所有患者化驗結果未見明顯異常,且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提示聯合應用痹祺膠囊和神經妥樂平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聯合應用痹祺膠囊與神經妥樂平治療老年腰椎爆裂骨折內固定術后殘余神經癥狀,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下肢疼痛和麻木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從而為其康復鍛煉提供了有利條件。因骨折愈合期較長,本研究未能對患者遠期的療效進行追蹤,故還有待于進行深入研究。
1 林家鐘,李亮,王新家,等.后路短節段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同時行植骨融合的系統評價[J].循證醫學,2010,10(4):218-224.
2 張中偉,胡雋宇,龔遂良,等.后路椎弓根釘短節段固定治療青壯年胸腰椎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5):385-387.
3 李茂廷,張智海,李學民,等.28例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加短節段內固定術治療[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14(9):684,689-690.
4 嚴雪港,姜躍國,桂劍英,等.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腰椎骨折伴骨質疏松失敗一例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224.
5 沈學飛,韓曉云,殷愛民,等.神經妥樂平聯合血液透析濾過治療尿毒癥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6):1984.
6 李玲.中醫對周圍神經損傷的認識[J].陜西中醫,2011,32(6):768,封3.
7 張文生,朱陵群,張麗慧,等.丹參素對缺氧/缺糖損傷神經細胞線粒體的保護作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7(3):53-56.
8 吳國平,黃曉輝,姚震.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及心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9,15(8):858-860.
9 接紅宇,吳啟富,丁朝霞,等.痹祺膠囊聯合甲氨喋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2):195-198.
10 劉玉璇,趙宇,劉靜,等.痹祺膠囊對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鎮痛作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6):1737-1739.
12 高晶,曾勇,于飛,等.痹祺膠囊全方及拆方抗炎鎮痛作用研究[J].中草藥,2009,40(1):93-96.
9 經雅昆,江振作,劉亞男,等.HPLC-UV-MS法同時測定痹祺膠囊中7個有效成分[J].中成藥,2012,34(8):1492-1496.
13 石玉生.神經妥樂平在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臨床應用[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7,13(1):57-58.
14 李金榮,李靜波,相莉.神經妥樂平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研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6,12(5):291-293.
15 羅文峰,莫惠芳,鐘衛紅,等.神經妥樂平配合中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