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卓
(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據央行的調查顯示,2011年5月,中國民間借貸規模約為3.38萬億,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6.7%。與此同時,民間借貸產生的問題也隨著規模的擴大而放大。2011年,浙江溫州、寧夏固原、內蒙古鄂爾多斯以及2013年陜西神木等許多地方由民間借貸產生的借貸崩盤事件,使得民間借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空前關注和重視,中國政府也認識到現有金融體制存在的問題,民間借貸的合理性和促進其合理發展的必要性。
從經濟學角度看,正規金融機構永遠不可能滿足所有金融需求。在任何金融活動中,都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和成本問題。正規金融機構通過借款者提供的信息(如注冊資本、財務報表、擔保等)來判斷其還款能力,從而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并通過制度化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以及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其貸款利率只能通過對某一類型借款者所作的總體評估來確定,則必然有些貸款者因利率高于自身所能獲得的利益而放棄。同時,為了對風險進行監控,銀行必然要實行信貸配給,即限制部分人無法得到貸款來促進借款者相互之間的競爭,以達到擇優放貸的目的。所以從理論上說,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覆蓋所有的資金需求。而民間借貸在處理信息不對稱問題上具有比較優勢。由于民間借貸屬于關系型借貸,借貸雙方之間一般具有親屬、朋友、熟人等關系,雙方都比較了解或者可以通過其他關系輕易了解,因此信息不對稱問題并不明顯。而民間借貸往往又是單一形式的借貸,重復程度高,因此需要的成本也較少。由此看來,民間金融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融資難一直是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尤其是2011年以來,緊縮的貨幣政策以及公開市場的資金緊缺,又伴隨著歐債危機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企業更難以從銀行得到貸款。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程度促進了民間借貸的發展,使得民間借貸市場更加活躍,也更加據了中小企業對民間借貸資本的依賴程度。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1年,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超過1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其GDP比重占到60%,提供了75%的就業機會。但是占企業總數99%的企業卻只得到20%的貸款資源,資金不足嚴重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究其緣由,首先是由于其內部原因。我國中小企業的內部結構混亂,財務缺乏透明度,進行抵押擔保的資產有限,同時,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過高,致使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不能得到融資,而銀行的資產也大多流向大企業。其次是外部原因。所謂外部原因主要是對中小企業存在所有制歧視和規模歧視,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金融體制主要服務于國有經濟,國有銀行也實行嚴格的授權以及信用制度,最大限度降低不良資產的比率,使得資金更多地流向大企業。最后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在信貸市場中,中小企業一般不會公開財務信息,銀行也無法通過財務狀況來判斷融資企業的風險水平,在此情況下,中小企業不得不轉向民間借貸。
資金短缺的現象從建國以來從始至終都存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便逐步取締了封建的典當行,并對私人銀行、地下錢莊進行嚴格的管制,并允許了民間借貸自由,積極開展信用合作活動,直至成立了農村銀行,納入正規的金融體系。隨著1979年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正規的國家金融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經濟需要,再加之人們都有閑余的資金,民間借貸便逐步興起并蓬勃發展。
民間借貸是指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行為,只要雙方認定有效即可,但利率不得超過人民銀行規定的相關利率。民間借貸是直接融資的渠道,銀行借貸是間接融資的渠道。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于2000年對全國15個省24個縣市的41個村進行了調查,發現存在民間借貸的占95%,由此可見民間借貸的參與程度是非常高的。在2003年以后,我國的民間借貸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也是從2003年開始,我國也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逐步放寬了民間小額貸款的限制,從此民間借貸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
根據央行針對部分企業的調查顯示,截止2010年初,民間借貸規模達到2.4萬億,到2011年同比增長38%,融資規模達到3.8萬億,占企業貸款余額的比重為10.2%。而央行調查的這些企業,30%的資金來源是職工和相關產權單位,20%來源于其他企業,20%來自于合法的民間融資中介機構,而只有3%來自于高利貸。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民間借貸已經有了很大的規模,并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這在中小企業聚集的沿海地區則更為明顯。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各個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是很大,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市場經濟的發展,民間借貸也在空間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過去的相對平均演變成差距甚遠。由于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擴大,民間借貸的規模在空間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差距,總體來說是從沿海向內陸呈逐漸遞減的趨勢。改革開放初期,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大,那時民間借貸前10的省份中、東、西部均有,且分布較平均,分別是東部的廣東、遼寧、山東、上海、江蘇、黑龍江,中部的湖北、河南、河北,還有西部的四川。以民間借貸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分布與規模為例,從2014年3月央行網上發布的數據來看(表1),全國8000多家機構,遼寧、江蘇、內蒙古、河北都有五百家左右的借貸機構,而青海、西藏則只有幾十家,其貸款規模也是從江蘇省的1158.05億元,到西藏的2.83億元,呈現出很明顯的地區差距。
1.民間借貸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使資金可以合理利用。首先,民間借貸的雙方都具有信息優勢,民間資金的供給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小企業的資金用途、信用狀況以及經營狀況,也就可以選擇更具有發展潛質的企業給予資金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而且,民間借貸資金在用途、金額等方面更具有彈性,這一點也正是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所做不到的。此外,民間借貸可以將社會上的閑散資金聚集起來,給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提供經濟支持,從而也促進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其次,民間借貸可以彌補正規金融市場的借貸缺陷。民間借貸是建立在雙方的信用基礎上,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合作關系,而正規的金融機構則需要對中小企業的財務進行嚴格的審查,信用等級進行全面的考察,這就延長了中小企業的借貸時間,影響中小企業正常的經營生產,因此,與民間借貸相比具有很多不足之處。民間借貸對于正規金融機構的所有顧忌都有充分的涉足,既滿足了金融市場和中小企業的需要,也促進了市場良性健康的發展。
2.民間借貸活動影響社會經濟穩定。民間借貸也一直處于銀行正規信貸政策規定之外,它最突出的優點就是手續簡便效率高,但優點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隱患,民間借貸手續簡便,但是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規的支持,不具有規范性,一旦引起糾紛很難說清。民間借貸主要是為了解決資金需求方的短期不足,沒有長期的計劃,所以會影響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再加之民間借貸是在正規體制之外的,借貸行為不受限制,規模容易越做越大。而我國目前為止還沒有較為系統的借貸法律和監管體系,監管的職權以及程序也不是很明確,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最后,民間借貸活動對社會信貸體系構成威脅。民間借貸追求高額利潤,因此就會出現資金流動的盲目性,這樣就會干擾國家宏觀調控。正規金融機構與民間金融主要的區別就在于民間金融的巨大利差,誘使銀行的資金間接進入民間借貸市場。一部分就是資金充裕的企業家和能夠從銀行得到代款的企業,通過直接介入將資金或者抵押代款轉投于民間借貸市場,從而謀取高額利潤。另一部分就是現流行的一些借貸中介機構,他們在自有資金不充足的情況下,為了獲取利潤,設法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取低利率的貸款,然后再以較高的利率轉借出去。由于銀行并不知情資金被轉借出去的情況,而第三方大多是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企業或個人,這樣更加大了銀行資金的風險,而且影響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影響金融穩定。

表1 小額貸款公司分地區統計表
在大量中小企業融入民間借貸活動并帶來融資之利的同時,民間借貸活動對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帶來諸多風險,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民間借貸易產生金融詐騙行為。在現實當中,民間借貸的法律不夠明確,因此大部分活動都是在不公開的情況下進行的,交易風險由此產生。民間借貸雖然具有靈活方便的特點,但是仍然具有盲目性,投資風險大。一旦投資失敗,便在借貸雙方以及存款者之間產生連鎖反應。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能力差,沒有嚴密的財務制度,一旦大宗交易失敗就會對金融市場、生產和流通都會造成巨大沖擊。同時,財務制度不嚴格也會影響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民間借貸一般也沒有好的信用抵押擔保,一旦發生糾紛很難解決。
民間借貸沒有完整的借貸抵押程序,并且資金的透明度不高,對于某一區域的借貸情況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的資金究竟去了哪里,更不知道投資的領域,所以一旦發生壞賬就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當某一區域由于借貸造成金融不穩定時,不但會對當地的社會和諧造成危害,更會對區域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打擊,許多企業往往都是因為深陷民間借貸之中造成不能正常經營生產,導致該地區的購買力下降,經濟陷于蕭條。
2011年以來的溫州的民間借貸危機正是由于政策的失誤造成的。這場危機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自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的商品經濟發達,民間借貸活躍,早在80年代初期,溫州就已實行浮動利率并開設私人錢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又以金融安全為由取消了浮動利率和私人錢莊。金融業的壟斷經營使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這也為不受監管的民間借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由于民間借貸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有人建議對民間借貸的利率加以限制并嚴厲打擊高利貸,但是這樣做并不能有效地控制民間借貸的風險,反而限制了經濟的自由發展,更會導致效率低下,同時,過度的監管只會讓民間借貸更隱蔽,更加難以控制。
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借貸制度,必然導致借貸矛盾的突出,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所以制定一個合理的借貸體系顯得十分重要。首先要承認民間借貸的合法地位,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使民間借貸有法可依。民間融資本身就是金融市場中重要的一個領域,也是對正規金融市場的一個補充,為那些不能從正規融資渠道得到資金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要改變政府壟斷金融的局面,就要在法律上賦予民間借貸合法的地位。對于民間借貸行為要加強法律教育,一旦借貸發生意外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權益,同時也能促進民間借貸以合理的手段進行。要建立關于借貸的法律法規,給予民間借貸應有的法律地位,給民間借貸提供一個合理的法律平臺,完善我國目前的借貸法律體系。其次,對于那些非法集資、高利貸行為要堅決打擊,為民間借貸提供一個良好的借貸秩序。最后,要放寬民間借貸的注入原則,通過將部分地下的借貸機構轉為正式的金融機構或者開設一些小型的貸款公司,將民間借貸引入到正規的軌道上來。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用金融監管的手段方式來監管民間借貸并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民間借貸的風險大,要想掌握資金的使用用途,必須加大借貸的監管力度,使民間借貸可以融入到宏觀體系當中。要建立有效的監管平臺,建立借貸的備案制度,減少由于借貸的隱蔽性、盲目性帶來的不可控性,要讓借貸從地下走到地上。對于民間借貸的監管要采取不同的監管手段,對于親屬之間的借貸可以放寬監管力度甚至不用監管;企業內部的集資行為,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也要加強事先的防控并規避風險,因為內部集資也是促進中小企業迅速發展的一種方式;而民間的一些借貸中介則是監控的重點,一旦出現問題后果非常嚴重。因此,要加大對經濟發達、金融活躍地區的監管,及時掌握這些地區民間借貸的運行情況,從法律、輿論等各個角度進行監督,從而及時應對突發問題。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主要是由于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得到足夠的融通資金,因此政府要促進民間借貸資金合理流向中小企業,使其成為中小企業融通資金的重要力量。成立民間金融服務中心,引導民間借貸資金多用于實體經濟,規范民間借貸市場,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引導民間資金合法有序地進入實體經濟,能支持國家制定的各項產業政策,既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緩解了投資難的問題。由于民間借貸對國家的宏觀調控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國家限制的高污染行業往往是民間借貸資金最活躍的地方,所以,國家要對民間借貸資金的流向進行合理的引導。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民間的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起到輔助作用,拓寬融資渠道。而且銀行也可以積極充當信貸中介,及時了解民間的借貸情況,從中為借貸雙方牽線。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要緩解借貸的風險,應該專門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并通過減稅等一些政策來扶持那些真正參與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推進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發展,加強正規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引導銀行,讓銀行主動開發可以適應千差萬別的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工具和信貸產品,以重點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促進中小企業快速向前發展,從根本上降低民間借貸風險。也可以引導民間金融資本進入正規的金融領域,當前主要問題就是資金供給不平衡和中小企業融資短缺,因此,要有步驟地向民間資本開放正規的金融體系,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范圍。
[1]程秀平,冉霞,楊啟航,李貴剛.河北省民間融資專項監測調查報告[J].河北金融,2011(11).
[2]張姝.我國民間借貸市場狀況及發展對策[J].理論建設,2011(5).
[3]周淑娟,祁彬.關于我國民間借貸的現狀分析及立法思考[J].前言,2011(17).
[4]康永.對我國民間借貸健康發展的思考[J].中國城市經濟,2011,(18):82-83.
[5]王俊波.貨幣政策調整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8).
[6]朱麗靜.民間借貸的合法化及其法律規制[J].法制與社會,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