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
(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太原 030031)
工程造價管理是針對工程過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統一監管、指導、調配及限制,將所有的偏差控制在計劃范圍內,用最低的工程造價實現目標的完成。采用動態集成管理控制工程造價,有利于工程造價管理的優化。
整個工程造價,投資決策占據總投資額的0.5%-3%,作為源頭具有提高效益的成效。而對整個建筑施工工程進行投資的合理選擇,利于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是直接有效的手段,關系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而長久以來,我國都存在著嚴重的工程投資膨脹情況,大大地延長了工期時間,提高了工程造價,這都源于在投資前期缺乏合理調控的依據,僅僅根據以往經驗進行工程造價的估算,呈現“三超”特點。
對工程造價控制的最主要階段是工程設計階段。當投資計劃實施時,就能科學合理地進入工程的設計階段,這是技術與經濟緊密結合的工程造價控制龍頭環節。依照工程造價的要求,工程施工設計圖只有全面、嚴密,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造價。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工程設計也開始了公平競爭的招投標制度,將對工程造價的控制管理作為投標單位選擇的主要標準之一,以便整體實現工程造價的最低控制管理。但是在進行工程設計過程中,由于對技術經濟掌握、工程質量的過度重視監控,忽視了對工程造價的關注,導致整體工程造價的控制不嚴。
在工程總價管理過程中,工程施工階段依然要進行嚴格的控制,主要是預防工程設計的變更。盡管在建筑工程中總會出現施工設計圖臨時進行變更修改的情況,但是通過設計部門的嚴格控制管理,還是能很好地避免施工過程中的變更,避免工程造價的不必要增加,避免突破概算進行控制管理。通過對工程施工設計圖的嚴格管理,能夠最大程度地維護發包和承包方的利益,實現對工程造價的有利控制管理。
所謂工程造價動態集成管理,就是對工程項目的具體分解,再建構新的動態集成管理模型,依靠網絡進行有效的控制,進一步實現對整體工程造價的進度管理控制。當然經過工程組織的分解,可以快速地建立組織分解結構以及責任分配矩陣。根據這樣的分解構成,能夠落實工程造價的責任措施分配,實現工程造價的最低標準。
(1)工程造價動態集成管理模型建立
進行工程造價動態集成管理模型構建,主要是根據WBS方法進行,將整個工程項目進行邏輯關系的分解序列,并相應地賦予其所涉及的工程成本、資源等要素。而動態集成管理模型包括完成項目的一系列工序、工序間的邏輯關系、工序作業時間、完成工序的資源、成本等要素,完成所有項目要素的時間、資源、成本后,也就共同構建起工程造價的動態集成管理模型。而WBS能夠完成的工程造價管理工作,如下圖所示:

圖1 WBS作用分析圖
而進行工程項目分解主要應用分解結構法,即OBS,分解完成后依照職能進行職責的具體落實,組成責任分配矩陣(RAM),從而真正地實現對工程造價的動態集成管理。其中在動態集成管理模型中,縱向代表WBS,橫向展示的是OBS,它們二者共同結合對應,保證了工作安排的嚴謹。而在責任分配矩陣中所形成的交叉點,即為項目和科室管理的統一控制點,包含了項目、技術共同完成的工程造價控制管理目標。
(2)工程造價動態集成管理應用
對整體工程完成費用的預算必須依靠BCWS進行準確核算,它主要反映的是當前工程進度完成的工作量,而不是工程完成量費用消耗。其計算公式為:BCWS=計劃工作量×預算定額。而已完成工程工作量的成本計算為BCWP,它是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完成的實際工作量同預算定額共同核算出的費用,從本質上來說,它反映的是工程承包商和業主間的結算價值,也被稱為贏得值。同時ACWP代表已完成工作量的實際消耗成本費用,反映了該工程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實際消耗指標。這三個不同的工程指標涵蓋了較多的工程造價、進度信息,能夠方便快捷地實現工程成本與進度的動態集成管理,體現工程管理技術的水平。
而利用贏得值原理實現工程造價動態集成管理的步驟,包括建立比較基準→工程現狀評估→預測未來發展三部分。其中比較基準的建立,是在網絡初始化階段,進行各項工程工序資源成本任務賦予的調整優化,實現了對工期、時間參數、資源成本的確定分配,再將這些數據統一進行管理,作為工程實際情況對比的基準。進行工程現狀評估主要就是建立完善的跟蹤報告制度,進行成本、進度差異比較,共同構成工程項目的進度差異,即SV,計算公式為:
SV=BCWP-BCWS
其中上一算式中,當SV<0時表示工程的進度嚴重滯后,反之就代表工程進度提前。而項目成本差異為CV,它是通過CV=BCWP-ACWP來實現的,出現CV<0情況時,表明整個工程消耗成本超出了造價預算,反之則節約了工程成本費用。將SV和CV進行效率指示轉化,能夠顯示在同一坐標圖上,能夠對工程項目的各種偏差進行準確的分析、預測,構成工程成本進度的績效圖,如圖2所示:

圖2 工程項目偏差分析預測圖
而能夠進行比率形的工程項目指標包括實際成本效率(CPIe)、實際進度效率(SPIe)、實際成本指數(CPIp)。它們各自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所示:

對于工程未來發展的預測通常是依據承包商現有生產率,以及預算完成情況來實現的,能夠很好地預算出工程項目竣工的成本、進度等信息。一般使用CPIe來表示工程竣工成本,而實際成本效率的計算如下列算式:

上述算式中EAC代表工程竣工的成本估算,即估算出竣工花費的實際金額;BAC是工程竣工的成本預算,僅為竣工時的預算金額。通過對工程竣工消耗結果的估算,結合承包商自身估算,就能對工程的后期成本、進度進行預測,并對下月施工任務成本進行調節控制,整體上實現對工程造價的動態集成管理控制。
(1)完善項目工作分解,進行提前管理
利用組織分解結構以及責任分配矩陣,將工程項目工作進行具體分解,進一步落實各項工序的職責,組成動態集成管理的中心內容。這樣明確完善的工作范圍、責任分解,必須以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工程作為基礎,逐步地實現工程動態集成管理實踐,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進行提前管理,將工程造價管理進行提煉升華,從部分到整體進行動態控制。而且這樣的工程造價管理能夠提高對工程設計變更的管理,從工程材料、設備價格上實現管理控制,并合理地利用網絡來實現工程造價的動態集成管理的優化。
(2)完善項目跟蹤報告,實現數據基礎管理
美國國防部在《成本——進度控制系統準則》中曾規定,跟蹤報告必須包含4項內容,即合同資金需用表、成本完成情況表、成本進度狀況表和承包商成本數據表。這一規定適用于工程造價贏得值理論中的工程現狀評估,這樣能夠全面完善地提供工程項目數據,作為網絡建立動態集成管理的基礎數據管理模式。在數據提供中最重要的是工程成本完成情況表(CPR),它又涵蓋了WBS匯總表、OBS匯總表、完成情況基準表、勞動力負荷情況問題分析表等。這樣全面完善的工程項目跟蹤數據報告,能夠提高對工程造價動態集成管理的實現及應用。
(3)完善項目核算體制,實現成本核算保障
為了完善工程造價的動態集成管理,必須建立工程項目核算體制,蘊含工程財務、會計的職能,對工程項目進行整體成本核算。在實現核算體制的過程中,要明確核算的原則、范圍、方法、責任、要求等,建立核算的基礎臺賬,保存最原始的工程項目數據。工程成本核算體制的建立,為工程造價的集成管理提供了完善的數據信息。
[1]欒翠英.淺探動態工程造價的實施及其集成管理的建立[J].建筑與文化(學術版),2013(10):217-218.
[2]李春林.關于工程造價動態集成管理模型的應用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14):126.
[3]張海娟,尚軍.企業工程造價動態集成管理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4):13-15.
[4]孟慶同.論工程項目造價與工期的集成管理[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3):34-36.
[5]陳樹強.贏得值原理在工程成本動態集成管理中的應用[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06,12(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