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巒 FENG Luan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南通 226011)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Nantong 226011,China)
近年來,隨著農民工進城打工、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的凸現,就業難問題備受關注,大學生就業難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1.1 就業的目的就是要維持生存 一方面,用人單位盲目提高用人標準的現象也加劇了就業難的狀況。有用人單位不管實際崗位是否需要,把英語、計算機等級證書,普通話合格證書等都列入招聘條件,甚至把應聘者的身高、長相、氣質及家庭背景都列入選擇條件。另一方面,有些企業和單位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求職者的才干來招聘員工,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競爭。在關系就業中,專業錯位或低能高就的現象層出不窮。
因為要生存,必須有一定的經濟來源,一份穩定的、收入可觀的工作就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其實大多數家庭的背景還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他們,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頭地,生活得更好,實現個人價值,或者說,他們承載著一個家族的希望。這樣就使得他們在日后的擇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說,這種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種很現實的人生動力。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況下找不到工作,其實是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時加重了“就業難”和“用工荒”。
1.2 低端制造業成就了現有的就業模式 有的專家指出,中國在世界經濟分工中處于底層地位,在世界經濟運作中僅僅是粗放型的基礎生產,缺少了很多經濟環節。這是針對目前中國的制造業還大規模地停留在低端產品上的現象而言的。低端產品的生產與流通缺少經濟環節,不需要中高級人才,也不能給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無法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
農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就成了低端產品制造的主力軍,充其量他們大都以臨時工的身份工作,同工不能同酬,付出和收益不能成正比,農民工作為勞動群體中的弱勢群體,面對日益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競爭,他們往往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經常受到歧視和不平等的待遇。只要工資待遇稍微好點的單位出現,就會大批跳槽,他們顧及的是眼前利益,用工荒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民工荒”更凸現的是,有一技之長的生產性人員供不應求。有調查顯示,技術、管理人才和熟練工人短缺情況比較嚴重。而城鎮失業人員普遍年齡比較大、技能單一,再就業比較困難。同時,在已實現再就業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業穩定性較差,容易出現新的失業。
1.3 自主創業舉步維艱 現在很多人提倡自主創業,然而創業并非很容易。很多人創業都是從中小型企業開始,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國家出臺過一系列的政策來幫助中小型企業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展,而目前在很多地方這些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明顯。
現在存在的一些高稅負和亂收費的現象,阻礙了很多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一方面他們多數經營的都是小成本的生意,利潤小,各種的稅負、收費和罰款,使得他們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在這些中小企業創辦的時候,需要打通多方的關系,交納各種費用。長此以往,很多微型企業、中小企業都會因為生存不下去而倒閉。
1.4 教育觀念必須和社會需要形成一致 社會對大學生的定義,仍舊是“精英”人才,應該從事所謂“精英”崗位。有評論指出,我們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上出現了問題。在教育觀念上,只去培養大學生,不培養技術型的工人,讓很多學生認為,自己應該做腦力勞動,而不是去做體力勞動。這造成整個社會觀念出現了問題。如果想讓大學生做出觀念上的轉變,社會就必須先做出轉變,高校教育與此分不開的。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養出的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歸根結底,大學生就業情況的好壞,和高校培養出的學生的素質有著很大的關系。專業特長不突出,缺乏動手實踐能力及工作經歷。在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適應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的表現仍然差強人意。
如果從高校走出來的畢業生本身素質不高,又不能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符合,在就業上就會出現問題。眼高手低,心比天高,不能正確定位自己。就業難是事實,但并不等于無業可就。
以上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相關社會體制的建立與健全,從現在就開始,不能把問題越積越多,否則長此以往,就業問題不僅不會得到解決,還會有加重的可能。政府部門應該轉變觀念,做到以人為本,考慮求職者的實際需求,給人們創造施展才華的舞臺。
畢業生就業制度是整個社會制度系統中的一個分系統,不是孤立于社會制度系統之外的,其運行必然受到其他制度的影響。如政府的公務員制度、編制制度、企業的用工制度等。所以,對就業制度的改革切不可單純認為是學校的事或者學生的事,它涉及政府、用人單位、學校、學生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
2.1 完善就業制度的市場基礎 社會要建立和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加大對相關人員的就業服務力度,以提高就業率,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從用人制度來看,國家的用人制度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市場經濟的建立也必然要求有相應的人才制度,否則將會產生制度基礎的缺失或銜接缺位,形成個人收益與組織收益的長期矛盾,為部分人“搭便車”、“拉關系、走后門”提供可能,從而損害其他人的利益。政府是制度行動和進行變革的首要力量,因此,國家要加快人事制度(用人制度)改革,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成為就業行為的主體,減少中間環節,強化監督,提高制度效率。
2.2 加快立法,完善制度環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就業需要法制來維護。雖然我國陸續制定了一些《勞動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但是這些規定對于當前的就業問題并沒有起到有效的約束。雖然在《勞動法》中,有明確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視。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企業和工作在招工的時候,會對性別、年齡、身高、長相、氣質等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需要我們加快立法進程,完善制度環境,使畢業生就業真正走向市場化、法制化,顯得尤為迫切。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妥善解決農民工問題,在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上應有所創新,建立化解矛盾、協調利益關系的社會機制。
但大多數失業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或對自身職業能力缺乏了解,或心理脆弱等,低層次的服務無法滿足他們的真正需求。而下崗職工、農民工等貧困人口相對較多,他們迫切的求職需求難以滿足,導致窮富差距不斷拉大。
就業制度是整個社會制度系統中的一個分系統,不是孤立于社會制度系統之外的,其運行必然受到其他制度的影響。所以,對就業問題的解決和就業制度的改革,減少“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共存;“擠占效應”突出;就業成本增加等現象的發生。我們在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制度時,應充分認識就業市場的特殊性,把握各級政府、用人單位、高等院校及其畢業生等多方之間的特殊關系,只有多方面相互協調、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全新的就業系統和就業機制。
[1]黃梅.我國勞動就業的社會與制度環境分析[J].人民論壇,2011(5).
[2]趙月華.制度完善是解決就業問題的良方[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4).
[3]沈杰.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問題與前景[J].當代青年研究,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