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雪麗 CHI Xue-li;苑禮兵 YUAN Li-bing
(海南科技職業學院,海口 571126)
(Hai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ikou 571126,China)
1.1 就業領域分析 根據教育部所制定的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目錄,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屬于制藥技術類專業;生物技術、藥學、制藥和化工等多種學科都與生物制藥相關。從發展前景而言,生物制藥有著廣闊的就業市場,然后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言,生物制藥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相關企業數量還相對較少[1]。另外,由于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畢業生為高職高專學歷,在與制藥工程等本科生的競爭中,往往不具有優勢。因此,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除了在生物工程制藥、生化制藥以及微生物制藥企業尋求機會之外,還可以到中藥、化學制藥等企業謀求就業崗位。這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并不存在沖突,雖然《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對藥物進行了劃分,分為中藥、化學、生物和天然藥物四類;但是制藥企業往往并不進行嚴格區分,不少企業在研發化學制藥的同時,也進行生物藥劑的開發。而這就要求從培養方案上對專業建設進行調整,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和素質的培養[2]。
1.2 畢業生去向分析 畢業生大致有下列幾種去向:
①從事諸如生物試劑、醫療器械、處方中藥、零售藥店服務以及保健品等類型藥品或產品的銷售或服務工作,在總畢業生人數中占到60%的比例。
②從事諸如生物試劑、體外診斷試劑、化學藥品和中成藥等藥品或產品的生產、研發,所占比例為10%。
③從事與藥學相關的中專教育,所占比例為3%。
④通過專接本考試,順利升本,所占比例為9%[3]。
⑤自主創業、改行或者從軍,所占比例約為10%。
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占據一半以上的畢業生從事了銷售服務,這首先是因為,現代制藥行業擁有較高的自動化程度,這就減少了對生產崗位人員的需求;其次,企業在進行生產崗位的人才招聘時,多要求本科以上學歷,這樣就限制了專科畢業生;從第二種就業去向來看,專科生事實上是能夠勝任研發和生產崗位的[4]。同時,可以看到,畢業生有著多樣化的就業去向,這一方面說明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另一方面也說明重視對學生專業基礎和素質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勝任更為廣闊的工作崗位。通過分析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能夠有效推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2.1 制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2.1.1 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首先要讓學生能夠獲得全面、可持續發展,然后針對職業所需的素質,從德智體美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讓學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論知識,鍛煉其實踐操作能力,以便能夠滿足生物藥物的生產、設備維護和質量控制等,同時掌握良好的文化和職業素養,從而適應生物藥物行業的對人才的要求。需要強調的是,要特別重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以培養高端型人才。
2.1.2 構建課程體系 根據醫學基礎、微生物學基礎、藥物學基礎以及化學基礎等方面對人才的共同要求,構建“一平臺、二方向、三模塊”的課程體系,即根據崗位需求,將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分為藥品營銷和生物藥物生產兩個方向;再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將其劃分為藥品營銷、生物藥物生產和藥品質量控制三個模塊;課程的設置要遵循行業、高職教育和學生自身成長的規律,確保其具有良好的適用性,能夠與實際應用相吻合,同時要不斷完善課程體系[5]。具體來說,可以制定六門核心課程,分別是藥物制劑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維護生化分離技術、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和實用藥物學。
2.1.3 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要遵循“五共”和“四結合”的要求,對當前的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改革,不再采用一學期同時開設多門課程,并課程結束后進行實習形式,而采用多學期、分階段、按模塊的形式,培養職業化的生物制藥技術人才。具體設計及實施方法如下:
第一學年:分三個學期進行,第一學期進行認知實習和理論學習,先讓學生進入實訓實習基地進行認知實習1周,然后在進行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第二學期,安排在寒假前后各三周,讓學生進行崗位體驗,對醫藥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第三學期為進一步的理論實習和職業生涯規劃,這學期要將職業生涯規劃引入到專業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通過社會調研,對自我的未來職業發展進行規劃。
第二學年:分為三個學期進行,第四學期將專項能力課程的學習作為重點;第五學期,讓學生到醫藥企業進行輪崗實訓,實訓2-4個月,對其職業意識進行初步培養;第六學期針對學生不同的專業方向,強化其崗位能力。
第三學年分兩個學期進行,第七學期學習綜合技能課程,訓練其專業綜合技能;第八學期讓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以企業員工的身份進行實習。
2.2 建設專兼結合的優質教學團隊 教學模式的改革,要求師資隊伍不斷完善和強化。校內專職教師要積極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以適應課程的變化;配用兼職教師,讓其負責生產場景中的綜合訓練以及頂崗實習。要想實現旺工淡學、崗位輪替的教學模式,就必須建設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保證教師數量以及教學質量。
2.3 開發“工學結合”的項目化教材 要提高教學質量,其核心在于進行課程建設和改革,而關鍵在于進行教材建設;同時教材建設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難點所在。筆者所在院校在建設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過程中,以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為參考,結合生物制藥技術崗位的要求以及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大膽改革學科課程體系,對課程進行整合優化,以更好適應職業崗位需求,以藥學服務技術取代原來的臨床概率、藥學知識與技能等課程;以整合后的微生物發酵技術代替微生物、發酵課程;以實用藥學基礎取代藥學化學和藥理學。
21世紀以來,醫藥產業獲得蓬勃發展,而其中生物制藥產業更迎來了發展機遇。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教育在生物制藥產業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推動下,必將不斷向前推進。面對這種形式,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應當適應時代發展,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和改革,致力于培養職業技術性人才。
[1]李文錦,李奠礎,劉美琴,王爾茂,王俊山.依托化工類專業群優勢 打造新型煤化工特色專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5):101-102.
[2]徐剛.探討我國生物制藥的現狀和對策[J].魅力中國,2010(01):25-26.
[3]代良偉.生物制藥技術及以其為主的產業基礎情況[J].科技創新導報,2008(32):77-78.
[4]鄭金岬.我國生物制藥技術現狀與對策[J].魅力中國,2009(22):225-226.
[5]楊弢.我國生物制藥技術在西藥制藥中的應用[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0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