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懷(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小米模式
舒 懷(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各國航天領域幾乎清一色的活動的都是國家隊。作為私營航天企業,美國太空探索技術(SpaceX)公司突破了美國航天成本長期居高不下的瓶頸,開創了“太空的士”的全新商業模式;而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小米公司)僅僅成立4年,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僅次于三星公司和蘋果公司,創造了國產手機的奇跡。這兩家公司都是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這里先介紹一下這兩家公司發展基本情況,然后分析這兩家公司成功原因的共同點,從而探索互聯網思維在航天領域的應用。
(1)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發展概況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于2002年6月由硅谷在線支付公司PayPal早期投資人伊隆·馬斯克建立,總部位于加州洛杉磯地區的霍桑,目前有近4000名員工。
自2002年建立至今的12年時間內,成功發射了獵鷹-1和獵鷹-9運載火箭,贏得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商業軌道運輸服務”(COTS)合同和“商業載人航天”合同。太空探索技術已經成為美國私營商業航天企業的中堅力量,其推崇“簡單、低成本、高可靠”的經營理念,研制出的“獵鷹”系列運載火箭以出色的性能和低廉的價格,給國際航天業界帶來巨大的沖擊。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主要業務分為兩大部分:發射服務和空間運輸服務。
獵鷹-1(Falcon-1)運載火箭是能夠將幾百千克級的貨物運送至近地軌道的小型火箭。2006至2009年期間,獵鷹-1完成了5次發射,前3次發射均告失敗,于2008年完成了首次成功發射。
獵鷹-9是在獵鷹-1基礎上研制而成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0.45t,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4.54t。獵鷹-9運載火箭發射報價僅5400萬美元,近地軌道的單位質量有效載荷發射價格為5200美元/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價格為1.11萬美元/千克,這是目前所有承擔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商業發射任務的火箭中價格最低的。
2011年4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對外宣布,將設計建造“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獵鷹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遠遠高于各國現有運載火箭的運力。設計目標是將單位質量有效載荷的發射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對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及美國的空間計劃至關重要:美國空軍已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簽訂合同,將于2015年用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兩顆軍用衛星入軌。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系列火箭與“龍”太空飛船
“龍”(Dragon)飛船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設計的為軌道接收目標運送貨物和航天員的空間自由飛行航天器。2012年,“龍”飛船成為了歷史上首個將貨物運送至“國際空間站”并安全返回地球的商業太空飛船,一舉打破了政府對于該領域的壟斷。2014年5月29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總部舉行了第二代載人“龍”飛船的發布會。第二代載人“龍”飛船最多可搭載7名乘員或可人、貨混裝,可著陸于地球上任意地點,有望于2017年前實現載人飛行。
(2)小米公司發展概述
美國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專注于高端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自主研發的創新型科技企業,主要由前谷歌、微軟、摩托、金山等知名公司的頂尖人才組建。
“為發燒而生”是小米的產品理念。小米公司首創了用互聯網模式開發手機操作系統的模式,將小米手機打造成全球首個互聯網手機品牌。并通過互聯網開發、營銷和銷售小米的產品。小米公司在機頂盒、互聯網電視和路由器等領域也顛覆了傳統市場。同時,小米公司也在積極打造小米生態鏈體系,力爭全行業、全產業鏈都能達到共贏。

小米公司高管團隊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小米公司都在各自的領域快速發展并獲得成功,創造了奇跡,兩家公司雖然屬于完全不同的行業,但在發展過程中有著一些相同的特點,這也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運用互聯網思維的體現。
(1)精英團隊
小米公司的高管團隊包括:創始人&董事長&CEO雷軍,聯合創始人及總裁林斌,聯合創始人及副總裁黎萬強、周光平、黃江吉、劉德、洪鋒。雷軍是金山軟件的董事長、著名的天使投資人,林斌是谷歌(Google)研究院的副院長,洪鋒是谷歌的高級工程師,黃江吉是微軟工程院首席工程師,黎萬強是金山軟件人機交互設計總監、金山詞霸總經理,周光平是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總工程師,而劉德是一位從世界頂級設計院校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畢業的工業設計師。
同樣,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從波音、洛馬、諾格等航天企業引進具備航空航天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經驗的混合型人才,打造極具凝聚力的精英團隊。總裁格溫·肖特維爾(Gwynne Shotwell)擁有10年的工程項目管理經驗;推進系統負責人湯姆·穆勒(Tom Mueller)長年從事液體發動機工作;測試系統負責人提姆·巴澤茲(Tim Buzza)任波音公司德爾他-4火箭測試經理15年;電子與導航控制負責人杰夫·瓦德(Jeff Ward)曾是薩瑞公司的技術總監;安全和任務保障部門主管及公司副總裁肯·鮑爾索克斯(Ken Bowersox)是前美國航天員。馬斯克根據他在硅谷創業的經驗認為,小型科研團隊工作效率和準確度要高得多。盡管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員工規模以每月15%的速度增長,馬斯克仍認為公司規模不是重要的競爭優勢。他說:“一個擁有技術非常過硬的團隊的小組織,總是會打敗技術中等的大組織。”這是他在貝寶公司時總結的經驗。在那里,由30名最優秀的軟件工程師組成的小團隊,最終戰勝了試圖開發同類產品的金融巨頭花旗銀行。
(2)高性價比
小米公司自始至終都是以“性價比”為核心的。小米公司沒有工廠,小米和全球最好的制造工廠合作,尋求最佳的全球分工模式。所謂最佳全球的分工,就是讓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情。小米手機的銷售渠道以電子商務模式為主,其余則是通過與聯通、電信運營商合作渠道銷售。與傳統終端廠商相比減少了更多的流通環節,大大節省了倉儲、渠道等成本,使小米輕裝上陣,這是其發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國雖然具有發達的航天工業,但長期以來坐吃政府合同不思進取,從子系統到火箭飛船的成本都嚴重虛高。馬斯克認為官僚主義是發射費用虛高的最關鍵因素。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企業使命是,“發展空間探測火箭和飛行器,持續提高航天運輸系統的可靠性和成本效率,鑄就世界領先的航天服務公司”。為了實現戰略目標,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核心經營理念是“簡單、低成本、高可靠”,因此大量使用成熟技術和設備,提升產品的性價比優勢。
(3)快速迭代
快速迭代思想在互聯網企業中體現很明顯。小米產品創新采用的是“開放眾包、快速迭代”模式,具有鮮明互聯網時代特征的客戶是大背景,互聯網技術和平臺提供了基本工具以助其產品創新模式的實現,在這個生態環境下快速循環迭代的產品創新過程是核心。小米的產品創新過程可歸納為幾個特點:首先,小團隊完成從策劃到發布的整個流程,快速迭代、循環往復;其次,360°用戶全程參與產品創新的每個步驟;最后,全面、高效地利用互聯網生態環境。因此產品創新過程的每個階段無縫對接,而不是傳統產品創新管理的階段性、線性化過程。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航天產品研制中,也充分地借鑒了快速迭代思想,馬斯克談到快速迭代時說:“你希望精益求精,做出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好的東西。發現里面存在的錯誤,并進行改進。尋求缺點的反饋,特別是來自朋友的。”
實際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認為系統工程科學是通過預測和提前解決集成問題來降低復雜系統研發的投資風險。然而歷史證明人類在預測所有潛在集成問題,特別是新系統中潛在集成問題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正是因為太空探索技術通過各種手段實現了較低迭代成本,而且組織架構扁平、機制靈活,它可以盡快進入到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階段,無需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試圖預測潛在的系統集成問題。
傳統航天產品研發流程采用單環模式來進行生產,這就需要大量的前期系統工程來保證其“設計-建造-測試”的投資安全性,而太空探索技術依靠快速的“設計-建造-測試”循環使設計者掌握了前一個循環的經驗。
(4)注重口碑
小米公司將電子商務與智能手機之間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從宣傳推廣到銷售渠道,小米手機都另辟蹊徑。在推廣方面,小米手機幾乎沒有做任何廣告投入,全憑口碑傳播。依靠雷軍“超出用戶預期”的口碑營銷金律,及社會化媒體的優勢,小米手機以極低的組織成本建立了龐大的米粉群體。
2014年4月,在極客公園創新者峰會,雷軍談到他所理解的互聯網思維可以概括為“專注、極致、口碑和快”,馬斯克回應說:“我覺得這些詞都是很重要的詞,口碑可能會最重要,在互聯網上信息傳播非常快,如果有人喜歡某件東西的話他會告訴朋友,朋友會告訴朋友,消息傳播非常快。如果不喜歡某樣東西也傳播得非常快,所以在互聯網的思維當中一件事的真相很快就會被大家知道,所以口碑是我最關注的詞,但是其他詞也同樣重要。”
馬斯克對自己公司的產品也不做廣告,他著迷于把自己產品變得更加完美,追求極致,能夠使每一個細節都是正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