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軍民融合發展的經驗與思考
■ 高 英

編者按: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是長期從事航空電子綜合技術和航空無線電技術研究,承擔航空機載系統、設備等領域研制任務的專業研究所。
研究所擁有航空電子綜合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無線電技術行業重點實驗室,在航空電子綜合、座艙顯示控制、機載核心處理、綜合信息管理、空中交通管理、無線通信導航、計算機軟硬件等專業技術領域擁有核心技術能力。
研究所擁有一流的技術環境與能力支撐;建有完善的系統和產品測試、驗證和評估環境;建有先進的SMT電裝生產線、機械加工生產線、航空產品集成測試中心;擁有完善的技術過程與管理組織體系。
多年來,研究所已構建了一個軍民協同發展的良好機制,一方面通過與地方科研機構和高校互動加強軍工創新能力,一方面在軍技民用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針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軍民融合發展,我們請到了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的王國慶所長,請他結合實際工作談談軍民融合的經驗與思考。
王國慶所長: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這為做好新形勢下軍民融合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從整個生產規模來看,軍工企業經歷了“井噴式”發展之后,發展不像以前那樣快了。為了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軍工企業現在要考慮如何落實軍民融合戰略,如何用軍工的影響力、品牌、技術輻射帶動民品的快速發展,形成更高的綜合效益。
王國慶所長:多年來,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已構建了一個軍民協同發展的良好機制。上海埃威航空電子有限公司是研究所軍民融合發展的示范平臺,通過整合研究所研發力量攻克軍轉民技術難關;通過承擔政府、集團公司重大攻關項目加快軍轉民研發進程;通過把握市場機遇,研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快速推進軍轉民產業化。除埃威公司外,上海埃德電子股份公司、上海大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濾波器產品和北斗車載電子產品也屬于軍轉民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研究所的軍民融合發展經驗主要包括:
1、結合民用市場需求,轉化同源軍用技術
埃威公司利用軍用空管識別監視技術和機載防撞告警技術,解決了智能導航信息識別綜合、船舶交通避碰等多項關鍵技術,介入航海電子領域,研發了船舶AIS、電子海圖ECS等非航空新產品并進行產業化,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AIS系列產品和ECS產品研制生產基地。
2、結合重大攻關項目,加快研發進程
2010年我所承擔了國防科工局“海上安全智能導航系統開發”項目,并由埃威公司負責產業化工作,項目總投資1800萬元,研制周期歷時2年。項目已順利通過驗收,推動了我所軍民融合的產業化進程。
3、制定行業標準,快速產業化
通過“海上安全智能導航系統開發”項目,埃威公司申請專利4項,主持起草了農業部、交通部相關行業標準3項,加速推進了產業化進程。
王國慶所長:結合研究所近年來在軍民融合工作中的探索實踐,思考今后如何以更高的標準,不斷完善軍民融合機制、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圍、提高融合層次,促進軍民融合工作在繼承中創新、在鞏固中提高、在改革中發展,是當前研究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初步思考如下:
1、協同民用技術成果強軍
在將軍工任務做為基本責任和使命的基礎上,堅持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堅持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繼續與地方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協同創新關系,以民用技術成果促軍品發展。
2、制定政策推進軍轉民
充分利用軍工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等優勢,通過機制體制創新,大力實施由軍工資源向發展資本的轉變,技術人才向市場人才的轉變,技術成果向產業化的轉變。
一是設立民品專家隊伍,負責總體策劃研究所非航空產業專業的技術發展、技術創新、技術研發咨詢等工作;二是逐漸轉變民品部管理職能,由其負責技術預研儲備、軍民技術轉化研究、重大新產品立項開發等工作;三是相關部門落實非航空產品開發的責任,提供技術協作,通過矩陣式項目管理的方式推進非航空產品研發工作;四是形成良性循環的技術產業對接方式,采用技術轉讓、技術入股、銷售提成等方式進行技術產業對接;五是民品公司圍繞自有產品進行技術升級和創新,并承擔對研究所本部輸出新項目的產品進行工程化、產業化,完善工藝、優化制造、保障售前售后服務,形成所、公司兩級共享的技術。
(作者單位: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

船舶電子系列:船載電子海圖與顯示系統(EC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