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紅華
(云南省玉溪市中醫醫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心悸是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一般呈陣發性發作,常與情志、勞累、濃茶、煙酒刺激、感染等情況有關,病位在心。時發時止,病情較輕;若無外因而悸者,發作無定時,病情較重,本病男女四季皆可發病。中醫辨證分型為心虛膽怯、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心陽不足、水飲凌心、心血瘀阻6型,本文就心悸的辨證施護及一般護理總結如下。
患者均選自本科2010年5月—2013年6月住院治療的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癥狀。
(1)保持病室環境安靜舒適,注意保暖,排除一切噪音干擾。(2)飲食宜清淡,要有節制,注意營養、水分和鈉鹽的攝入量。忌辛辣、咖啡等,宜進食蓮子、桂圓、大棗、山藥、甲魚等。(3)心悸發作時有恐懼感的患者,需有人在旁陪伴,予以心理安慰,平時多與患者溝通,消除緊張、激動、恐懼、思慮對病情的不良影響。教育患者自我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如轉移法、音樂療法、談心釋放法等。(4)嚴重心律失常者應臥床休息,直至病情好轉再逐漸起床活動;對有血液動力學改變的輕度心律失常患者應適當休息,避免勞累;對于偶發、無器質性心臟病的心律失常,不需臥床休息,注意勞逸結合,可適當做戶外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5)起搏器植入術后平臥1~2 d,然后鼓勵患者取坐位和下床活動,術肢忌用力抬舉、負重、過度外展等,忌重物撞擊術口,遠離電、磁場,按時換藥,無特殊1周后拆線,無早期并發癥者出院隨訪。(6)心悸時遵醫囑針刺神門、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亦可耳穴埋籽。(7)心跳驟停時應立即采取緊急搶救措施并報告醫生,積極配合搶救。(8)便秘者可給潤腸通便食品,如香蕉、蜂蜜、核桃仁等,多食含纖維素的食品,切忌用力排便。
3.1 心虛膽怯 證候:心悸不安,善驚易怒,坐臥不寧,少寐多夢,氣短自汗,神倦乏力,舌苔薄白,脈虛或弱且數。施護:①做好情志護理,患者心悸發作常為突發大驚或情志突變,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內傷,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戰勝憂愁恐懼,使心情開朗,則心悸易除。②陣發性心悸而無脈結代者,可采用憋氣法、引吐法、壓迫眼球法,壓迫一側頸動脈竇法等緩解心悸,伴有氣短時予間斷吸氧。③針刺神門、內關、心俞、膽俞,或耳針心、腎副交感等穴,可鎮驚安神,改善睡眠。④汗出及時擦干,注意防寒保暖。⑤臥床休息,病情穩定后可適當活動,但應避免過早勞心或勞力。⑥飲食宜鎮靜安神,補血養心的食物,如酸棗仁(酸棗仁30 g,水煎睡前服)、人參燉雞湯、百合生地湯、黃芪蓮子紅棗粥等。⑦中藥湯劑宜溫服。
3.2 心血不足 證候:心慌、頭暈,動則加重,面色無華,倦怠乏力,舌淡紅,脈細弱。施護:①心悸發作時臥床休息,可遵醫囑給予補血安神藥口服,或進行針刺治療。②針刺取穴內關、神門、足三里,用補法。③注意血壓的變化,專人陪伴,防跌仆。④飲食宜益氣健脾、補血養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豬心、紅棗、桂圓、山藥、蓮子、黑木耳、瘦肉等,食黨參燉豬心、人參當歸燉豬心、黃芪烏雞湯等進行調補。忌煙酒、濃茶、咖啡。⑤中藥湯劑宜溫服。
3.3 陰虛火旺 證候:心悸不寧,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腰酸耳鳴,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施護:①病室內宜涼爽濕潤,保持安靜,避免高聲喧嘩及噪音刺激。②本型患者心煩易怒,須避免情緒激動,及時安慰疏導患者,指導收聽低調、和諧的輕音樂,同時做好家屬的工作,使其積極配合治療。③臥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勿負重,起坐動作宜緩慢。協助生活護理,患者上廁所、外出檢查需有專人陪伴以防跌仆。④注意保持口腔清潔,可經常飲用蘆根水,菊花茶等清涼飲料。⑤飲食以清淡養陰、降火而富于營養為原則,如甲魚、桑葚子、銀耳、紅棗、蓮子等,可選百合冰糖水,取百合15 g,水煎,加冰糖適量服用,忌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之品。⑥中藥宜溫服。
3.4 心陽不足 證候:心悸不安,面色蒼白,胸悶氣短,形寒肢冷,舌質淡白,脈細弱或沉細。施護:①注意保暖,居室向陽,溫暖干燥,隨氣候變化增減衣被,但蓋被不宜過重過厚。②給予精神安慰,解除恐懼,避免緊張。③臥床休息,采用半臥位,必要時吸氧。④針刺神門、內關等穴,用補法;心悸、氣喘者,可灸神闕穴。⑤飲食宜用溫陽之品,如羊肉、胡桃肉、海參等;浮腫者,應限制飲水量,給予低鹽或無鹽飲食;可常服用桂枝桂圓湯,取桂枝6 g,桂圓15 g,水煎服,每天1次。⑥中藥湯劑宜熱服、濃煎。
3.5 水飲凌心 證候:心悸氣短,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弦滑。施護:①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適當增加衣被。②重度心衰者予半臥位,鼓勵患者下垂兩腿,雙腿做輕度的活動,防止血栓形成。③合理用氧。④密切觀察心率、脈搏、血壓及尿量的變化,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⑤做好口腔護理及皮膚護理,定時翻身,水腫部位避免針刺注射,以防感染。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加重心臟的負擔,可食用香蕉、芝麻糊等以潤腸通暢。⑦予低鹽或無鹽飲食,宜振奮心陽,化氣行水之品,以細軟溫熱之素食為主,可食扁豆、蓮子、胡桃、栗子、龍眼、瘦豬肉、牛、羊肉、鰻魚、鱔魚等,選用鯉魚赤豆湯,取鮮鯉魚1條(約500 g)僅用其肉,與赤小豆250 g同煮,飲湯食魚及豆,1日分2次服,連服5~7 d。浮腫者,應適當限制飲水量。⑧中藥湯劑宜溫服。
3.6 心血瘀阻 證候:心悸不安,胸悶不適,心痛時作,甚則唇甲青紫,舌質黯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施護:①脈搏每分鐘低于60次者,應多臥床休息。②氣滯易加重血瘀,防止情志刺激,穩定患者情緒,使心情愉快,以暢血行。③胸悶、心痛者可按醫囑給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或復方丹參滴丸口服。④可針刺心腧、膈腧、膻中、內關穴,用補法。⑤如出現劇烈胸痛、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結代或細微欲絕,予頭低臥位或平臥位,配合醫生搶救。⑥飲食宜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清淡之品,可食瘦肉、魚類、淡菜,選用萬年青飲,以新鮮萬年青25~50 g,紅棗10枚,水煎代茶飲,忌動物油脂及內臟,慎食或不食富含膽固醇食物。⑦中藥湯劑宜溫服。
心悸的發生,多與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陽虛衰、水飲內停、瘀血阻絡有關,是由于心的氣、血、陰、陽虧虛,不能營養心神,或由瘀血內阻、水氣凌心所致。臨床上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施護,根據不同證型癥候輔予中醫藥特色治療,認真觀察病情,在實施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做好辨證施護,收效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