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波,張成領,陳龍
淺談鋼梁柱
--外加強環板節點
Discussion on the Steel Beams-Outside Reinforcement Ring Plate Nodes
徐松波11,張成領22,陳龍11
近年來,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規模的不斷增大,主要建筑物預熱器窯尾塔架的層高也不斷增加——單系列5000t/d熟料規模生產線的框架頂層樓面已達125m之高。該結構通常平面尺寸較小、高度較大,底部幾層單根梁柱的內力大,鋼管混凝土柱和鋼結構梁因其特有的性能優勢而被廣泛采用。然而頂部幾層梁柱的內力相對較小,但為了保持柱的連續性,通常上部樓層仍然采用鋼管結構,取消內灌混凝土,即為鋼管柱。
自下而上所有的梁柱節點通常都采用外加強環板的剛性連接。設計時容易忽略鋼梁與這兩種不同類型柱的連接節點的差異,而簡單地按同一種連接節點考慮,未能正確地考慮外加強環板寬度的差別而造成潛在的設計風險。
鋼管混凝土柱-鋼梁的梁柱節點設計在現階段主要依據規程CECS 28:2012。鋼框架主梁與鋼管混凝土柱為剛性節點,采用最多的是外加強環板的節點連接方式。
鋼管-鋼梁的外加強環板的節點連接主要參照《圖集多、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節點構造詳圖》(01SG519),其計算可對照日本AIJ的規范。
2.1 外加強環板的形式
鋼管混凝土柱或鋼管柱在梁的上下翼緣位置設置上下加強環,與梁相連后,傳遞梁端彎矩。同時在上下環板之間焊一豎板,以傳遞梁端剪力[1]。上下環板采用全熔透焊縫與鋼管柱焊接的腹板連接。
加強環板有多種形式,這里僅討論在窯尾塔架中應用最多的弧形加強環,如圖1所示。此類型的加強環板,外形曲線光滑,無明顯應力集中點。制作時應采用機器切割,外形應平整光滑,無裂紋、刻痕。
2.2 外加強環板的特點
根據現有實驗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梁柱剛性節點采用外加強環形式安全可靠,便于混凝土澆灌施工,同時加強環能和管柱共同工作,能可靠地將梁的內力傳給柱肢,而且由于加強環的存在,管壁受力均勻,可防止局部應力集中,改善節點受力性能,也可增強節點和構件在水平方向的剛性[2],即傳力明確,節點區應力分布比較均勻,剛度大,塑性性能好,承載力高。
柱頭部分可以在工廠加工制作,將梁端連同加強環板與管柱段一起加工焊好,形成小段的鋼梁?,F場施工時,只需將二者等強焊接即可,非常方便。
加強環板的設計計算,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梁端等強過渡并符合構造要求;(2)環板的設計承載力安全、可靠。環板的承載力受最大應力斷面控制,對于第Ⅳ型弧形環板,當單向受拉時,最大應力是與力成30°角環板外緣的環向應力;當雙向受拉時,由于應力的疊加,在與力方向成45°斷面最小處的外緣環向拉應力最大,首先屈服[2]。以下為目前普遍采用的計算方法:
3.1 外加強環板寬度bs和厚度t1的計算(見圖1)
Discussion on the

圖1 鋼管混凝土柱/鋼管柱Ⅳ型加強環板
連接鋼梁的環板寬度bs一般與梁翼緣等寬,以便于相互連接。
連接鋼梁的環板厚度t1,按鋼梁翼緣板的軸心拉力確定。
3.2 外加強環板控制截面寬度b的計算
3.2.1 鋼管混凝土柱-鋼梁,列出的計算方法[1][2]

式中:

D——圓鋼管直徑
t——柱肢鋼管壁厚度
f——柱肢鋼材強度設計值。
3.2.2 鋼管柱-鋼梁外加強環板連接節點
按日本《鋼管構造設計施工指針同解說》[4]的方法計算

β——加強環同時受垂直雙向拉力的比值,當單向受拉時,β=0
Nχ,maχ——χ方向由最不利效應組合產生的最大拉力
Ny——y方向與同時作用的拉力
f1——加強環板鋼材抗拉強度設計值
be——柱肢管壁參與加強環工作的有效寬度。be=
式中:
Pa——梁翼緣的軸向容許力
F2——鋼管的容許應力
其他符號同2.2.1條。
3.3 外加強環板的構造要求
(1)0.25≤bs/D≤0.75;
(2)0.1≤b/D≤0.35,b/t1≤10。
(3)此外,在《鋼管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CE?CS 28:2012)中第6.4.1條有“外加強環的厚度不應小于鋼梁翼緣的厚度,寬度b不應小于鋼梁翼緣寬度的0.7倍”的要求,即b≥0.7bs。在國家標準圖集《多、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節點構造詳圖》(01SG519)中也有相同的規定。
3.4 算例
計算條件:某鋼管混凝土柱,鋼管外直徑(D)為850mm,壁厚(t)為20mm,鋼管材質為Q345鋼,內灌C40混凝土,柱肢鋼管強度設計值(f)為295N/mm2,梁翼緣寬度(bs)為400mm,翼緣鋼材強度設計值(f)為295N/mm2,軸向拉力N=2000kN。若鋼管混凝土柱改為鋼管柱,則再確定外環板寬度。
(1)假定拉力最大值Nmaχ=2000kN

(2)構造檢驗
①bs/D=400/850=0.47?[0.25,0.75],滿足要求
②b/D=250/850=0.294?[0.1,0.35],滿足要求
b/t1=250/18=13.9>10,不滿足b/t1≤10的要求,即局部穩定不滿足要求[5],因此需要沿管柱圓周均勻設置加勁肋,達到滿足局部穩定的計算要求,保證翼緣的局部穩定。
③0.7bs=0.7×400=280mm>b=250mm,不滿足b≥0.7bs。此處值得商榷,初步認為此條是針對空腹鋼管連接節點的規定,而此條規定的實際依據有待進一步考察。
(3)若鋼梁與鋼管柱連接,此時的外環板寬度按日本《鋼管構造設計施工指針同解說》式(3)計算得b不宜小于304.56mm,與按上法求得的最低要求212mm相差43.66%。
即使認為(2)-③和(3)兩者的適用條件都是鋼梁對空腹鋼管的連接要求,280mm和304.56mm的最低寬度要求也相差8.77%。因此按“最小寬度不小于梁寬的0.7倍”來決定環板寬度,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值得注意。
從以上對比計算可知鋼管內是否灌注混凝土,對于外環板的寬度影響較大。因此,對于底部幾層灌混凝土,而頂部幾層因荷載較輕而設成鋼管柱的窯尾塔架之類的結構,應該引起重視,需要重新復核、驗算節點,而不能簡單地直接使用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連接的節點。
“b/t1≤10”的構造要求,應該是鋼結構規范GB50017[5]中4.3.8條梁受壓翼緣自由外伸寬度b與其厚度t1之比的限制要求,應該是非強制性的。只要采取措施保證外加強環板的局部穩定,此條構造要求在實際應用中應該可以放寬。
“環帶的最小寬度b不小于0.7bs”的規定也不可簡單地直接套用,這應該和梁、柱的比例及尺寸有關。實際工程中考慮樓板作用與否似乎也有影響。對于荷載較大的連接節點,還須采用有限元等其他方法進行計算、檢查、驗算,以保證節點的安全、牢固、可靠。
[1]鐘善桐,高層鋼管混凝土結構[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
[2]韓林海楊有福,現代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12
[3]CECS 28:2012.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2
[4]AIJ-CFT(1997年版).Recommendation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Structures[S].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AIJ),Tokyo,Japan.1997
[5]GB50017-2003.鋼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6]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TUTU223223
:A:A
:10011001--61716171(20142014)0606--00900090--0202
通訊地址:1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安徽合肥230051;2中材國際南京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江蘇南京211100;
2014-03-26;編輯:趙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