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sius-Quadropol2生料輥式磨操作經驗
1999年Polysius-Quadropol生料輥磨投入市場,其目標是滿足10000t/d熟料生產線一窯一磨的需求。經多臺應用后,2008年在阿聯酋海灣水泥廠投產了一臺當年國際上最大規格的功率為7000kW的Quadropol QMR61/30生料輥磨。
2012年經技術優化的Qua?dropol2QMR243/21的輥式生料磨在巴西一條3000t/d熟料生產線上投入生產。
新的QMR2生料輥式磨,除了具備Quadropol的性能外,還具備如下優點:
·設計簡單,運行可靠,易于維修;
·磨輥部件重量減輕,易于操作和提高競爭;
·入磨熱煙氣切線入圓形噴嘴環,使入選粉機的物料和氣流分布均勻,從而提高選粉效率;
·底座簡單,減震效率得以改善,運行平穩。
輥式磨工藝布置流程緊湊,入磨原料中所含的鐵塊經多次去除,避免損壞輥式磨部件,從而保證輥磨平穩運行,生料輥式磨工藝布置見圖1。原料倉內的石灰石、粘土、砂巖、鐵礦石經皮帶秤按比例由皮帶輸送機進入生料車間,除鐵后,通過一臺皮帶輸送機和一臺帶鎖風功能的喂料閥入磨。
安裝在皮帶輸送機上的一臺懸掛式磁力分離裝置去除金屬雜質。一臺金屬探測儀探測到原料中含有金屬后,皮帶下的三通閥閥板改變位置,將含有金屬的原料經通道送入小倉,倉下設置一臺低速短皮帶輸送機,機上設置一臺金屬探測儀,所探測到的含金屬的原料再次經三通閥,閥板變位,將此部分生料卸入料堆,而部分不含金屬的原料經斗式提升機、三通閥再次分離后入生料磨。
除鐵后的原料經斜喂料槽落入輥式磨內回轉的磨盤中心,磨盤運轉產生的離心力將原料帶入磨輥和磨盤之間的間隙內。粉磨后的生料翻過磨盤邊緣,下落至風環。下落的粗顆粒生料經斗式提升機再次返回,經斜喂料槽入磨。細顆粒生料隨煙氣進入選粉機,選粉后的粗顆粒下落至磨盤再次粉磨,細顆粒隨氣流出磨入旋風收塵器,收下的細顆粒為生料成品。
系統風機設置在旋風收塵器后,部分廢氣排至大氣,部分廢氣與預熱器熱廢氣混合后入磨烘干原料。
新一代Quadropol2輥式磨設計功率超過12MW,以保證磨機高的產能。此外,磨機維修極為方便。
圖3所示為磨機主要部件,包括:磨輥及其整體液壓部件、帶可替換的磨軌襯板的磨軌、帶熱煙氣進口和檢修門的無應力殼體、變速的SE?POL高效選粉機和由減速機與電機組成的傳動系統。
輥磨部件見圖4。與磨輥形成一體的軸承部件安裝在混凝土基礎上。液壓系統設置在張力框架內,每一臺磨輥單獨配置一座用于工作壓力的液壓缸和一臺活塞式蓄能器(減震裝置)。液壓系統較為簡單,易于維護。

圖1 Quadropol2生料輥式磨工藝流程圖

圖2 Quadropol2生料輥式磨
固定軸承不需維護且不需增加潤滑,各個軸承系統分別安裝在各自的基礎上,較好吸收粉磨產生的振動,確保粉磨操作過程中振動量低。
每個磨輥的液壓系統均能單獨控制,可以自動地改變為4至2輥操作,反之亦然。若是一個磨輥部件需要維修,其相對應的磨輥及密封框架被液壓缸拉至機殼外,然后在機殼上安裝兩個密封門。此時,磨內另外兩個磨輥仍能連續運轉,產量為正常產量的60%~65%。
在磨機操作上,液壓產生的壓力用于粉磨物料,采用無級變速方式控制粉磨壓力,以保持在整個產量范圍內經濟運行。在啟動過程中,為減少粉磨起動力矩,在粉磨開始前,通過液壓將磨輥抬起,待啟動后,磨輥放下與料層接觸進行粉磨。
不運行的機殼不承受任何應力。在磨輥和機殼之間采用無接觸的球座密封,設置在固定軸承的旋轉點周邊(圖5)。操作經驗表明,密封間隙可以調節至<1mm,即使在長期操作過程中,漏風量減至最小。
Quadropol2能烘干達到20%水分的原料。只有在特別細的產品或特別難磨的原料情況下,應用受到限制。

圖3 Quadroplo2輥式磨主要部件

圖4 磨輥部件

圖5 磨輥部件和輥磨殼體之間的密封

表2QMR243/21生料輥式磨操作數據

表1QMR243/21設計保證值
4.1 巴西Itambe水泥廠
第一臺QMR243/21生料輥式磨興建在巴西Itambe水泥廠。磨盤直徑?4.3m,磨輥直徑?2.1m,磨機功率2700kW。機內配制SEPOL QMR-380高效選粉機,直徑?3.8m,最大旋轉速度22m/s。系統風機風量630000m3/h(90℃),風壓9700Pa。
4.2 新的生料粉磨車間
新的QMR243/21設計產能保證數據如表1。
當原料中92%石灰石、4%砂巖、3.5%粘土、0.5鐵礦石時,單位噸生料所需磨機電耗8.6kWh。
QMR243/21投產后的實際生產操作數據見表2。
通過技術優化后,產量提高,電耗較保證值降低13%(同一細度),磨機壓降7300Pa,系統風機生料電耗從7.5kWh下降至7.1kWh(90μm篩篩余8%),斗式提升機內物料外循環數量為磨機產量的40%,風環噴速36.5m/s,減速機垂直方向實測振幅為0.3mm/s。
陳友德編譯自
No.1/2 2014 Z.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