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浩, 吳景泰, 吳志紅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2012年,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1]中提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針對實踐育人環節,提出要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教育部的相關政策性指導意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力度,增強學生實踐應用能力[2],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新形勢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
對于經管類專業而言,應該密切結合所在院校和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加大實踐教學改革力度,為大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實踐教學資源的集成等方面適應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加大資源集成的強度,構建起以創新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的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诖耍疚囊詣撔陆浌茴悓I實踐教學體系為出發點,以全面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目的,積極探索經管類多專業共享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從而實現“寬知識、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高級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經管類多專業共享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就是要突破各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各自為戰的局面,使各專業課程體系得到有機融合、各專業實踐教學得到有效銜接[3],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整合、專業融合。
從經管類各專業就業的服務面向來看,主要是面向服務業,如金融、物流、電子商務、會計服務等。而這些行業對人才需求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要求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滿足不同崗位要求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對高校經管類專業的調研和就業學生的信息反饋,高校經管類人才的培養與企業實際需要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4]。①高校仍然按照傳統的精英式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嚴重忽視了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學生應具有的順應社會需要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②高校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中,片面突出人才培養的專一性,而忽視了人才培養的通用性。
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必須要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積極探索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通過構建經管類多專業共享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在貼近企業實際情況的仿真環境中進行模擬實訓,并熟悉不同崗位對工作技能的要求,最終培養學生成為符合企事業單位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很多高校經管類專業成立的時間或早或晚,在圍繞專業建設而進行的實驗室建設中,往往只考慮滿足單一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5],而對于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實踐教學資源則缺乏通盤的考慮,這就導致了各專業實踐教學資源條塊分割現象嚴重,專業之間不能有效共享。構建經管類多專業共享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對現有的實驗教學資源進行整合[6-7],能夠打破專業之間條塊分割現狀,圍繞經管類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有效分配和使用實驗教學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惠及更多的學生[8]。
目前經管類專業的實驗課主要以單專業實習實訓為主,沒有將各個專業涉及的上下游崗位與崗位群串聯起來,學生的學習沒有形成全方位、系統性、立體化的知識應用和能力訓練;各專業實踐資料處于彼此孤立、分割的狀態,沒有把整個實驗室資源進行有效集約配置;實訓形式單一,很多脫離經濟管理實際工作的職業環境,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的力度不夠。為了有效的實現經管類人才培養目標,就需要我們創新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打破實踐教學瓶頸。
曾小彬指出,為了順應經管類本科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復合知識結構、綜合決策與執行、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在抓好其他實驗實踐教學環節的同時,應著力抓好跨專業綜合實驗教學、校內仿真綜合實習和校內創新創業實踐3大環節[9-10]。因此,創新經管類實踐教學的關鍵,在于構建一個多專業共享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滿足相關專業學生的跨專業、跨崗位模擬實訓,進而突破單專業、脫離社會實際的實踐教學瓶頸。
通過建設經管類多專業共享實踐教學體系,各相關專業都可以在此平臺上增設更多的專業性強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題,從而將會構建一個從知識、能力到素質呈遞進型結構的實驗課程體系(見圖1)。

圖1 經管類多專業共享實踐教學體系
經管類多專業共享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第一步,是要優化經管類各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打破現有的專業間各自為政的實踐教學體系。具體來說,圍繞知識點實驗、課程實驗和專業綜合實驗,實現現有實踐教學資源的共享;圍繞跨專業仿真實訓和校內仿真實訓,實現多專業、多學科共享的實踐教學平臺[11];圍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職業測評等,形成創新與創業中心。最終,形成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共享、跨專業綜合實訓與專業實訓、課程實驗有效結合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培養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能力、綜合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在運用過程中的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和創新能力(見圖2)。
通過經管類多專業仿真實訓平臺[12],建立一個高度仿真的經濟環境(見圖3),在相應軟件支撐平臺輔助下,引導實訓學生進行多角色的虛擬企業經營,在仿真的商業環境下通過完成企業多角色扮演,體驗從企業創建到經營、管理、到參與競爭的全周期活動,加深對經濟環境和行業領域知識的理解。此外,通過企業間的競爭與協作,綜合考察學生的業務處理能力、經營管理意識和商業溝通技能。

圖2 經管類多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優化

圖3 經管類多專業仿真實訓平臺的結構
在實現經管類多專業仿真模擬實訓的基礎上,建設面向社會、行業及兄弟院校,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訓練,把實驗中心、校內實訓基地、創業創新中心作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學校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人才培養的最優化的公共示范基地,建成跨課程、跨專業、跨學科的創新創業實訓中心[13-14],為區域乃至全國提供公共實訓服務。
近年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多的趨向于高素質、多樣化、復合型人才。經管類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對經管類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15]。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必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優化實踐教學體系,進而推動經管類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16]。經管類多專業共享實踐教學體系,就是以面向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為培養目標,通過現有實踐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跨專業仿真實訓平臺的開發,最終建成滿足多專業、多學科需要的,能夠同時實現崗位訓練、綜合管理能力培養和創新創業素質提升的經營管理人才模擬實訓中心。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任重而道遠。經管類多專業共享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要以優化現有的實驗教學環節為基礎,打破單一的專業界限,推動優質實踐教學資源的共同開發、共同利用,才能實現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12〕4號.
[2] 易永錫,劉萌芽,劉文君.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40):113-115.
YI Yong-xi, LIU Meng-ya, LIU Wen-ju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Applied Universit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J].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 2013(40):113-115.
[3] 劉立國.高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現狀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6):188-192.
LIU Li-guo.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 26(6):188-192.
[4] 金 濤,陳 媛.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特征與發展趨勢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2012(Z1):71-72.
JIN Tao, CHEN Yuan. The Features and Trend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12(Z1):71-72.
[5] 張 彥.跨專業實驗實訓建設探討—以財經類院校為例[J].高等教育,2012(8):33.
ZHANG Yan. Research on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mental Training-Taking Finance and Economics Academy as Example [J]. Higher Education, 2012(8):33.
[6] 董振旗,陳會林,江良州.積極推進實驗資源共享 提高實驗室建設綜合效益[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2(2):71-73.
[7] 何晉浙,徐靜波.高校實驗室資源共享機制的探索與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0,13(6):132-135.
HE Jin-zhe, XU Jing-bo. Study and Exploration on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of Laboratory [J]. Laboratory Science, 2010, 13(6): 132-135.
[8] 郭嘉儀.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驗教學管理機制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8):387-392.
GUO Jia-yi. Cross-disciplin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 30(8):387-392.
[9] 曾小彬.深化實驗實踐教學改革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2):1-3.
ZENG Xiao-bin. Deeping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0, 29(2):1-3.
[10] 曾小彬.深化實驗實踐教學改革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續)[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3):1-3.
ZENG Xiao-bin. Deeping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continued) [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0, 29(3):1-3.
[11] 李高偉,葉劍明.財經類高職院?!岸鄬I綜合實訓”的探索與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5):39-42.
LI Gao-wei, YE Jian-ming. 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ulti-speciality Practical Training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Vocational College [J].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2012 (5):39-42.
[12] 歷 巖,譚旭紅.高校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習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5(21):93-94.
LI Yan, TAN Xu-hong, etc. The Problems and Reforming Practic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ross-disciplined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2, 15(21):93-94.
[13] 曾小彬,李 ?。罨瘧眯腿瞬排囵B模式改革 打造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基地[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16(6):66-69.
ZENG Xiao-bin, LI Jun. On Deepen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Reform and Building Cultivation Base for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J]. Journal of Hu 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2009, 16(6):66-69.
[14] 孫純學,白德成,高若宇.高校文科跨專業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3):174-177.
SUN Chun-xue, BAI De-cheng, GAO Ruo-yu.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College Liberal Arts [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09, 28(3):174-177.
[15] 譚紅玲.經管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訓體系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5):77-78.
TAN Hong-ling. The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ractical Training System [J]. 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 2011(5):77-78.
[16] 厲敏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J].教育與現代化,2008(3):25-29.
LI Min-ping. Reconstruction of a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Discipline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Local Colleges under a Background of Popularized Education [J].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2008(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