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濰坊市奎文區櫻園小學,山東濰坊,261000)
兒童詩是指一種節奏、聲韻充滿美感,文字流暢自然,內容生動活潑,適合兒童念唱或朗誦的詩作。兒童詩篇幅短,詩中有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恰當的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新穎的構思、奔放的激情,是最適合兒童的文學樣式,也是訓練兒童語言的最好啟蒙教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小學低年級學段要適當誦讀優秀詩文50篇,從而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一年四季,輪回更替,周而復始,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變化每天都呈現在兒童面前,是最直觀、形象的學習資源。教師以四季景色的兒童詩為課程內容,和兒童一起讀寫童詩,設立課程目標,規劃課程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賽詩、寫詩活動,讓兒童掌握童詩的朗讀、仿寫的基本方法,促使兒童詩情激蕩、思維飛揚,從而陶冶兒童情操,開發兒童潛能,發展兒童語言,不斷豐厚兒童的人文素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愛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記憶力強,正處于學習的最佳時期。特別是低年級的兒童,他們是以直觀形象的方式進行思維的。正因為如此,他們雖然只能運用只言片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卻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這樣的語言猶如沙礫中的珠貝,采集出來都是富有靈性的小詩。
在兒童文學浩瀚的海洋中,我們發現兒童詩清新活潑、質樸純真、瑯瑯上口,散發著清新的氣息。一首優秀的兒童詩,集美感的內容和優美的形式于一身,能撥動兒童的心弦,還能引起他們濃厚的閱讀興趣。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中提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優勢、兒童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即校本課程。”我們開發的“兒童詩”第二課程旨在提高兒童人文素養,促進他們和諧發展,這不但符合課程改革發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學校特色的形成。
通過“兒童詩”第二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升兒童的語文素養,促進兒童和諧發展,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完善兒童的個性特長,增強兒童的人文底蘊,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1.喜歡朗讀兒童詩,感受兒童詩的樂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兒童詩。
3.對感興趣的詩歌樂于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背誦一定數量的兒童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5.能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淺近的詩歌,并能用斷行的形式記錄下來,初步用詩歌表達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6.在詩歌仿寫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春天詩歌:春鳥、春風、春的消息、春天的秘密、春天的顏色、春天的味道等25首。
夏天詩歌:夏天的許諾、美麗的夏夜、夏天的催眠曲、夏天的故事、夏天的色彩、夏天的味道等25首。
秋天詩歌:秋風、秋歌、秋天的信、秋天的落葉、秋天的雨、秋天的聲音等25首。
冬天詩歌:會唱歌的雪花、冬天的樹、雪花的快樂、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無言的冬天等25首。
朗讀是用形象化口語表達的過程,是培養兒童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朗讀,是一種應該貫穿在兒童詩教學全過程中的教學要求,也是對兒童進行長期訓練的一項基本技能。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思維雖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1]在朗讀兒童詩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營造朗讀氛圍,從環境布置、音樂調節、多媒體課件展示諸多方面來激勵兒童積極參與到朗讀活動中去,給兒童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引領兒童展開想象,調動兒童的各種感官,使兒童細細品味詩歌優美生動的詞句,從而感悟詩歌的意蘊,領略詩歌的意境。
教室的前后黑板上可適當描畫冬天的布景,如雪花、雪人、玩雪的孩子們等。同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冬天的雪景,播放輕柔的音樂渲染,營造冬天靜雅、優美的環境。
2.教師范讀,示范引領
低年級兒童的生活背景、人生閱歷、情感體驗等方面決定了他們對兒童詩的理解和感悟還比較膚淺,所以,兒童讀熟詩歌往往要經歷很長的過程,而課堂時間又很有限。這時候,老師的范讀會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感悟、體驗以最質樸、最直觀、最生動的形式展示出來,給兒童以激發和感染。范讀是指導兒童有感情朗讀的一種有效朗讀方法。在學習兒童詩過程中,教師應經常以精彩的示范朗讀給兒童正音,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提升兒童的朗讀水平,還可以通過師生共讀悟方法。
(1)你是否能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如圖1)

圖1
(2)你是否能讀出節奏感呢?根據畫出的停頓線來練一練吧!(如圖2)(教師范讀)

圖2
(3)你是否能在朗讀中表達自己對冬天的贊美,讀出美感呢?(如圖3)(配樂)

圖3
(4)你覺得要讀好兒童詩,我們應該做到哪幾點呢?(師生交流后歸納朗讀方法)
(5)那就讓我們來比賽背誦吧!
這樣做不但可以引導兒童領悟兒童詩的朗讀方法,讓兒童讀出層次,讀出感悟,讀出美感,還可以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上下工夫,從而擴大兒童的語言積累,提高兒童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3.方法導航,舉一反三
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朗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在朗讀詩歌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方法的引領和過程的體驗,引導兒童感悟理解,嘗試自悟自得。久而久之,兒童就會掌握朗讀要領,形成朗讀能力。
特級教師王崧舟曾經說過:“兒童是詩,詩是兒童。”在朗讀基礎上,兒童已經對詩歌的形式初步明晰,初步了解了兒童詩的特點。所以,運用多種形式鼓勵兒童嘗試仿寫,促使兒童詩情激蕩,詩思飛揚,當然也就水到渠成。
1.融合語文學習,強化句子訓練
(1)句式訓練
小學語文句式訓練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句式訓練的基礎。中年級的寫段練習、高年級的寫篇練習都與學句、說句、寫句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寫出完整、通順、具體、生動的語句,才能寫成優美、流暢、詩意的兒童詩。
低年級的句式訓練,主要包括肯定句、疑問句、反問句、否定句等。句式訓練可以與語文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也可以進行專題訓練,讓兒童學會句式之間的轉換,增強兒童詩的表達效果,為兒童詩的詩句增色添彩。比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路》時,教師引導兒童體會“美麗的小路不見了。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這三個句子的不同,并體會肯定句、疑問句、感嘆句要表達的語氣,從而學會使用句號、嘆號、問號。
(2)修辭訓練
修辭手法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學低年級學段,修辭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擬人等。學會運用修辭,對于兒童寫兒童詩無疑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增添了詩歌創作的神奇功力。比如在學習比喻句時,教師給兒童提供了鮮明的對比,讓兒童在對比中體會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的聯系,并學會自己寫出生動的句子,為后面的片段寫作打基礎。(如圖4、圖5)

圖4

圖5
2.觀察四季變化,嘗試仿寫訓練
在前面句子訓練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兒童體驗四季的變化,在觀察、感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仿寫訓練,讓兒童學會用詩歌的形式感悟生活、表達情感。在這種循序漸進的仿寫訓練中,兒童從會寫一句兩句稚嫩的詩句開始,到后來成段的詩歌,逐漸成為一個個小詩人。
(1)體驗感悟,口頭表達
因為低年級兒童傾向于直觀形象思維,喜歡具體感知的事物,所以,在四季輪回變化中,教師首先組織兒童觀察季節的變化,體驗景物的特點,感悟季節的美好,從而讓兒童走進生活,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其次,教師可組織兒童口頭交流看到的景象,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2)嘗試仿寫,落實訓練
仿寫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單獨進行的,往往與讀詩、誦詩緊密結合。比如在學習仿寫《秋天的詩歌》時(如圖6、圖7),教師就組織兒童在觀察秋天樹葉的形狀、色彩后,讓他們按照提供的句式寫簡單的詩歌。

圖6

圖7
(3)獨立作詩,放飛詩情
在讀詩、誦詩、仿寫進行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兒童獨立創作屬于自己的詩歌,表達自己的詩情。比如,秋天的時候,教師和兒童一起把各種顏色的樹葉收集起來,夾在書里,鑲在鏡框里,制作出各種形狀的圖案……讓兒童仔細觀察秋葉的獨特,秋葉的色彩,秋葉的韻味……然后讓兒童小組交流自己看到的秋天景象,最后讓孩子們仿照《秋天的詩歌》里的句式自己嘗試寫秋天的觀察所得。于是,一首首詩歌躍然紙上。(如圖8)

圖8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評價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在兒童詩教學評價中,教師要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注意收集、積累兒童創作的資料,記錄兒童的成長過程。對兒童學習的日常表現,首先以教師的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同時采用激勵性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其次將教師的評價、兒童的自我評價及兒童之間的相互評價結合起來,加強兒童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另外也讓兒童家長也參與兒童詩評價活動,豐富評價形式,提高評價力度。
在兒童詩評價過程中,制訂朗讀、誦讀、仿寫評價標準,形成適合兒童發展的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兒童自評、互評、他評的功能與策略,實現評價的自主化、科學化、民主化。
1.朗讀評價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階段朗讀要求制定《兒童詩朗讀評價標準》,具體內容為:
(1)聲音響亮,口齒清楚,不拉長腔;
(2)停頓合理,語速適中,語句通順;
(3)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讀破句子;
(4)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處理得當,對作者的感情有較好的體驗。
根據《兒童朗讀評價標準》對兒童朗讀進行一一評價測評,確定等級,優秀的兒童被評為朗讀之星,頒發證書,給予獎勵。
2.誦讀評價
在朗讀基礎上,誦讀評價主要突出量的積累,每個階段根據制定的兒童詩數量提出誦讀評價標準,如誦讀《四季篇》兒童詩時,全部背完的兒童可獲得誦讀之星,頒發證書。
3.仿寫評價
當兒童嘗試寫兒童詩時,教師可以將作文和小練筆有機結合,從句子到段落,逐漸過渡,從用詞用句、標點符號到寫法運用,根據年級不同制訂不同年級的《兒童詩創作評價標準》。我們依據標準評價兒童創作,促進兒童在兒童詩創作上不斷進步。
1.自評
制定《兒童詩自評量表》,讓兒童根據兒童詩內容而進行自我評價,如根據《兒童詩朗讀評價標準》自評朗讀情況,根據《兒童詩誦讀評價標準》自評誦讀情況,根據《兒童詩創作評價標準》評價仿寫情況等。運用自評手段,讓兒童養成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習慣。
2.互評
“互評”主要是小組評價,包括組長對組員的評價,組員之間的評價等。通過這種評價,兒童與兒童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他評
“他評”包括“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在兒童朗讀、誦讀、仿寫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予評價,這最常見的指導環節。教師的語言評價直接影響著兒童對兒童詩的學習情況,因此,應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兒童時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兒童兒童詩讀寫水平的發展。同時,教師還應與家長緊密聯系,讓家長對孩子學習兒童詩的情況及時作出反饋和指導。只有這樣的家校合作,才能讓兒童把兒童詩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立足學校現狀,從兒童實際出發,堅持日讀、月誦相結合,堅持兒童詩讀、寫相結合,堅持活動開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兒童詩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有益補充。每月落實一課一展一評,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有機融合,讓兒童詩教學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每學期定期開展兒童詩專題研討活動,定期開展兒童詩教學展示活動,定期開展兒童詩成果展示活動,等等,讓兒童詩教學工作成為學校語文教學工作的一抹亮色,為學校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經過兩年的讀寫童詩,兒童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對童詩的濃濃的眷戀之情。兒童的寫作水平不但有了明顯的提高,還能運用生動形象、充滿童真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筆者相信,“兒童詩”第二課程將成為我們語文學習的另一扇窗,成為語文學習的有益補充。
[1] 殷炳江.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馮彩霞.低年級兒童詩教學淺探[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20).
[3] 歐陽有銀.校本語文課程開發淺探[J].教育導刊,2003(12).

工作室教研活動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