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艷
(濰坊市奎文區實驗小學,山東濰坊,261000)
基于個人對于課程、教師第二課程的理解,基于對教育價值的理解,筆者所開設的“童話課程”在學校“童話育人”項目研究中創生,確立了“唱響童話教育,演繹快樂童年”的主題,并以完整的規劃和深入的實施,讓這門教師的“第二課程”一步步成為有影響的校本課程,對學生、教師、學校起到了綜合促進與發展的作用。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讓語文課承載應該承載的教育使命,努力結合學校、學生實際,開發開放、多元的語文課程資源,形成自己特色的第二課程;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厚重睿智,能給學生打開一扇扇文學、文明、文化、夢想的窗口,使他們眼前呈現一片遼闊絢麗的世界;提高審美情趣,充實精神營養,完善人格塑造,最終將這些文化精華轉化為他們自己人生的火炬,使他們也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播者、創造者。
有關權威數據顯示,最近六年來,國民圖書閱讀量持續走低。國民年人均閱讀圖書4.5本(人均圖書消費1.75本),而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最多的是猶太人64本。猶太人僅占世界人口的0.3%,卻獲得了20%的諾貝爾獎!可見豐厚的閱讀土壤給猶太人帶來的巨大收益!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而國民的圖書閱讀量卻是如此之低,這與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的身份很不相稱,的確引人深思。“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來自教育,來自知識的熏陶,也就是說——來自閱讀。可見閱讀對于國家和民族有著何其重要的影響。
課程是實施人才培養和教育目標的載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通過課程的實施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培養的。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的那天起,人們就已經開始意識到要想把素質教育推向深入,把著力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教科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了。我們必須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師本課程的有機結合、互相補充的課程格局。
1.《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描述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2.發達國家的作文教學
一些發達國家都重視想象作文。在美國,中小學作文訓練中,語文教師命題一般只寫明寫作對象,指出一個寫作范圍,學生的寫作自由度很大,盡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美國,中小學作文教學中有對學生寫書編書的要求。具體做法是:第一步,寫故事;第二步,根據故事畫連環畫;第三步,設計;第四步,貼上自己的照片,寫一篇自我介紹。讓學生身兼作家、畫家、出版家于一身,為的也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我國小學作文教學現狀
我國目前小學作文教學質量仍不盡如人意。平時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學生寫作時總是雙手托腮,滿面愁容,缺乏創作素材,“假大空”現象嚴重,表達無的放矢,行文不流暢,寫作缺乏想象力,沒有靈感,視野不夠開闊,思路狹窄,大部分學生幾乎沒有創意。
1.源于學生的問話
在主題學習實驗理念的引領下,教師感覺到僅課本與主題學習叢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有的學生向教師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能否讓我們學完課本和主題叢書后讀自己喜歡的童話書啊?”
2.依據調查結果
我們借鑒前期我校進行的“中小學生閱讀規律的調查與研究”結果,發現喜歡童話這一文學體裁的學生比例特別高。(如圖1、圖2)

圖1

圖2
3.童話以其獨特的價值大量出現在語文教材中
梳理國家教材中的童話資源發現:蘇教版與人教版1—4年級教材中有81篇童話。足見童話這一文學體裁在教材審編專家的眼中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4.歸根結底童話這一文學體裁就是為兒童創作的
童話的基本特征——幻想,符合兒童的天性;童話的表現手法——擬人,符合兒童的思維;童話以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題材為內容,以接近兒童口吻的語言來敘述;童話這一兒童文學體裁對兒童最具吸引力,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童話。因此我在李秀偉專家工作室的引領下,在學校童話育人項目的帶動下開發了童話課程。
童話的美妙、神奇和幻想,為兒童帶來無限的驚喜和愉悅,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童話對于兒童的心靈發展非常重要。童話作為兒童精神生命中主要的文學體裁,對兒童想象力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審美能力的升華有著特殊的作用。童話是兒童成長中重要的閱讀文本。這種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既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兒童學習成為“人”的最好參照。
因此,筆者的第二課程——童話課程是統編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和豐富,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語文素養、審美情趣、民族精神、愛國情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其成為社會化甚至國際化的人的重要內容。
童話課程豐富多彩,現代的、古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常人體的、擬人體的、超人體的等。教師應依據學生心理特點、年齡特點等開發和選擇與學生相適應的童話課程,形成穩定而靈活的實施機制,促進學生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育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言的規律。”童話課程也恰恰需要以童話為載體,通過多種途徑,如讀童話、講童話、演童話、畫童話、寫童話,引導孩子暢游童話世界,汲取知識營養,陶冶精神情操,打開智慧之門,幫助孩子全面健康快樂地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而開放、有活力的童話課程中蘊含著豐厚的優秀文化,恰恰具備“塑造人”這一功能目標。
首先,針對教科書中出現的童話篇目,以此為例,課內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然后引領學生進行主題童話誦讀,將好的童話作品引進課堂,讓師生有童話可讀,并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不同年級的童話課程。
其次,結合學生年齡、心理、能力等特點分年級定位課程目標,確定課程內容,并隨時將好的童話課程納入其中。
最后,年級目標從讀、講、演、畫、寫等方面提出要求,并確定年級重點能力目標點,各年級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達成總目標。
建構以“思”為中樞,以“讀”為基礎,以“講、演、畫、寫”為目標的六字能力體系。讀是輸入,思是內部運作中樞,外化為感官的“講、演、畫、寫”就是輸出。語文的學習實質就是輸入與輸出,最終達到以下目標:
1.以童話為切入點培養讀書興趣,使大部分學生愛上讀書。
2.通過讀童話類課程,發展學生思維,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3.通過童話創編,培養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4.通過童話劇展演等活動,增強學生的表現欲望,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找到自信,體驗到成功與快樂。
5.通過讀、講、演、畫、寫等童話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及綜合素養。
6.充分發掘童話的育人功能,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1.喜歡閱讀童話,感受童話故事帶來的樂趣,培養讀書興趣,同時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2.閱讀淺顯的童話,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3.初步感受語言的優美,能講、演、畫簡單的童話故事。
1.通過童話課程實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想象力。
2.創編童話故事,培養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3.通過讀、講、演、畫、寫等方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4.以童話閱讀為切入點,逐步拓展閱讀量,使大部分學生愛上讀書。
1.課內外用默讀方式閱讀,并有一定速度,能快速瀏覽作品,根據需要擇取有價值的信息。
2.能通過連環畫、童話展演、童話連載、劇本創作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在大量閱讀古代、現代、國內、國外等童話名篇的基礎上,大量閱讀文學類、史學類、科普類等書籍,使學生真正愛上讀書,在書的陪伴下健康成長。
4.在不同文體的閱讀中逐步提高文學鑒賞能力,領悟其中的內涵與表達方法。
一是要確保有童話可讀。首先針對教科書中出現的童話篇目,引領學生進行主題童話誦讀,將好的童話作品引進課堂,并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不同年段的童話課程。如:中外經典童話、現代名人童話、科普類童話等。條件允許還可聘請全國知名童話作家到校為學生進行講座。
二是要加強研究,構建童話育人模式,提升育人實效。可構建不同年段童話育人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如“讀一讀、寫一寫、演一演、畫一畫”童話育人四部曲等。
三是要學科整合,實現多維育人。如品生品社學科將童話故事納入課堂,通過讀童話故事明白道理;美術學科讀童話,畫童話,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綜合素養;科學學科將科學實驗與科學道理進行童話創編或表演,形成科普童話等。
要以“童話育人”為活動主線,創建育人活動菜單。如童話現場創編比賽、童話節、童話劇展演比賽、童話繪畫比賽等。還可為學生編輯童話文學期刊和繪畫刊板,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
“思”為中樞,“讀”為基礎。各年級段在“讀、思”的基礎上,各有側重。低年級段重點是在“讀、思”的基礎上與“講演畫”結合;中年級段重點是與“演畫寫”結合;高年級段重點也是與“演畫寫”結合,但這里的能力目標要求相對中年級均有所提高,如“寫”方面高年級包括寫科普童話、科幻童話、童話連載、童話劇本等,“畫”到了高年級就可以畫圖文并茂的童話連環畫。
童話課程的總目標第一條就是:以童話為切入點培養讀書興趣,使大部分學生愛上讀書。所以,在引領學生進行童話閱讀的同時,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尤其是到了小學高年級,教材中的童話內容也明顯減少,絕不能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只讀童話,而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科普書籍、史學書籍、文學書籍等。有了廣泛的閱讀,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思維活躍、開闊,富有內涵、特色,洋溢個性活力,作品表現是個性鮮明、活力四射的。
我們的評價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更重要的是獲取評價信息實現對于我們的課程本身實際價值的評價。
評價問題,是讀書學習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內容。要想提高讀書的實效性,必須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年級采用不同的評價形式。在高年級我實行了“童話成長樹評價”,中年級實行了“自主發展——小目標評價法”,低年級可以跟中年級一樣實施“小目標評價法”,還可以實施其他的如“成長園”評價法等,從不同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高年級童話成長樹評價:學期伊始,教師指導孩子們在一張A4的紙上每人隨意畫出一棵樹干,然后根據童話閱讀情況隨時往樹干上添加樹葉。每積滿十片樹葉,就可以在自己的童話成果樹上畫一個自己喜愛的水果或者是小動物。到學期結束看誰的成果樹最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前十名同學就是本學期的童話之星。中年級實行“自主發展評價法”,開展了“實現小目標——童話閱讀評價”。
“自主發展評價”的實質是在老師的統籌規劃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自主選擇發展目標,確定童話閱讀內容,自主進行童話閱讀達標評價。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的童話閱讀達標是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在全班同學的監督下,圍繞讀書目標,自主開展讀書活動。
前面的“小目標評價”“成長樹評價”就是很好的形成性評價,可以依據學生在形成性評價中的得星和得果的評價結果,再加上每位學生的標志性成果(發表文章、獲童話之星、童話標兵、最具繪畫獎、最具創意獎、最佳編劇獎等),還有童話課程期末時的分項評價,就可以作為童話課程的綜合評價了。(如表1)

表1 期末學業成績綜合評價表
[1] 郝月梅.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5).
[2] 張書軍.童話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