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淮南市謝家集區第一小學,安徽淮南,232000)
一直以來,數學課堂給大家的感覺是理性化的,只和一些數字、符號、圖形等知識打交道。學生學得枯燥,老師教得機械。新課程改革的春風給學校以嶄新形象,給校園帶來盎然生機,課堂上也有了熱熱鬧鬧的景象,但學生學而不思,對知識就當過眼云煙的現象也能時常見到。如何營造有活力又有思維深度的高效課堂呢?筆者作為新教材實驗的一名一線教師有著很多成功的體驗,也做了很多富有挑戰性的嘗試。
學習了《新課標》,拿到了新教材,筆者感受最深的是數學的生活化。教材課題的設置,內容的安排,習題的設計,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讓每一個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教師所追求的。
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習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會更感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探尋教學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選取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創設情境,甚至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自然。
備課中,教師較多關注的是數學學科的邏輯性和系統性,而忽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所以預先設置的教學過程通常是具有權威性的,控制整個教學活動的具體操作步驟。這個過程既規定了學生的思考方向,也規定他們必須接受的結果。這樣教學雖然能經濟地、無干擾地完成知識的傳承,可是割裂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而且在未來的生活中,學生不知道知識從哪兒來,因而不知往哪兒用。最可怕的是長此以往他們的探索欲望被磨光了,課堂也缺乏活力。因此在備課中筆者非常注意學生已有的和沒有的生活經驗,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在數學生活化中體現思維的創造性。
課堂上,學生的認識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學生的這個認識過程的發生、發展是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來實現的。要做到學生主動探究,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自主地開展觀察、實驗、研討等各種探求和應用知識的活動。學生很少甚至沒有自主的活動時間,就談不上去主動探究,也談不上有教師的指導。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幾十名各有差異的學生的思維。學生動手“研究數學”,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獨立研究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數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創造能力。前年筆者有幸到了全國聞名的洋思中學去參觀學習,老師每節課只講幾分鐘,其余時間都屬于學生自己。“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實質就是學生由接受者變成研究者,教師由講授者變為組織者,由此創造了洋思奇跡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神話。最近筆者所在的學校也在研究“自育自學”這一課題,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數學是所有人的數學,而不是少數人的數學。因此面向全體學生,開發每一個人的潛能,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研討的氛圍是進行合作交流的前提條件。數學課堂中什么時候進行合作交流,怎么進行合作交流?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要進行合作交流:一是學生都研究不出來的時候,需要合作交流;還有一種是個人無法完成的時候需要合作。合作要合理分組、有目的、有內容、有組織,要像一張網一樣撒下去能收上來,這樣合作才能有效。此外還要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首先老師要聆聽學生的意見,為合作交流奠定一個師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平臺。
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內容是數學的基本概念、解決問題的方法,簡單的數學知識等,但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學生思維的發展。這是每個人終身發展的基礎。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如果教師給學生思維一個廣闊天空,他們就會給你帶來驚喜。
筆者是一個不贊成拖堂的老師,但有一天筆者拖堂了。因為一個題目,筆者看到了學生思維的跳躍性和深度。
有兩扇門相隔628厘米,有一個圓柱形圓桶,底面半徑是10厘米,把這個圓桶從一扇門滾向另一扇門,大約需要滾幾周?

此題一出不少學生大呼簡單,于是埋頭就做,不一會兒就有學生站起來匯報了:“628÷(10×2×3.14)=10(周)”,筆者沒有馬上評判,而是讓學生來評價。本來學生已經對這題停止思維了,一聽老師要自己對別人進行評價,熱情又高漲起來了。先是學生小聲討論了一下,這一討論學生發現了新秘密,一個學生說,我發現這個桶根本沒有滾628厘米就已經到門邊了。此話一出,教室中就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一個石塊,蕩起了漣漪,學生馬上進入熱烈討論中,說“少滾了兩個半徑”,馬上就有學生得出新的計算方案:“(628—2×10)÷(10×2×3.14)≈10(周)”這時又有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想如果只有一頭靠門,只要減去一個半徑就行了’;另一名學生說“老師,我來總結一下:如果不是兩頭有擋的,比如是一段路,就不需要拿總長度去減半徑,如果有一頭被擋住的話就要減去一個半徑,如果來兩頭都被擋住的話就要見兩個半徑的長度。”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傳統教學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但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更為明顯。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給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除了具有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色彩鮮艷的動態視頻和非線性靈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外,還解決了靜態圖形表達、微細結構描述等無法克服的教學困難,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它使師生氣氛民主、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師適時運用電教媒體來創設數學情境,能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情緒,尤其是在創設情境方面能很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發展的根本,讓我們的課堂富有活力,就是要做好為學生服務,堅持以生為本的思想,發展人的教育。
[1] 李宏.數學課堂也美麗[J].山西教育:教學,2011(6).
[2] 焦強.新課程下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性及策略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