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玲
案例描述
鈴聲響起,我一如往常一樣的上課,在黑板上寫下了本節課的主要目標和要完成的任務。由于昨天的家庭作業中有幾個突出的錯誤,我準備在新課授課前完成答疑的任務。我拿著作業轉到昨天又沒有交作業的某某學生面前,開玩笑地說:“你又沒有做昨天的家庭作業?是不是自己懲罰一下自己?”這名學生突然站了起來,自己抬起手來,狠狠地在自己的臉上落下了一記響亮的耳光。我一霎間被震在那里,不知所措。然后我深深地向該名男生鞠了一躬說:“對不起,小明,劉老師鄭重地向你道歉,不該和你開這個玩笑。”然后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我在內疚和擔心中上完了這節課。
課后,我懷著無比內疚和忐忑的心態走出教室,想立刻找這位學生聊聊。可是又鑒于不了解具體的情況,我決定先去班主任那里了解一下情況再說。班主任的描述是這名學生的表現一直很異常,出生于一個單親家庭,父親在一次醫療事故中去世了,母親是一名護士。在丈夫去世后,含辛茹苦地獨自一人撫養兒子。兒子也變得越來越沉默,很少和她交流。我又向他的同班同學進行了解,得知這個孩子在教室和同學的交流也很少,同學們也會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他所有不正常的行為,他自己也習慣了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身邊發生的一切。聽到這里,我如鯁在喉,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痛在心里。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找到了這個機會。我看到他從學校的食堂走出來,我便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用了我自認為最溫柔的聲音對他說:“你愿意和我去散散步嗎?科學家不是說,吃完飯散散步有助于身體健康。”他在不情愿又不好拒絕的情況和我走向了操場。“小明,能和我說說今天課堂上,你為啥要抽自己的嘴巴嗎?”他回答說:“老師,這正常啊,做錯了就應該懲罰。”我又問:“你錯在哪里了?”“沒有寫作業。”“那樣就可以自己抽自己耳光嗎?”一陣沉默!我又說:“你不做作業,補上就好了啊。或者你懂了這個題目,不做也是可以的啊!怎么也用不著打自己的嘴巴啊!”他又說:“我以前經常這樣,只要作業沒有寫,媽媽就會懲罰我!”我心里在滴血,又說,“媽媽的懲罰絕對不會抽你耳光啊。”“打的,比這還厲害呢!”“那可能是媽媽的要求太高啊,你有沒有在媽媽打完后就去做作業呢?”“沒有,她打的我越多我做的越少。”我又一次陷入了沉默,這個孩子的問題已經很明顯了。經過了很長時間的交流,我感覺頗多,決定整理出來。
感悟一: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某種意義上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影響。家長情緒極易波動,會無原則亂發脾氣,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會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陰影,會使孩子產生敵對、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應,有些甚者會影響孩子以后在人際交往中的待人處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在具有重視子女教育傳統的中國社會里根深蒂固。小明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在他父親去世后,他的媽媽把她甚至幾代人未圓的希望與夢想寄托在了小明的身上。因此,小明就像一只身負重托的蝸牛,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艱難地爬行。對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縱,關愛更不等于溺愛。父母對孩子的過渡溺愛,使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獲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應該得到什么。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觀,使孩子一步入社會受到一丁點打擊就會萎靡不振,產生抑郁、人際關系敏感、適應不良等心理障礙。小明在老師簡單的批評下就有如此的舉動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他就是由于媽媽長久的壓力,使他不容許自己有一點點的錯誤,甚至是錯誤地把老師的要求也等同于了媽媽的要求,才會做出如此過激的舉動。
感悟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亟須有效統一
這個孩子的父親早早去世,作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更需要來自母親和社會的關愛。他的母親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對于孩子苛刻的要求和孩子內心深處的愿望形成了強大的反差。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樣的情況是非常棘手的,更需要我們給予孩子更多的呵護和關愛。目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合還是僅僅停留在家長會,家長論壇的形式上,更有一些連這些都是形同虛設,家長會成了學校的宣傳平臺,家長論壇成了一種虛張聲勢。而實踐一再證明,只有構建和諧的家校統一模式,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孩子的成長。在這個案例中,小明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事情發生后,我立刻和她的媽媽取得了聯系,把我的想法和她進行了深度交流。首先,我們都有著共同的目的,為了孩子的成長。其次,孩子的表現反映的問題在于對自己的要求太苛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最后,作為父母,更需要彎下腰來和孩子進行交流。什么才是正確的,真正地關愛孩子。小明的媽媽是教育小明重要的社會資源,她自身也需要成長;作為老師,更是需要從小明的“耳光”里明白,只有走進孩子心靈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只有走進孩子心靈的批評才是孩子可以接受的批評。否則,這記耳光打在孩子的臉上,痛的卻是父母、老師,更多的應該是這個社會。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