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
初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中,要激勵初中教師提升職業成就感,目前引起了許多學者和一線教育管理者和教師的重點關注。
一、研究的緣起
1.緣于新課改背景下對初中教師新要求的關注
目前初中教師最大的問題是教育理想的失落、倦怠感、自信心缺乏、職業的錯位等,所以,要喚醒其職業成就感,實現新課改推進。
2.緣于對區域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關注
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提高吳江教育特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突破初中教育發展瓶頸,實現優質初中教育。
3.緣于夯實素質教育基礎的需要
二、有關概念的界定
1.激勵
貝雷爾(Berelson)給激勵下的定義是:“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動力、愿望等都構成人的激勵,是人內心狀態的一種活動。”
2.職業成就感
有人說職業成就感是指“不斷克服困難及逆境后獲得成功,滿足成就需求的一種情感體驗。”
我個人認為:成就感的體驗建立在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之上,是豐盈的,而不是貧乏的;是幸福感和滿足感,而不是受挫感和困惑感。
三、關于成就感提升的問題調查
在提升教師成就感的過程中,教師個體會遇到的問題有:長期的高競爭壓力使教師本身對自我評價一元化,被規劃到同一發展模式,興趣和特長受到壓抑。
教師缺乏資源整合的能力,不能科學地搭配和挖掘社會資源及個人能力資源,造成資源浪費,缺乏人生規劃和創新思維。
教師習慣性的松懈來自于人的惰性,用正能量來督促和保障教師的心理積極發展過程。正能量是指構建“自信系統”與“目標引導系統”。
調查的結論:學校管理者在思想上非常重視更新管理理念,但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仍然以制度化管理為方法。激勵方法上,雖然是一致認同鼓勵、表揚,但卻不能落實到實際的個人身上。
在創造學習機會的問題上,因財力等問題,不能滿足中青年教師提升個人的需要,如何平衡教師利益,主要還是要走“公平、合理”的教師激勵制度。
四、對于成就感激勵的幾種方式
1.非物質激勵
(1)溝通激勵
教師有溝通的需要。教師有困難,教師有思維的碰撞,教師有上下溝通、普通民眾之間的溝通等,可以表達友愛,表達情義。同時,也有舒緩情緒和宣泄工作壓力的需要。
(2)尊重他人與自尊的需要
只有使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教師的成就感才能隨著教師責任心的增強、自信心的增加和自豪感的培養而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
2.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性的管理工作,其和制度管理之間的關系是找到關系和諧、情感互動、共同發展的道路。
(1)在管理激勵實踐基礎方面
成就感的培養和體驗主要是在承認和肯定教師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教師的高層次需要。
(2)在思想觀念方面,自尊、自信、自愛的心理激勵
單獨的一個個體無法獲得心靈的成長,只有將個體置于群體之中才能真正意義上促進其整體的發展。任何成就感的體驗,其成就的獲得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只有在整體共生的基礎上才能促進個體的成長。所以,團隊激勵才能使受管理教師整體提高其成就感的體驗。
3.團隊激勵
(1)愿景激勵
學校愿景激勵屬于學校思想范疇中的高級部分,校長和領導層有這樣的整體愿景的情況下,可促使整個學校向上、向更高層次發展。但是,愿景不代表所有人都會達到的層次,其具有限制性。《學校管理心理學》認為,“共同愿景是在客觀分析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勾畫出的遠景規劃,它來源于成員的愿景又高于個人愿景。共同愿景使不同個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著共同目標奮進。”
(2)團隊精神文化激勵
學校價值觀是學校精神的精髓,是學校文化的集中體現。通過學校領導集體的工作作風、學習態度和業余愛好等積極向上的傳遞,形成合力。學習型的領導團隊的建立,創新型領導的創新引導都是由任務型領導轉化而來的。
(3)關于團隊績效管理激勵
贊賞、榮譽、收入、地位等是人內心創造力的外化表現。“誠者自成”在《中庸》中談的意思是:真誠是人的自我完善,而道是人自己引導自己。
“素質洋蔥模型”是美國學者R博亞特茲提出的。“素質洋蔥模型”各核心要素由內到外分別是動機、個性、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社會角色、態度、知識和技能等。所以,領導層對教師的績效管理是一種由外而內的過程,實際上決定教師個人成就的是教師個人的動機,如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人溝通而求上進的內心需要等。
(4)與外溝通激勵
學校間有差異,學校管理間有差異,各兄弟學校間有差異,如同各國之間有差異。中國清朝閉關鎖國,不交流,不吸收先進的技能和方法及思想。與上級教育局進行多方交流,使學校獲得社會支持;與家長委員會成員交流,獲得家長們的支持;與優秀發展學校間交流,獲得靈感和多方支持;與鄉鎮學校多交流,促進各兄弟學校的發展,以達成本教育區教育整體和諧發展。
《學校管理心理學》認為,從“其一,接觸階段;其二,接近階段;其三,親密階段”三步來講,任何交流溝通必定會經歷第一步和第二步,同理,從教師個人來講,與外溝通可以促成教學相長;從校際,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會加深互相了解,促進群體的成長。
4.用幸福的歷程激勵教師成就感
(1)有理想、有追求、高境界、彰顯好風采。
(2)具有高超的做人做事的藝術。
不單要有高超的教育教學水平,而且為人處世要講藝術性。人性的成長往往不是在堅決抵抗中產生的,而是在困境中知難而上的同時保護個人心性的“似水柔情”。不要激化矛盾,而要順水而行,遇棘手的人能藝術性地處理。
參考文獻:
劉頌.關于現代激勵理論發展困境的幾點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1998(04).
注:本文作者系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