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峰
語文課程標準鮮明地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文學名著與文化經典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人類智慧的結晶與文明成果的標志,更是進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徑。像文學名著中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以真善美為目的的理想的藝術,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啟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凈化心靈;再如,文化經典中的《論語》《孟子》,其本身就承載著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了解它們,有助于青年學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基礎。
一、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
但這些文學名著和文化經典由于國別、年代等原因,造成語言、行文、結構等與當今流行的閱讀文本有很大的差異,這跟我們許多學生的閱讀興趣相去甚遠,因此,學生閱讀文學名著與文化經典時要想有較好的收效,就必須要對其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
1.計劃的制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年級、本班學生的實際,制定閱讀計劃,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相應的閱讀計劃,要求全班統一閱讀,以便進行指導和檢測,也方便同學之間討論。這個工作宜在學期初進行,并且明確閱讀的要求和進度。不過要注意,分量不宜太重,否則很容易有始無終,反倒養成不良習慣,要力做作到讀一本書有一本書的收獲。星期天和寒暑假也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2.方法的指導。要對學生進行一些讀書方法的指導,如讀書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記和目錄,對書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略讀和精讀相結合,做讀書筆記,可以寫摘要、做批注、列提綱、制卡片、寫心得等。而名著導讀包括全書的介紹、閱讀建議、精彩片段以及對這些片段的點評,實際上是起個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開展有效的閱讀。不同類型的書,要介紹不同的閱讀方法。像小說,學生最易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讓他們理出小說的情節線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導他們關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說的深層內涵,以及小說藝術上的突出特色,這樣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3.活動的開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指導學生進行一些閱讀后的活動,如主題演講、讀書報告會、話劇創作與表演、編文藝板報等。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積極性,一方面起到監督的作用,幫助了解學生閱讀的情況,檢測他們閱讀的效果。
二、具體到中外文學名著的閱讀,進一步向學生提出更細致的要求
1.“讀書讀書皮,看書看目錄”,對于中國古典的章回體小說,特別要關注它的目錄,因為目錄是提綱挈領的,它往往提示本回最主要的內容,串起目錄,心中也就有了整部小說的故事框架。
2.每讀完一回,做1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100字其實很少,但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眼到心不到,避免文字如過眼云煙,它迫使學生必須去閱讀、去提取、去歸納,如果認真去做,這部名著的印象也就深了。
3.向學生宣傳:在課間、在寢室、在飯廳、在路上,和同學聊聊《三國》、聊聊《紅樓夢》、聊聊《堂吉珂德》、聊聊《巴黎圣母院》,不僅可以激發興趣,還可以讓自己和他人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互相彌補而強化印象。
4.“溫故”才能鞏固。別以為看了一遍就完事大吉,過一段時間后,要求學生再將名著拿來隨便翻翻,或者看一看自己曾經做的讀書筆記。
5.在合適的時間安排學生觀看相關的影視資料片,加強感性認識。
三、對《論語》《孟子》《莊子》等文化經典的閱讀,細化、具體的作法
1.三本書篇幅多,文句也艱澀,不講不行,全講不能,只能教師選講和學生通讀相結合。講的方式也應多樣化,如在文言文翻譯時,可嘗試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根據文章難易,讓學生選擇輪流翻譯、討論翻譯或個人自譯,遇到有困難的字詞,可交由全班討論,教師則篩選一些重點字、詞、句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番檢測,久而久之,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會減弱,學生的翻譯能力也自會增強。
2.開展以評說文化經典為主題的課前三分鐘演講。每位學生按照制定好的閱讀計劃,同步地從《論語》(或《孟子》《莊子》)中自選感興趣的某一則,或解說、或評論、或聯系人生和社會等,進行各種各樣的發揮來展開演講,每節課一人,按號數輪流。鼓勵聽的同學點評、辯論,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文化經典中有很多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發掘,因此,在《論語》《孟子》《莊子》中摘錄一些名句、成語俗語、優美篇段并讓學生背誦下來,讓它們儲存在學生的頭腦中,最好是能慢慢地發酵,以期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4.就目前來說,檢測仍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所以,每當完成一個階段(一章或一篇)的閱讀和教學后,就從該階段所閱讀的每則中選出一或兩個較有代表性的語句作文言文翻譯的題目,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在課堂上利用幾分鐘時間作一個小測。小測要注意幾個問題:
(1)要及時測試,不能累積太多的篇幅才進行小測;
(2)覆蓋的面要廣,既包括教師選講的內容,也包括學生自讀的內容,以此來督促學生認真而全面地閱讀;
(3)所選的語句力求精當,能較為集中地包含文言文字、詞、句的語法特征或較為深刻地體現孔、孟、莊的思想;
(4)及時批改、及時講評、及時抓不過關的學生補考,以此補缺補漏、糾偏糾錯,同時也警示學生不可馬虎對待。
當然,按照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學生對文學名著與文化經典的閱讀、了解和掌握,基本上并非課堂內完成的教學任務,高考對這一部分的檢測應屬于對學生課外閱讀積累的考查,但在當今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既然已經白紙黑字地將它列入高考考試范圍,所謂的“課外閱讀”就必然會堂而皇之地大舉進入課堂教學,各地各校概莫能外,既然如此,探索其教與學的有效性仍是很有必要的。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