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鵬 代玉萍
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語文教學能不能得到有效地開展,與教師能不能充分地挖掘學生的興趣點,有直接的作用。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根本,制定有效的策略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讓學生達到與文本有機結合,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真情演繹文本的內涵,不斷提升孩子們對語文感悟的水平,讓語文教學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策略現階段所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務必要關注課堂,追求“有效的教學”,切實提高課堂教育的質量。什么是“有效”,就是教師經過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取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是衡量教學有無效益的唯一指標。這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提出了極大的挑戰,筆者就怎樣才能增強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而做探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作文,這是每個語文教師的共識。然而,這也是語文教師最頭疼的課。怎樣才能上好作文課,變成了語文教師在經驗交流過程中的一個重點課題。學生很討厭上作文課,因為他們面對語文時也非常頭疼。不知道怎么寫,每次寫作文就像擠牙膏似地“擠”出幾百個字。更讓學生抓狂的是作文在考試中所占分數比例非常大,一不留神,出現了審題疏漏或寫作失誤,就使考試考砸了。
現在的作文課堂,極少有教師能夠按照新課標精神來進行教學。所以,每每有作文課,教師就開始填鴨式教學,將各種信息、知識一股腦兒的往學生腦袋里塞,學生一直被動接受,至于消不化消化,老師關注的非常少。
一節課下來,老師噼里啪啦地講一通,學生聽的一頭霧水,依舊不知道要怎么去寫,教師也感到很大的挫敗。通常情況下,一位語文教師批閱一次作文需要用上大約一個工作日的時間。天天看著一篇篇空洞無物、文不對題的作文,老師身體累,心更累。而作文到了學生手中,他們往往是漫不經心地看一眼評語,就塞進了書包。感謝這次的作文寫作終于熬過去了。老師的工作真可謂“出力不討好”,最終導致的是教學雙方心力交瘁。作文課不但成為學生最害怕的事,更是老師最頭疼的課。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措施
1.尊重學生思維發展的年齡特點,有節奏地開發學生的智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生動活潑的東西更容易產生興趣,因此一旦有了興趣,其就會發揮主動性以及想象力,對一些問題主動地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發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我更愿意選擇讓學生畫畫寫寫、模仿表演以及設疑質疑等。它們是很好的教學方法。比如,在教《詠柳》這一課時,我通過展示幻燈,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因為學生喜歡寫寫畫畫,就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做配樂作畫,并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就使得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當中,享受了它的美,又明白了詩人所表達的意境,還培養了學生繪畫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語交際能力。
2.改變課堂內外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寫字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所在。如果學生在寫字方面不過關,會對學生的讀寫能力有直接的影響,而嚴重挫傷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小學語文教育名家于永正在談這個問題時強調,布置作業一定要循序漸進,先少后多。我想改變傳統的生字作業形式,也能達到到減輕負擔而增強興趣的目的,所以,我一般把生字作業分為分為兩個部分:書法作業和拼音作業。書法作業分別有3種形式:當天所學的課后字帖、對照字帖寫小楷、月末書法展示;拼音作業就是精讀課中所包含的生字的詞語,需要學生先寫好拼音,再互相對換寫。這種作業形式比較靈活,能夠以其實際情況為依據來選擇,有助于書法練習,幫助學生強化對生字的記憶,學生也不會因為寫字繁多枯燥而產生厭惡的情緒。
3.靈活改變課堂形式,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就是課堂,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在課堂上會根據不同的文本來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再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去思考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如對字詞的學習,學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詞語找出來,讀一讀,寫一些;概況課文的主要內容故亦或是故事的梗概,讓學生寫在本上,再相互交流。一開始的時候,學生可能因為表達能力不強或膽小,不好直接說,所以要求他們事先先寫出來,這種方式不但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能夠去獨立思考,還培養了學生的說寫能力。在文本分析的過程中采用說寫恰當結合的方式,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從良好的學習習慣中收獲,慢慢的,聽說讀寫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4.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專家指出:“考察語文教學效率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程度。在一堂課中,如果7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以主人翁的姿態,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教學的課堂中,這便是一堂高效率的課。”當代教學理論認為,雖然教學是教和學的統一,然而如果覺得教師教的過程就一定是學生學的過程,那就大錯特錯了。學生能夠參與到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與他人合作和教學評價甚至質疑等教學的過程中去,這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的模式,將“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極大地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做到像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說的“讓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真正成為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5.注重知識的積累形式,提高語文素養
學生知識的增長通過點滴的積累匯集而成的,所以語文的知識積累過程要從少到多、由淺入深的積淀過程。積累就是將摘抄內容熟練背誦,久而久之,在無形中你的身體里儲存大量的精神“糧食”了。在語文教學中,我通常會利用課前5分鐘,展開背誦活動。每天所要求背誦的內容不同,做一總結就是“一段二句三詞一整篇”,一段就是周一背一段優美段落、詩詞;二句就是周二被兩個名言警句、歇后語、俗語等等;三詞就是周三、周四背自己所積累的三個好詞,說意思、造句;一整篇就是背一篇精美文章。在課堂上增加學生的背誦量,以文本內容的不同為依據,讓他們慢慢積累背優美段落,鞏固背熟練,記憶內容要熟練。通過最大限度的記憶來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還有,就是通過兩周一次的“背誦大展示”活動,加強學生默寫的能力,從中盡情享受識記的樂趣。
三、總結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語文教學可不可以有效地開展,完全取決于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制定策略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升孩子們對語文的感悟,讓語文教學呈現生動、高效。
參考文獻:
[1]孫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05).
[2]李倩倩.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中的價值觀問題及對策[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