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峰
新課程教育改革下的教學要求中提到“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深入理解教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并通過學習,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從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獲得相應的經驗,以便更好地學習數學。
生活化素材原形實踐新課程教育改革下的教學要求中提到“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那么,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生活化呢?
一、深入理解教材
數學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明,它在人類發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著巨大的作用。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所以,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不應當被單純視為抽象的符號運算、圖形分解與證明。它應當被看成反應現實情境中所存在的各種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和變化規律的一種模型。所以,教材在教學引入之中無不滲透著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的思想。比如,在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章節引入是這樣開始的,某座樓電梯的最大承載兩位1000kg,在電梯里裝了700kg的裝修材料后,5名裝修工人走進電梯,這時,電梯的警示鈴響了。這5名裝修工人的平均體重超過了多少千克?對于這個現實的問題解決,學生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因為類似于這種問題的生活實例無處不在,對于這個新知識的學習有著必要性,此章節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使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如,在講解概率可能性大小的引入由生活中的語言對話入手,展開了對問題的討論,從而很自然的引出概率的定義,也對概率的理解添加了它實際意義的色彩,變得不再抽象難懂。
二、結合實際生活,提煉數學知識,教學內容生活化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形,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生活中去提煉數學知識,再回到書本上來。例如,在《確定平面上物體的位置時》,我拋棄了書本上的引入,利用了如下的幾個問題對新知識進行了講解。
問題1:如果你的父母要來學校開家長座談會?你將如何向你的父母描述你在班級的座位?你朋友的位置呢?
問題2:如果你的座位第三排第5列,用(3,5)表示,那么你的朋友的位置該如何表示,從而使學生得知平面上的物體位置可以用一組數據描述。
問題3:(5,3)表示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一組數據與確定平面上的物體位置一一對應。通過對如上幾個問題的設置,學生對該節內容既熟悉又親切,學習起來輕松簡單,進一步通過玩“找人游戲”的設置,使學生對新的知識進一步鞏固。
三、開展綜合實踐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以致用
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是學習數學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之中,加強數學教學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形,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例如,在講解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后,可以開展家庭地板磚設計活動,講解概率知識后,讓學生自我設計公平游戲規則,講解統計知識后,可有學生分組設計旅游方案,然后統計在每種方案中,車費、住宿費和餐飲費、購物費、景點費所占的比例。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技能,帶著課題走進生活,用自己的感受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共同探討問題的實質,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身邊的生活小事。
總之,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根本,教師在教學中將數學生活化,提煉生活中的數學,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以端正學生學習的態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