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慶
進入二輪復習的后期,高考漸至,認識高考,調整教學思路,成為每位老師的必修科目。
分析地理高考試題,明顯表現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所以,我們的復習教學一點點摳教材,強調記住知識,但高考命題的人卻在脫離教材,甚至產生中學老師看來超綱的題。高考復習必須因此調整,讓教學的思維從知識記憶中紐結中走出來。
一、將命題人當親人來理解
從教師開始,引導學生站在命題人的角度來分析試題、欣賞試題。換角度后,我們會發現命題人很可愛的地方。地理題一般先引用材料勾勒試題情景,其中的關鍵詞往往是命題人特別想讓考生注意的,是聯系答案的中心。讀材料時的感受如聆聽親人的絮叨。這樣的心境使學生喜歡高考題,發現高考題的優點,有興趣地分析考題的考點意圖。態度的轉變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更加高效。
二、地理教學中的“背書”
地理學科是能讓學習者終身受益的,地理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地理教學中不能只關注教材,對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教授要從與生產和生活的關系入手,通過地理學科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身心成長,將來有生活質量。高考的導向正是如此。在教學中,如果把基礎、能力理解為背知識點、背得多,問題就大了。如地理位置、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意義的表述;比較地理學科中規律性的知識,如氣候分布、自然帶分布,農業地域的區位條件、產業發展和遷移的規律等。必須用大量的精力完成整理和記憶,這是我們展開思維和組織答題的基本。優秀的學生不僅能清晰地整理出這些知識,還能熟練地遷移到相類似的考題中,提高了答題效率和得分率。這也是高考命題所期待的。
三、教學中的偏重
在教學中的付出與考試成績的高低是不對等的。對高考得分的貢獻來說,必須確立的權重是:自學重于聽講、考試重于授課、審題重于書寫、評題重于講解、聯系重于背誦。
教師在課堂上有話語主導權,備課時想得多的是我如何教完內容,但課堂效率最終要看學生學了多少,通過講解,能讓學生記住的是最少的,而為準備考試和對錯反思記住的效率要高得多,最佳的是學生通過考題的反思,建立了自為得意的知識聯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替代得越多,學生自主工作的內容就越少,教學效率就越低。
審題是永恒的追求,只有在考試的環境中才會暴露導致失分的諸多非智力因素,隨著復習推進、高考漸至,這是更突出的。對策只能是在類似環境中引導學生反思。而反復講解試題則是最低效的。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