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燕
2014年江蘇高考卷物理試題,沿用了江蘇實施新高考方案以來的試題結構,試題總體難度較為適中,選擇題難度低于2013年,其余部分試題難度與2013年大致相當,總體難度比前幾年略有下降。最后的兩個計算題的順序相比近幾年有了調整,最后的壓軸題由近幾年的“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變為了“力學綜合題”。從知識層面看:試題總體側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考查,突出考查主干知識,注重基礎,覆蓋面廣。從能力層面看:試題命制的構思上比較靈活,不落俗套,體現能力立意,突出考查學生的物理專業能力,重視考查對物理概念和規律本質的應用能力。
一、知識覆蓋面廣,模塊知識占比合理
在總分120分的試題中,力學約40分,約占33.3%;電磁學約56分,約占46.7%;選修部分24分,約占20%,這種分值占比大格局較往年沒有太大變化。
試題中計算題圍繞主干知識來命題,包含了3-2模塊的電磁感應,3-1模塊中的帶電粒子運動等知識點,必修模塊的牛頓運動定律、運動合成與分解、功能關系應用。
選擇題部分也圍繞著主干知識展開,例如電場的場強與電勢概念、平拋運動、萬有引力、遠距離輸電等知識,呈現在多個小題中。為增加知識覆蓋面,有的試題包含了多個知識點。
實驗題的考查與往年相比趨于平穩但不失靈動,兩個實驗題均回歸至教材中的基本實驗。其中,第10題為測定電阻率實驗,第11題為探究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兩個實驗題雖然均為教材中的基本實驗,但也考出了新意,考出了學生做實驗的能力。
選考模塊的試題緊緊圍繞各個模塊中的相關重難點知識展開,選修3-3模塊考查了理想氣體概念、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熱力學第一定律等;選修3-4模塊考查了光的干涉、單擺、光的折射等;選修3-5考查了光電效應、物質波、原子核衰變、動量守恒等。
二、理論聯系實際、物理來源生活
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高考試卷一直努力去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試題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模型出發來設計題目,例如:第5題的汽車啟動和剎車,第7題的渦流加熱,第12題A的海浪發電機的氣室,第12題B蝴蝶翅膀折射太陽光,第15題的傳送帶裝置等,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聯系生活實際,在歷年高考卷中均有體現:
2008年的“乒乓球比賽”;
2009年“懸掛畫框”“飛機上跳傘”“汽車過紅綠燈”“游泳池底照相”“航模飛行器”;
2010年“懸掛橡皮”“照相機三角支架”“懸繩飛越”;
2011年“石拱橋”“河中游泳”“拋雞蛋”“傳感器”“永動機”的形狀記憶合金;
2012年“家庭電路保護裝置”“發電裝置”“緩沖裝置”;
2013年“旋轉秋千”“輸液裝置”“單反相機取景器”“慣性現象”。
三、試題難度適中,有較好區分度
2014年試題總體難度低于2013年,中檔題較多,難題較少,有利于檢測考生的真實水平,有較好的區分度。
以選考模塊為例,2014年的選考模塊的難度與2013年相當,對各選考模塊難度、均衡度把握較好。選考模塊對物理概念的考查比較靈活,側重于公式的定性、定量的應用,突出考查的重點,也體現物理學習規律:學習物理規律并加以應用。
例如:第12B(3)題,Morpho蝴蝶的翅膀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閃亮耀眼的藍色光芒,這是因為光照射到翅膀的鱗片上發生了干涉。電子顯微鏡下鱗片結構的示意圖見題12B-2圖。一束光以入射角i從a點入射,經過折射和反射后從b點出射。設鱗片的折射率為n,厚度為d,兩片之間空氣層厚度為h。取光在空氣中的速度為c,求光從a到b所需的時間t。
■
點評:本題所給信息量大,綜合性強,對審題的要求較高,考生要答對也不太容易,基礎不扎實的考生容易出錯。
再以計算題為例,2014年的計算題平穩中有所調整,最后的兩個計算題的順序相比近幾年有了調整,最后的壓軸題由近幾年的“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變為“力學綜合題”,力學計算題的地位得以提高。從知識層面來講:和前5年的考查知識點相同,一題電磁感應、一題力學多過程、一題電磁場。從能力層面講:對學生審題能力、建模能力、分析能力、計算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能力層面的要求較高。2014年的計算題均借助較為簡單的物理情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
例如,第15題,如圖所示,生產車間有兩個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傳送帶甲和乙,甲的速度為v0。小工件離開甲前與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穩地傳到乙上,工件與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乙的寬度足夠大,重力加速度為g。
■
(1)若乙的速度為v0,求工件在乙上側向(垂直于乙的運動方向)滑過的距離s;
(2)若乙的速度為2v0,求工件在乙上剛停止側向滑動時的速度大小v;
(3)保持乙的速度2v0不變,當工件在乙上剛停止滑動時,下一只工件恰好傳到乙上,如此反復。若每個工件的質量均為m,除工件與傳送帶之間摩擦外,其他能量損耗均不計,求驅動乙的電動機的平均輸出功率。
點評:本題提供了傳送帶傳送小工件的物理模型,考查了必修模塊的牛頓運動定律、運動合成與分解、功能關系等重難點知識,需要考生對物理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在模型構建時最好能借助于受力分析、運動分析示意圖,這樣有助于降低思維的難度。本題對物理基本方法的靈活應用要求較高,基礎扎實的考生才有望拿分。
四、基礎能力并重,平穩中求創新
試題側重于考查考生對基本知識與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兼顧了考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試題中既沒有特別復雜、新穎的物理模型,也沒有復雜難懂的文字描述,這樣有利于檢測考生物理能力的真實水平。當然,試題在樸實的風格中也不時閃現亮點,有些題目在構思上獨具匠心。
以實驗題為例,2014年實驗題的考查與往年相比趨于平穩但不失靈動,與往年不同的是,2014年兩個實驗題均回歸至教材中的基本實驗。其中,第10題為測定電阻率實驗,第11題為探究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兩個實驗題雖然均為教材中的基本實驗,但都考出了新意,考出了學生做實驗的能力。
例如,第10題,某同學通過實驗測量一種合金的電阻率。
(1)用螺旋測微器測量合金絲的直徑。為防止讀數時測微螺桿發生轉動,讀數前應先旋緊題10-1圖所示的部件 (選填“A”“B”“C”或“D”)。從圖中的示數可讀出合金絲的直徑為 mm。
■
(2)題10-2圖所示是測量合金絲電阻的電路,相關器材的規格已在圖中標出。合上開關,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的過程中,發現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指針只在圖示位置發生很小的變化。由此可以推斷:電路中 (選填圖中表示接線柱的數字)之間出現了 (選填“短路”或“斷路”)。
■
(3)在電路故障被排除后,調節滑動變阻器,讀出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分別為2.23V和38mA,由此,該同學算出接入電路部分的合金絲的阻值為58.7Ω。為了更準確地測出合金絲的阻值,在不更換實驗器材的條件下,對實驗應作怎樣的改進?請寫出兩條建議。
點評:本題重點考查了物理實驗教學中3個重要環節,即實驗的操作細節、實驗中電路故障的判斷、實驗誤差的分析處理。實驗題往往得分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在實際的實驗教學中,在“紙上做實驗”的現象比較普遍。本題中螺旋測微器的一個操作細節考出了新意,可以真正區分哪些考生是真正動手做過實驗的,哪些考生是在“紙上做實驗”的,包括電路故障的排查,誤差的分析處理都考出了考生物理實驗的能力,可以說本題對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