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軍
一節好的體育課應該是教、學、練的完美協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在藝術中起到重要作用之一的就是語言技巧。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由詞匯和語法兩部分構成的符號系統。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巧妙而熟練地運用語言,對激發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知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化繁瑣的敘述為精練的語言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講解某一動作要領時,教師如果把技術要領全文背下來,十分熟練,但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覺得厭煩無味、氣氛消沉。反之,如果教師提綱挈領地歸納出容易記憶的幾句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課堂氣氛就變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即濃厚起來。如,在講述推鉛球最后用力的技術要領時,如果把教材一字不差地講出來,就得用130多個字敘述,時間達到兩分鐘左右。經過歸納總結,僅用動詞“蹬、轉、挺、推、撥”,幾秒鐘就能講解清楚。言簡意賅,再配合標準的示范動作,邊講邊做,聲像結合,學生就記憶深刻,效果良好。
二、化抽象的語言概括為形象的語言
體育教材中有各項技術和發展素質的練習方法,語言專業性強,又較為概括。但體育實踐證明,學生理解、掌握教材過程中,不僅需要抽象嚴密的邏輯思維,而且需要惟妙惟肖的形象思維,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的語言技巧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如,在講解起跑后如何爆發出第一步時,教材盡管講得十分清楚,如,第一步要落在重心投影點附近、距起跑線前70厘米左右等等,但缺少形象生動的語言。如果用“第一步就像踩到西瓜皮一樣,眼看要摔倒”來形容第一步失重狀態,就十分令人信服。這樣聯系生活的記憶能使學生把感覺經驗應用到練習中來,促進教學,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
三、化呆板的講解為有聲有色的語言
在體育教學中,把講解要領的語言化呆板為有聲有色,效果會更好。如,三級跳遠的動作要領,講解起來需很長時間,語言呆板、生硬,但把它變成口決形式就比較容易接受:“一跳勿過高,減少騰空角,做好交換步,擺臂要協調;二跳雙臂擺,切記鎖挺直,快速蹬地起,做好創地式;三跳要求高,重心向上提,挺身或蹲距,緩沖來落地。”通過這樣講解,學生的理解和練習就達到了統一,情趣結合,效果顯著。
四、化單向知識為多向知識
體育基礎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運用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既能更快掌握技術要領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又能使學生掌握好其他學科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比如,可以結合物理、數學、生理、生物、化學、語文等。如,在跳遠教學時,把提高跳遠的成績和物理學科中的沖程公式(即跳的遠近決定于助跑的速度與跳起后的角度的乘積與重力加速度之比)結合起來。雖然初中生還未接觸到這個知識,但與物理學科有關聯這一事實已經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體育教學中,只要精講多練,熟練、巧妙地運用形象的語言,就能有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生更加容易掌握技術動作,達到教學目標。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