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素君
一、研究的意義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相并列的文學樣式,在高中進行散文教學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
散文多為作者有感而發、因情而作,或隱或顯地體現作家對社會現實的哲學思考和道德判斷,表明作者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和態度。閱讀優秀的散文作品,能使學生陶冶情操、啟迪悟性、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
2.有利于學生選材能力、構思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散文特別是議論性散文,篇幅短小,文理清晰,富有邏輯性和論辯性,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思辨性。另外,散文取材靈活,結構精巧,語言簡練,通過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選材能力、構思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及時了解社會動態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廣泛,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是散文的反映對象,反映生活迅速。學生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獲取多方面的知識與經驗,也可及時了解社會發展情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
二、高中語文散文的有效教學策略
1.從散文整體入手,理清散文的思路,引導學生宏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散文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神”是文章的主旨,即貫穿文章始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散文整體入手,引導學生抓住散文的線索,理清結構與思路,并宏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散文主旨。體現線索的方式多種多樣:或以序為線,以時空的轉換、人物的活動或事件發展變化的先后順序為線索;或以物為線,以某種特定的事物為全文的線索;或以情為線,以感情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來穿引整篇文章。散文的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體現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感情的語句,把握文章的脈絡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進而讀懂作者感悟,領會散文的主旨。教師應針對作品的結構設置相關的測試題,以此培養學生對作品思路的把握
能力。
2.重視散文主體性特征的把握
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散文展現的主體個性美,把握作品對生活、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深層的、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散文是主體性很強的文體,重在作家主體意識的坦誠流瀉,傳達作家對人生、自然、社會的歌頌和批判。優秀的散文涌動著作家對生活和人生的深層感悟和對生命現象、生活態度、人生真諦的詮釋。因此,散文教學必須重視探究作品展現的主體個性美,把握作品對生活、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深層的、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不能僅從題材廣泛、手法靈活、形散神聚方面進行散文教學。
3.注重散文的分類教學,引導學生把握不同品類散文的特點
江蘇鳳凰教材中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按內容的性質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三個品類:(1)記敘性散文,如唐弢的《瑣憶》、楊絳的《老王》等,以寫人記事為主,善于通過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場景和細節的藝術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形神風貌,揭示事件的審美意義。教學這類散文,應著力研究作者描寫的人物、生活片段和場景,去領悟作者寄人籬下在這些描寫中的主觀感受和情思。(2)抒情性散文,如巴金的《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以作者的生活激情為主,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教學這類散文,應著力探求作者感情抒發和深化的過程。(3)議論性散文,如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掉》《拿來主義》等,以描述事理為主,并不是側重議論的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而是運用文學形象來發表議論,說理和形象相融注,議論和抒情相結合,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藝術性。教學中,對這類散文的分析研究,要注重揭示運用文學形象進行說理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和理解形象的思想意義。
4.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確保學生正確理解散文的語言含義
散文的語言描寫細膩、表達深刻、內涵豐富;高考散文閱讀命題也要求對散文中負載信息量大、內容含蓄、意義深刻、表現力強的語言進行鑒賞。因此,散文教學要注重鑒賞散文的語言,聯系散文主旨,根據上下文具體語境,細加品味、揣摩,確保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
為提高高中語文散文閱讀課教學效果與質量,教師還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如舉辦校園散文創作、朗誦文化藝術節,鼓勵有特殊才能的學生積極參與并帶領其他有興趣的同學投入到散文的學習過程中,借助散文教學這個平臺,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促進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持續性、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李揚鏡.中國現代散文精品欣賞[M].海南出版社,1995.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