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
高考試題是考查學生綜合實力的一個媒介。在特定的環境下、有限的時間內,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決定其高考的成敗,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往往成為高考成功的關鍵。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這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這些學生的失敗,就是忽視了不應該忽視的問題。
下面結合我個人的體會談一些見解,供各位同仁參考及指正。
一、沒有認真審清題意就盲目下筆
在高考中往往有一些題目,看似很熟悉,實則不然。在熟悉的背景之下往往有一些關鍵語言及隱含條件被學生忽視而輕率下筆,鑄成大錯,這是極為關鍵的一個方面。比如,已知鎂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氧化鎂和碳,若讓學生分析過量鎂和二氧化硫的反應時,許多學生通常認為產物只有氧化鎂和硫。其實鎂和硫在相同條件下也可以反應。忽略了這一因素,丟分是必然的。還比如關注身邊的化學知識,你將會揭開生活中的許多奧秘。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裝食品已被廣泛接受。為延長食品的保質期,防止食品受潮及富脂食品氧化變質,在包裝袋中應放入的化學物質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了防止食品受潮,需要加入干燥劑;二是為了防止富脂食品氧化變質,需要加入還原劑將包裝袋中的氧化劑消耗掉,這樣可以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但有的學生匆忙讀題,沒有抓住氧化、防潮這四個關鍵字,從而在答題中顧此失彼,或者不知所措。
二、學生不能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客觀的分析,被題目中提供的信息所限制而釀成知識性錯誤
比如,把銅片與鋁片用導線連接浸泡在稀硫酸中構成原電池時,鋁片作負極被氧化,銅片作正極,將溶液中氫離子還原。其它條件不變,而將電解質溶液改為濃硝酸或氫氧化鈉溶液之后,情況就不同了。但許多學生卻受信息的誤導,而沒有注意濃硝酸常溫下可使鋁鈍化這一事實,依然認為鋁作負極,犯下了知識性錯誤。還有四氧化三鐵可以看作氧化物,也可以看作鹽,給出實例之后,提出四氧化三鉛也可以進行類似的處理,但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考慮鉛有正二價與正四價這一事實,按部就班地照貓畫虎,就不能順利地獲得正確的結果。還有向氯化鐵和氯化鋇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硫,有白色沉淀生成,過濾后向濾液中滴入硫氰化鉀溶液,無明顯現象。由題目中設計的兩個現象可以看出: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鋇或亞硫酸鋇,但由于該溶液是酸性的,由亞硫酸鋇不能存在于酸性溶液可以知道,一定不含亞硫酸鋇,則白色沉淀一定是硫酸鋇,那么在原溶液中不含硫酸根離子,它只能從二氧化硫轉化而來,氧化二氧化硫的物質會是什么呢?從滴入硫氰化鉀無明顯現象可以看出溶液中已無三價鐵離子,所以聯想到二氧化硫是被三價鐵離子氧化為硫酸根離子的。有些學生在審題過程中,不能注意到亞硫酸鋇在酸性環境中不能存在的事實,盲目判斷白色沉淀是硫酸鋇和亞硫酸鋇的混合物,從而釀成了知識性錯誤。
三、知識上以偏概全,忽略了個別因素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精神過于緊張,分析問題常常顧此失彼,釀成錯誤的結論或者結果不全面。比如,在常溫下,A、B組成的混合氣體(MA>MB)。經分析無論怎樣混合,僅含碳、氧兩種元素,質量之比總小于3∶8,若混合氣體中碳、氧質量比為1∶8,則兩種氣體分子數目之比是多少?在解題過程中,學生經過計算獲悉:一定含二氧化碳,另一種氣體只含氧元素,則肯定含氧氣,那么臭氧呢?這一點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想到的。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在有機化學中常遇到的有關副產物常被忽略的情況。
四、小題大做,浪費時間
這類題目常常表現為計算型選擇題。不少學生往往會按照題目中設計的反應過程或條件進行推理計算,卻忽視了題目本身的特殊性,如果利用較為簡捷的解法去應對,就會大大縮短解題時間。還比如取a克的物質完全燃燒后,將產物用足量過氧化鈉吸收,固體恰增重a克。問這樣的物質在組成上滿足什么條件?如果學生注意到過氧化鈉同水及二氧化碳反應的實質是相當于吸收了其中的一氧化碳和氫,從而將該種物質寫成(CO)m(H2)n的形式即可。
五、不能正確理解某些關系式的含義,錯用之后將會導致錯誤結論
譬如在使用有關氣體摩爾體積公式的時候,學生常常會忽略它們的研究對象以及被研究對象的狀態。
六、情緒恐慌,不戰自敗
有些學生一遇到陌生的題目,心情就非常緊張,頭腦中思維一片混亂,甚至是一片空白,面對題目無所適從,最終往往選擇了放棄或者亂答一氣,結果可想而知。為此,考生應及時調整心態,本著由易到難、一一完成的思想,效果會好一些。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就應該注意鍛煉學生應對這些因素的能力,適時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夯實基礎,并不斷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試,優化思維的靈活性和嚴密性,適時總結經驗教訓,拓寬思維的廣度,挖掘思維的深度。這樣在應試的過程中就能穩扎穩打,提高準確率和做題效率,不會做的題目,切忌一直沿用一種思維模式,應及時轉換思維角度進行思考,如果仍然行不通,可暫時擱置,完成其它題目,防止思考時間過長而影響成績。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