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春華
一、問題提出
文本研習是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教材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方式之一,在76篇課文中,教材建議采用“文本研習”課型教學的有57篇,可見文本研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文本研習主要是為學生提供經典性的閱讀文本,創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和思考,側重于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文本研習關鍵在于研習,旨在通過學生對文本的研讀與欣賞,使學生感受文學藝術的趣味,陶冶道德情操,在掌握閱讀方法的同時也提升閱讀素養和審美境界。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文本研習課的有效教學的研究有著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中語文文本研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1.注重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加強對閱讀文本的研習
文本研習實際是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包括文本作者)的對話。文本研習不是教學主體的獨唱,應是教學主體之間(教師和學生)以及教學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互動和意識交流。教師對文本的研習是整個文本研習活動的
基礎。
教師應鼓勵學生建立人與文本間的對話關系,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提醒、幫助他們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幫助他們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知識積累、情感態度引入文本閱讀中,真正把書讀活,同時與文章作者對話。
2.運用整合思維與方法來指導具體的文本研習活動
運用整合思維與方法來指導具體的文本研習活動,可以是對單篇文本的整合式研習,也可以是某個板塊或某個專題的多篇文本的整合式研習。首先選擇合適的文本進行整合研習,可將在文本內容、藝術手法、思想特征上具有緊密關聯或相同類似或相反卻相成的兩個或多個文本進行整合以進行比較教學,求同求異,設計整合教學的課程結構,以彰顯教學的張力與教學活動的連
接點。
3.創設文本解讀的情境,指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以開放的心態進行文本研習
教師應為學生創設文本解讀情境,引導學生把握文本誕生的特殊情境與被解讀的現實情境,在相互關聯的情境中進行文本研習,既要善于復活文本誕生的情境,盡量接近文本的本義,同時又要將文本與現實建立聯系,探討衍生新義,盡可能建構文本間的聯系,尋找相互闡發與說明的豐富語義。另外,還應多層次、多角度,并以開放的心態解讀文本,而不是主觀想象。文本研習時,要引導學生不斷獲得有關文本知識并積累文本閱讀經驗,掌握文本解
讀一般方法,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4.引導學生加強對文本的預習與反復閱讀,深入文本
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預習并反復閱讀文本,深入文本,在對文本的研讀中自然而然加深對文本主題內涵的體驗,以便與文本建立起親密的對話關系,打消與文本的陌生感。
5.倡導個性化閱讀,加強合作與交流
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起不同形式與關系的研習方式,倡導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創新,并能學會合作與交流,傾聽別人對文本的見解,在討論、交流、相互補充與啟發中,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與體驗,而不是拘泥于課本與教師的教學。
6.應用如評點等方法進行文本研習,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師應幫助學生應用多種手段、途徑與方法進行文本研習,如評點是讀書時常用的方法,借鑒古人讀書方法,不動筆墨不看書。引導學生在文本研習過程中,積極思考,隨時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評點是對話,是再創造,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想象中的文本的其他讀者的交流,要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并展開想象,敢于質疑作者與編者。在與文本的對話、評點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在對局部理解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的結構與主旨,體會事關文本全篇結構與主旨以及體現文本寫作方法和風格的重點與關鍵處。在評點示例的基礎上,教師可先就評點方法與學生進行研討,然后再獨立閱讀并評點,再交流評點。借助評點式研習,使學生開拓思路,增加見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高中語文文本研習的教學還應將文本研習與新文本的創作結合起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文本研習的基礎上,模仿文本的寫作風格進行寫作訓練,不斷地進行語言實踐,以加深對文本的精微之處獨到的體驗,真正理解文本,以達到文本研習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