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通過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系統的學習,我受益匪淺,也讓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活動,并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領悟出了最適合學生的教學理念、思路和具體的方法。
一、平時備課時,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
【問題】我以前備課時,認真讀一遍教材,列出本單元的新單詞、重要短語和句型。在正式上課之前,我總是讓學生有一個提前記憶基礎知識的過程。但是,經過聽寫單詞、短語和重要句子后,覺得效果并不是很好。
【反思】《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
通過對課標的解讀,我覺得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變化,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只是把學生當成了一個輸入和輸出知識的“機器”,使原本就枯燥的英語單詞教學變得更加枯燥,使得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驟減。不是學生不愿意學英語,而是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在識記單詞的最原始方法面前望而卻步。
【主張】提前識詞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但也要從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出發,我應該把握住掌握不同單詞的“度”,并結合識記單詞的方法讓學生愛上識記單詞。
二、教師對課堂知識一清二楚,學生是霧里看花
【問題】備完課后,我一般是根據所制訂的教學目標,費盡心思設計各種題型,來考查學生對這節課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課堂達標訓練”,學生認為只要做對題就行了。
【反思】《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策略和方法上,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強調“以能用英語做事情”為主線,堅持語言運用的理念。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學生的英語科學素養是不可能單純地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形成的,必須改變教學策略和改進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中要不忘探究,在教學策略上要確保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數量和質量,改變過去重結果輕過程的做法,重視探究過程,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從而達到預期目的。
我覺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目標后,不要只是老師做到心中有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這節課老師講什么。我應該掌握哪些內容。而我只是以一個個練習題的形式呈現,忽略了對教學目標的整體整合,一定要讓學生整體上把握這節課的重難點,這樣,我們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的在學生的學中成功地體現出來。
【主張】在設計課件時,課件的首張應該是本節課的各種目標,而做完所有的習題后,最后一張也應該是對本節課課堂目標知識的整合,讓學生清清楚楚地知道他們該干什么。
三、學生個體差異太大,避免不了“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
【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都是“一刀切”,頂多是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回答相應的問題。基本上是以中等生為中心設計教學目標,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
【反思】《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提到“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等方面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由于學生在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只有最大限度的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課程特別強調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有基礎、學習潛能、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客觀現實,既不能機械地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每個學生,也不能強迫學生學習單一的學習材料,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主張】如何讓不同的學生學有收獲,我認為在教學中要進行課內外的“分層布置”,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分配難易不同的作業,提供不同標準的能力訓練,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有所進步。此外,還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個體的特長,使人盡其學,學盡其能。對于“學困生”,要激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讓他們做些有益于班集體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班級工作,使他們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并給予適當的鼓勵和稱贊,這樣,他們會為再次得到老師的鼓勵和稱贊而主動做出進一步的努力。比如,請愛畫畫的學生在黑板上畫符合教材內容的簡筆畫或教材插圖,增強教學直觀性和新穎感,或是請愛唱歌的學生領唱英文歌,活躍課堂氣氛。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的表現欲,激發他們學好英語的欲望。
在研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希望、未來這些有教育意義的字眼牢牢聯系在一起,讓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為學生每一天的成長而快樂著,愿我們的課堂呈現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與展現,讓學生愿意學英語、愿意說英語、愿意用英語來解決事情,使其離我們的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越來越近、觸手可及。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