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張微微
在城市的各企業、寫字樓、小區的大門外,隨時可見一道特別的風景,一大撥快遞員,自發形成一個個“攤區”,規矩地排成行,有順豐、韻達、中通……他們將成百上千個包裹堆放在一起,讓一撥又一撥的帥哥美女爭相認領自己的貨物……
這只是網絡經濟核爆炸式增長時代的一個小場面。在網絡經濟的領域里,中國正處于浪尖。近10年來,我國各類網絡交易額均呈幾何級數增長。網上消費,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非常自然的行為,通過網絡的途徑釋放消費能力,正是我國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促進就業、引領增長的最主要動力源。
然而,伴隨著網絡交易市場的高速發展,虛假廣告、售假售劣、侵權欺詐、網絡“釣魚”、網絡水軍等違法違規問題也接踵而至,嚴重影響了網絡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那么,開放的網絡市場該用怎樣的手段來監管?又如何讓老百姓樹立信心,放心網購?記者走訪了省工商局,請相關部門和專家作出解答。
【案例】
2006年底,杜某組織人員專門開發了一套系統,為想盡快獲得高信用等級的淘寶賣家提供刷信用服務。后來,媒體上曝光了其刷信用的手法,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互刷,將有意向炒信用的賣家組織起來,提供一個平臺,大家互拍商品提高信用。二是用戶直接付費,由平臺組織各地的專職買家來購買店主的商品,平臺將收入與職業買家分成。
在淘寶網購物時,消費者被賣家提供的商品圖片吸引后,仍不忘查看這家“店”的信用等級,是否是“鉆石”“皇冠”或者金牌賣家;各項服務的評分以及買主對商品的評價等。在同等價格的情況下,買家一般都選擇高信用賣家。
這就“造就”了上述案例中的行為:一些賣家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信用,就利用現行規則的漏洞進行信用炒作。所謂信用炒作是指對于買、賣雙方以抬高信用為目的,或雙方在無實際交易的情況下做出好評的行為。雖然相同買家和賣家之間的評價計分不超過6分,超出計分規則范圍的評價將不計分,但由于網絡交易的匿名方式及松散的注冊制度,使很多人仍有機可乘。
除了信用炒作,價格競爭造成的低質量產品和缺失的售后服務,以及第三方交易平臺信用評價體系的漏洞,也給電子商務的信用問題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由于網上交易方式缺乏對商品真偽的監督,使得網上假貨泛濫。當存在質量糾紛時,網店要求消費者個人提供產品質量的真偽認證,普通消費者很難做到,加之時間、郵費等問題,更多的消費者采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這嚴重打擊了人們網購的信心。
【案例】
2014年4月,達州市工商局網監分局在網上巡查中發現,四川某住房置業擔保公司在其網站上發布的內容中有“月息15%”的字樣,涉嫌虛假宣傳。執法人員對當事人位于達縣南外鎮某街道的經營場所進行了現場檢查,發現該公司的LED屏幕上發布有“注冊資金5000萬元,是達州最大的置業擔保公司、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等字樣的宣傳語。達州市工商局認為,當事人的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規定,構成了虛假宣傳的違法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今年8月,四川省工商局官網中的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平臺正式運行。平臺采用以網管網的方式,由網絡監管信息系統和網絡監管公眾服務系統兩部分組成。網絡監管信息系統由工商網監工作人員使用,用于便捷、智能地開展網絡市場巡查和專項整治工作,記錄日常巡查、監督檢查、違法行為查處等情況,建立主體信用檔案,實施信用分類監管,統計分析各項數據,形成網絡經營主體發展報告。辦案與部分統計功能與四川省工商局現有的“工商綜合業務管理系統”中的案件系統、計劃建設的12315數據系統對接。
“發現難、定位難和取證難是網絡監管的三大難點。我省目前的監管網可利用搜索技術,有效對網上違法商品和行為進行搜索,解決發現難的問題;通過建立網絡經營主體數據庫,通過搜索和比對可以解決定位難的問題;通過建立電子數據取證實驗室,進行取證、證據的恢復、固定、保全,可以解決取證難的問題。同時,建立的全國協同系統,使即使不同省市的買家和賣家發生糾紛,也能實現聯動處理。”省工商局副局長楊躍向記者介紹。
【案例】
今年年初,某團購網站首頁上稱,消費者只需花200元就能購買價值1200元的駕校優惠券,并可選擇多所駕校學習。經調查,開展這項業務的胡某沒有機動車駕駛員培訓資質,各駕校也沒有與其開展培訓合作。此外,活動中還存在購買人數虛標、好評造假的情況。工商機關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四十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責令該團購網站整改,并處罰款3萬元。經調解,該團購網站向141名消費者進行了全額賠付。
網絡經濟已經是一種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趨勢,那么如何讓消費者建立網絡消費的信心,這成為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必然要求。
“其實,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賠付,不是糾紛的調解,而是買到貨真價實的商品。”市民王先生這樣說道。
如何才能進一步確保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的放心交易,讓消費者樹立信心?
2014年3月15日,在以往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我國《網絡交易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這是政府在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建設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新辦法充分適應了網絡交易發展的新特點,還細化了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各項保護措施。新辦法中的7日無理由退貨、賣家實名制、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及建立信用評價體系等內容準確‘擊中’了網購過程中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楊躍告訴記者。
同時,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平臺的進一步完善,也為消費者的網上消費把好了關。楊躍進一步介紹說:“我省的網絡監管公眾服務系統是一個對外的網站,提供信息公開服務,提供電子鏈接標識申請、網絡經營主體查詢服務,與12315系統互通,建立網上維權通道,接受消費者的網絡消費申訴、舉報、咨詢和建議。”
“除了現行的規則外,還應注重兩個方面的嚴格控制;一方面嚴格控制賣家出售的商品種類,禁止賣家出售非實物商品(如優惠券、電子刊物等),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身份認證體制,可以借鑒銀行存款實名制的方法。”楊躍分析。
除了依靠政府部門的監管,我們更應特別強調的是,良好的網絡市場秩序更需要網絡經營者自我約束。經營者、行業自律是基礎,只有經營者和行業自覺維護秩序,誠信守法經營,網絡商品交易才能健康發展。(本文資料參考 楊躍 著 《網絡商品交易監管》)(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