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鴻

2013年11月22日,一條新聞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上海“滬七條”出臺后,上海在預售證發放方面明顯收緊,加上限購限貸升級,焦慮房東一夜降價50萬。隨著國家對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強,原本炙手可熱的住宅地產逐漸“降溫”,越來越多的房地產開發商把投資重點逐步轉向商業地產、工業地產、旅游地產、養老地產、醫療地產等新型業態開發上。房地產行業轉型的同時,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這為房地產行業帶來了新一輪的人才競賽。在這場人才角逐中,哪些類型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呢?
復合型人才一將難求
萬科總裁郁亮曾表示,在今后的房地產開發中,住宅地產將占業務的80%,而商業地產所占的規模不超過20%。雖然萬科只把商業地產所占規模設定為區區20%,但是對于曾放言不做商業地產的萬科集團來說,商業地產的第一步已迅速邁出;保利地產亦宣布,將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加大對商業物業的投資比例,并逐步提高到30%,做大做好商業地產;金地集團則計劃在2015年之前提高商業地產投資比例到20%;甚至連海底撈、娃哈哈、杉杉集團等餐飲、消費品企業也紛紛涉足商業地產。種種跡象表明,商業地產的價值日益被廣大地產開發商所認識,并將發展和投資的重點逐步轉到其上。
伴隨商業地產市場的持續升溫,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量必然增大,特別是復合型人才。由于商業地產開發涉及到定位、規劃設計、招商、銷售、經營管理等環節,這就要求商業地產人才能身兼數職,獨當一面。但在實際操作中,商業地產的銷售和經營往往相脫節,大部分從事地產行業的人才只懂銷售,對商業經營缺乏了解,最后導致項目銷售火爆而經營慘淡,顧此失彼。而從一些商業或經營管理公司招聘來的人才,大多具有在購物中心、百貨或超市的從業經驗,對商業行業相對熟悉,但對商業地產缺乏了解,易將商業地產混同于商業經營。比如,對于銷售型的商業地產,銷售人員必須全面考慮獨立店鋪、獨立收銀、市場定位或專業化業態,但在通常情況下,這些來自商業經營管理公司的人往往只具有開放式賣場收銀的意識。此外,商業地產執行人也將大量短缺,如運營、銷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也就是說,需要一些資本運作和商業運營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能勝任商
業地產銷售的經營型人才。
“房地產行業不缺錢,但是很缺人!”一位獵頭公司的客戶經理發出這樣的感嘆。以往房地產公司招聘中高層管理人才,主要依靠行業內部消化,但是,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公司開始委托獵頭公司幫助他們挖人,年薪起價均在50萬元以上。據調研數據顯示,房地產行業的建筑設計師在前幾年已達百萬年薪,而2013年新進入百萬年薪領域的崗位則是房地產行業的項目總經理,主要是派駐地市的項目總經理,以及集團公司的執行總裁。成都某著名房地產公司為尋找到合適的高級項目經理,明確開出100萬元以上的年薪。不少公司為招聘銷售策劃人才開出了80萬元的高薪。而之所以開出如此高的薪水,關鍵是房地產業內人才極度稀缺。
金融、運營專業人才稀缺
隨著房地產行業的不斷成熟,行業價值鏈也正在發生變化,未來的房地產商應該在三種定位中做出明確選擇:一是金融投資商,二是運營商,三是服務商。這也是從國外房地產市場發展趨勢總結得來的經驗。單從這三種定位來看,精通融資和招商運營方面的高端人才將是未來房地產人才爭奪的焦點,其中招商運營高端人才尤為稀缺。如開發企業的合約總監、項目經理、經紀企業中的營銷總監、物業公司的項目經理、工程經理、企業估價師等。
2013年10月29日,萬科擬以30億入股徽商銀行,宣告地產金融時代的來臨。在當前形勢下,房地產商向銀行借貸需要承擔較高的資金成本,而且房地產業本質上依然是資金密集型行業,萬科向徽商銀行貸款能夠分享它的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給其融資帶來便利。這表明,房地產企業直接融資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另一方面,在國家對房地產大力調控的形勢下,很多房地產公司都設立了專門的融資部門負責直接融資,甚至成立基金公司來打通地產金融渠道。受地產金融時代的大勢所趨,房地產金融人才將會一將難求。
同時,商業地產開發的井噴之勢帶來了運營人才的巨大缺口。根據某研究中心搜集的數據分析,全國目前在建和擬建商業體如CBD(中央商務區或商務中心區)、SHOPPING MALL(超大規模購物中心)、旅游地產、酒店、購物中心、商業街、社區商業、專業市場、品牌直銷購物中心等項目超過2000個,僅商業運營人才缺口就在2萬人以上。在以運營為主的商業時代,專業團隊是保證商業地產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人才短缺恰恰是商業地產的短板,許多項目的管理層并沒有操作大型商業綜合體的運營經驗,只能在商業實踐中采用“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因此,現在的商業地產建成之后大都進入物業化管理狀態。因此,挖掘引進運營人才是目前房地產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房企電商人才走俏
2011年8月份,淘寶商城開始出售房產,當年的12月12日“全民瘋搶”活動中,淘寶房展當日全國成交957套住房,總價值接近12億元。此舉極大地震動了房地產行業,讓傳統房地產經紀人備感壓力。緊接著,萬科集團拿出在深圳、廣州、廈門、福州、長沙等華南14個城市共價值10億元的房源,投到當時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的房產電商項目上;保利地產也將北京、天津、廣州等30座城市的106個項目,全部加入新浪房產電商易居購房網,實行全程網絡銷售,在數量和優惠程度上再度刷新了房產電商的新紀錄;日前,萬達集團宣布正在進軍電商新模式,其全新電子商務模式是基于強大線下資源的“大會員系統”、“大數據系統”。
在經濟調控時期,商家在銷售時需要快速走量,而這一需求無疑與電商模式不謀而合,電子商務會在傳統產業尤其是房地產行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房地產電商之路并沒有那么簡單,最緊要的,就是缺少能夠布局和全面了解電子商務行業戰略經營的“操盤手”,其次就是運營類人才,包括策劃、運營、產品經理和品牌經理等。據調查,我國大部分電商人才集中在一線城市和部分南方城市,幾年前他們的薪酬待遇就已經達到每月2.5萬到3萬,現今,此類人才在市場上更是炙手可熱。
房地產的核心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人才,一切項目都是空談。2006年,萬科聘請原豐田住宅中國首席代表伏見文明任技術總監,拉開了房地產住宅產業化轉型的序幕,而在當前這場新的房地產行業轉型中,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才爭奪大戰已經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