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舒

去年,余額寶橫空出世,改變了基金行業的競爭格局。其他互聯網企業也紛紛行動起來,推出了各種“寶”待價而沽。對此,很多基金公司陷入了焦躁 招兵買馬,挖地三尺,四處出擊,期待撞上下一個巨無霸產品,一夜暴富。
作為跟隨者,我們公司也主動出擊,接觸了一些互聯網金融的潛在合作者。喧囂過后,我也在想,基金公司在這場狂熱中的邊界在哪里,我們在其中到底該如何定位?
仔細分析一下現在市面上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會發現在投資層面其實并沒有什么創新,只不過把互聯網作為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在技術層面做了改進,從而吸引了大量從沒有接觸過基金產品的小額投資人。余額寶的投資者有這么幾個特點,一是年輕,平均年齡28歲;二是單個賬戶投資金額很小,平均4300元;三是投資目標在流動性強、風險低的貨幣基金。而這個細分市場正好是基金公司之前較少關注的。
這是因為,以前基金公司的銷售重點在有較多可投資資產的人群,宣傳內容方面因為監管的要求,偏高大上,與普通投資者的理解能力之間存在偏差。基金公司的傳統銷售主要是兩大力量:一是銀行、券商渠道,他們出于存款任務或交易傭金的考慮,一般不太愿意向自己所覆蓋的投資者主推貨幣基金;二是大型的投資機構。加上貨幣基金的銷售費和管理費只有股票基金的四分之一不到,無法覆蓋傳統銷售方式的成本,小額貨幣理財市場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
現在,互聯網金融的長尾似乎完美地解決了這個銷售問題。
可是仔細想來,這么多基金公司集體觸網,前景似乎并不那么美好。
首先,業務思路的差別。互聯網企業的發展邏輯是先做大流量、再兌現流量,即使虧損,有眼球和流量能擴大市場占有率就可以進入,就可以找到不斷的后期融資;而基金公司以盈利為目的,無法作長期的虧損。互聯網企業自己這么在做,當然也希望基金公司一起這么玩,所以很多項目在設計階段就看不到什么利潤空間。而且,很多項目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在籌劃階段,根本沒法判斷以后會發展成什么樣。對基金公司來說,這么廣種薄收的后果就是IT、運維方面投入大,很多項目可能火了一陣后就不死不活了,但是不管還剩幾萬塊的保有量,這些模塊都需要后臺一直投入人力物力來維護。
其次,盈利能力低。現在互聯網主推的幾乎都是風險小的貨幣基金,手續費和管理費加起來只有千分之五點幾,能分的蛋糕實在太小。能夠賺錢的唯一指望是做大規模,可見最后能在互聯網熱潮中賺到錢的只能是少數幾家寡頭,其他的就都是陪太子讀書了。
第三,對公司文化的潛在沖突。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大量貨幣類資產可以為基金公司的資產池起到一個緩沖池和蓄水池的作用。不過,基金公司的金融投資屬性決定了它的文化和互聯網企業差距巨大。對我公司來說,一直強調以投研為核心,投資主導,如果我們過于倒向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人員結構和發展重心肯定會發生巨大變化,巨大的文化沖擊下,公司肯定面目全非,這是好是壞,現在還很難說。
第四,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客戶轉化率可能只是南柯一夢。余額寶帶來的新增客戶數達到了驚人的4000多萬,有人由此推斷,如果其中百分之十的客戶轉換資產到股票基金,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是從目前公布的數字,我們似乎無法得出這個樂觀的結論,互聯網的客戶粘性一直不太強,要他們從“無風險產品”轉換成高風險產品,很可能是一廂情愿。
第五,向渠道過度延伸的風險。國內外基金行業這么多年的發展歷史證明,要利潤最大化,最好是做利潤率最高的那部分。對基金公司來說,投資和機構業務已經證明了是利潤最高,同時需要人員最少的部分。如果大量投入,向渠道過度擴張,反而會攤薄公司的利潤率。
第六,直接面對客戶是否有益。互聯網金融的一大優點是使得基金公司得以直接面對客戶。但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繞過渠道直接面對客戶?我們有能力直接服務好幾十萬上百萬的客戶嗎?我覺得和渠道建立順暢的溝通,通過他們的觸角可能更符合客戶和基金公司的利益。
最后,也是最可怕的,就是基金行業多年來辛辛苦苦做的投資者教育可能毀于一旦。多年來,各家公司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來進行投資者教育,這應該是很成功的,至少現在很少有投資者單純因為基金產品凈值下跌而進行抗議。公募基金風險收益對等、投資者風險自負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現在有些互聯網金融產品公然打出“高收益、無風險”的宣傳口號,這就把嚴肅的投資行為娛樂化了,一旦貨幣市場發生巨大波動,這就會是非常大的安全隱患。
針對這些特征,我覺得基金公司投身互聯網金融必須有自己的邊界,那就是認清自己在產業鏈的位置,堅守資產管理這個能力圈;在已經失去先機的情況下,不慌亂,不四處撒網,只找靠譜的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與整個行業的大部隊保持同步;各種網店、各種平臺,能外包的盡量交給專業的公司來做,絕不盲目擴張。
免得喧囂過后,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