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東,魏立軍
(天津市原種場,天津 301504)
隨著水稻機械化插秧的推廣,盤育秧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盤育秧是水稻節本增產的一項新技術,但由于其播種時間早,前期氣溫偏低,密度過大以及管理措施不當等因素,在育秧過程中易發生死苗,特別是秧苗2~3葉期更易發生。天津市原種場引進水稻盤育秧技術長達8年,由最初的機肥調酸配制營養土到“機插寶”配制營養土,逐漸總結出水稻盤育秧死苗類型、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表現為秧苗清晨葉尖不吐水,葉部萎蔫,葉片發黃;根少而短,根系發黑發黃,盤根不良易散落。發病部位由初始時的塊狀向外擴展呈不規則狀,逐步擴展至整株失水死亡。
發病原因為育秧期遇低溫,或播種過早。4月中下旬天津市氣溫不穩,當水稻盤育秧的秧苗處于2~3葉期,秧苗根系不發達,如遇連續低溫或光照不足,秧苗生理功能受抑制,根葉停止生長造成死苗。
最初表現為秧苗葉片中上部出現水浸狀斑點,數天后出現不規則的褐色斑點或葉尖發白卷曲,管理不當時葉片干枯、秧苗死亡。高溫烤苗發病范圍多位于苗床靠近薄膜的兩側和中間位置。
發病原因為高溫天氣未及時通風,膜內氣溫回升快,溫度超過35℃,秧苗上部葉片受炙烤,秧苗失水萎蔫形成青枯死苗。濕度較大時危害加重。
一般由水肥過大和溫度較高所致。表現為秧苗細高,葉片細長薄而少,根系少而短,不能盤根,類似于豆芽菜。溫度和水分管理不當則葉片失水萎蔫,根系變黃發黑,由點向面擴展逐步死亡。
因苗床營養土過薄和田面不平整引起秧苗生長不良。表現為秧苗矮而瘦小,葉片發黃,根系少而短,易失水萎蔫死亡。
因苗床土調酸不當引起的死苗。表現為秧苗葉片萎蔫失水,莖桿軟而弱,根系細少發黑,發病部位多為不規則塊狀。
應選擇發芽率高,發芽勢強的飽滿種子,以提高幼苗抗病、抗逆能力。否則遇低溫,水分大,表土較厚時易導致出苗不整齊,造成劣勢苗,受害風險加大。
用16%咪鮮殺螟丹或浸種靈浸種5~7d,播種前用25%甲霜靈100g拌種30kg可有效防治立枯病。
苗床應盡量選擇地勢偏高、排灌方便、背風向陽的地塊,避免因地勢低洼返堿造成死苗。苗床應平整耙細、壓實,避免秧盤懸空,秧苗不能吸收肥水造成缺水死苗。
苗床營養土配制應合理適當,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化肥適量均勻,少量多次。使用機插寶的苗床也應攪拌均勻過細篩,最好播種前3~5d攪拌均勻堆悶。如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或化肥用量過多可造成燒苗燒根,重者引起秧苗死亡。是采用有機肥進行調酸的營養土,必須攪拌均勻,避免局部秧苗根系受損死苗。
苗床鋪土要均勻,表土過厚時秧苗頂土時間長,遇高溫易發生烤苗,濕度過大時易發生爛籽。選用機械播種,可有效控制播種深度。
秧床過干與過濕均可造成秧苗青枯或爛根不盤根。水分管理應掌握三看:一看早晚是否吐水;二看中午是否卷葉;三看地表是否發白。當秧苗不吐水,卷葉,發白時及時澆水。
根據氣溫變化及時通風煉苗,防止秧苗徒長,促進根系生長發育。遇低溫大風時,及時覆膜保溫。通風煉苗一般掌握在秧苗1葉1心時進行,可在棚膜上部打孔,棚內溫度保持在35℃以下,濕度保持在75%左右。高溫及時揭膜通風或澆水降低棚內溫度。采用無紡布和塑料薄膜雙層覆蓋,能有效防止高溫烤苗現象發生。
遇大風時應及時覆膜補水,風停止后及時排干積水,避免苗床水肥大、溫度高而徒長。地下害蟲或立枯病嚴重也易導致死苗,可用有機磷農藥隨水灌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