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艷 孫巖 郭海燕 王志生
吉林省腫瘤醫院,吉林長春 130012
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表達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分析
武艷 孫巖 郭海燕 王志生
吉林省腫瘤醫院,吉林長春 130012
目的探討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的表達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該院收治的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9例,采用酶聯免疫法(ELISA)檢測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與未發生轉移的患者的IGF-Ⅰ表達水平,與20例非腫瘤正常人的IGF-Ⅰ水平對比分析。結果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IGF-Ⅰ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其中發生淋巴結轉移的結腸癌患者IGF-Ⅰ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未發生轉移的結腸癌患者,具有統計學差異。結論該研究提示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表達水平與淋巴結轉移具有較強的相關性,為腫瘤的診斷與治療提供思路。
結腸癌;2型糖尿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淋巴結轉移;相關性分析
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表達水平異于正常人,較常人偏高,且發生淋巴結轉移者,其IGF-Ⅰ表達水平高于未發生轉移的患者,為結腸癌淋巴結轉移的治療提供思路。為探討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的表達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選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該院收治的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9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院收治的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9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60例,年齡在55~85歲之間,平均69.13歲。全部患者均經病理檢查被確診為結腸癌,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1.2 檢測方法
標本取材后立即用10%甲醛溶液固定24 h,修正組織塊,采用常規石蠟包埋,修整蠟塊。切片厚度4 μm,連續切片5張,烤片后備用。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活性,進行抗原修復,滴加封閉置于濕盒中孵育30 min,保持溫度為37℃。滴加一抗,4℃過夜。用PBS緩沖液振蕩洗滌3遍,滴加二抗,37℃孵育10 min。PBS緩沖液震蕩洗滌三遍,滴加鏈霉卵白素(被辣根酶標記的),37℃孵育30 min。DAB顯色3~5 min,用蘇木素輕度復染。
光鏡下觀察切片,采用雙盲法記錄陽性細胞個數。染色程度低于30%判定為“-”,高于30%判定為“+”。
1.3 統計方法
記錄并統計患者在術前、術后1周、術后3個月及術后1年的IGF-Ⅰ水平,進行組內對比分析,并與對照組的正常人IGF-Ⅰ水平進行對比。對各組數據進行卡方檢驗,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2.1 檢測結果
患者術前、術后一周、術后3個月的平均IGF-Ⅰ表達率分別為65%、45%、20%。在術后一年,未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平均IGF-Ⅰ表達率為11%;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平均IGF-Ⅰ表達率上升為60%。正常人的平均IGF-Ⅰ表達率為10%。
2.2 IGF-Ⅰ水平在術前、術后的變化
在術后1周,患者的IGF-Ⅰ水平較術前有顯著降低,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仍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術后3個月,患者的IGF-Ⅰ水平較術前、術后1周有顯著性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對照組。
2.3 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IGF-Ⅰ表達水平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數據
術后1年,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其中32例(24.81%)患者發生淋巴結轉移。術后1年,未發生淋巴結轉移的97例患者,IGF-Ⅰ水平與術后3個月相比顯著降低,與正常人的IGF-Ⅰ無顯著性差異;發生淋巴結轉移的32例患者,IGF-Ⅰ水平顯著高于同期未發生轉移的結腸癌患者,IGF-Ⅰ水平較術后3個月顯著升高,均比正常人的IGF-Ⅰ高,有統計學意義。
結腸癌已上升為全球第三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它也是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近二三十年來死亡率和發病率上升最快的腫瘤之一。結腸癌通常起病隱匿,病情進展較慢,缺乏特異性的早期診斷指標,因此在起病早期較難被發現。隨著醫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進展和檢測手段的不斷進步,人類已經在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對其發病原因開始闡述,但目前對其病因、病機的研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熱點在于各類體液因子和細胞因子與結腸癌發生發展的關系。多項研究表明,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與體內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及其受體(IGF-R)的增高有關。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有Ⅰ、Ⅱ兩類,主要合成場所是肝臟,它們與胰島素具有同源性。IGF-Ⅰ的合成主要依賴生長激素,它是促進細胞生長、具有胰島素樣代謝效應的因子,在心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病及腫瘤等的病理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該研究表明,IGF-Ⅰ與結腸癌的淋巴轉移有相關性,雖然結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表達與淋巴轉移的相關性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從該研究結果看來,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的表達水平將可能為結腸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可作為預測高危人群的新指標,并存在通過改變這一指標來預防、治療腫瘤的可能性。
[1]張麗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應用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2006,13(2):39.
[2]程怡.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8):44.
[3]周秀芳.超聲檢查1124例健康人膽囊息肉發病率及分析[J].沈陽醫學院學報,2008,10(2):160.
[4]孫健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臨床價值[J].西部醫學,2008,20(26):378.
[5]周曉麗.436例膽囊息肉樣病變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J].福建醫藥2009,31(6):75.
R735.35
A
1672-4062(2014)08(a)-0016-01
201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