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煜 張書紅 劉風林 李 娟 李 妍
膽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由于膽汁等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與胃黏膜接觸而產生的炎癥性病變。病理改變是以胃小凹增生為主且炎癥細胞浸潤很少為特征的反應性胃黏膜病變。發生在非手術胃的膽汁反流性胃炎稱為原發性膽汁反流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H.pylori,HP)感染之間的關系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但意見和認識尚不統一。本文旨在探討兒童BRG與HP感染之間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患兒。入選標準:(1)具有上消化道癥狀:如上腹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口苦等。(2)既往無外科手術病史。(3)2周未使用抗生素及抗酸劑。(4)1個月內未使用皮質類固醇或非甾體抗炎藥。符合以上標準共2 007例,其中男1 202例,女805例,年齡4~14歲,平均年齡(9.37±4.52)歲。
1.2 方法
1.2.1 分組 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診斷標準為[1](1)臨床上具有上腹部脹痛、燒心、惡心、口苦等癥狀4周以上。(2)胃鏡檢查排除上消化道其他器質性疾病且同時具備以下4項特征:①胃竇黏膜充血水腫或脆性增加。②胃鏡插入胃內靜止不動1 min后仍可見到膽汁反流。③胃黏液湖呈黃綠色。④胃黏膜有膽汁染色。所有病例均行胃鏡檢查,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為BRG組,共258例,男138例,女120例,平均年齡(9.23±4.49)歲。無膽汁反流的胃黏膜炎癥患兒為對照組,共1 749例,男1 064例,女685例,平均(9.35±4.67)歲。2組間性別(χ2=3.412)、年齡(t=1.27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2 BRG組分級標準 按病情分為輕度:癥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中度:癥狀中等,部分影響日常生活。重度: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按膽汁反流程度分為Ⅰ度:少量黃色泡沫從幽門口涌出或(和)黏液湖呈淡黃色。Ⅱ度:黃色泡沫從幽門口涌出或(和)黏液湖呈黃綠色。Ⅲ度:黃色泡沫從幽門口頻繁涌出或(和)持續性噴射出或胃內布滿黃綠色黏液物[2]。
1.2.3 HP陽性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行胃鏡檢查同時取3塊胃竇黏膜組織,1塊用于HP快速尿素酶試驗,2塊用于病理檢查;同時所有病例均行13C尿素呼氣試驗。病理組織學和13C呼氣試驗HP檢測均陽性者診斷為HP陽性,一項陰性及兩項均陰性者診斷為HP陰性。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BRG與HP感染之間的關系 BRG組的HP陽性率為46.12%(119/258),高于對照組的34.02%(595/1 7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373,P<0.01)。
2.2 BRG組病情分級與HP感染之間的關系 BRG組中病情輕度、中度和重度患者的感染率分別為40.86%(38/93)、45.53%(56/123)和59.52%(25/4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089,P>0.05)。
2.3 BRG組膽汁反流程度與HP感染之間的關系 BRG組中按膽汁反流Ⅰ度、Ⅱ度和Ⅲ度患者的陽性率分別為37.32%(53/142)、53.68%(51/95)和71.43%(15/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022,P<0.01)。
膽汁反流性胃炎表現為十二指腸內容物的逆向病理性反流[3],其病因、發病機制等至今尚不清楚,致病因素很多,其中HP感染與BRG之間存在的聯系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
HP感染可引起胃竇G細胞、S細胞減少,胃竇部的胃泌素增加釋放。研究顯示,與非HP感染組相比較,HP感染組血漿中胃泌素的基礎濃度及餐后濃度均顯著增加[4]。而胃泌素的增加可以影響十二指腸和胃竇部動力,造成胃-幽門-十二指腸運動失調,從而引起十二指腸逆蠕動增加,幽門關閉功能減弱,導致十二指腸內容物過量反流至胃。也有研究認為,膽汁反流破壞了胃黏膜的中性環境,不利于HP的定植和生長,膽汁酸能抑制HP生長,膽汁酸濃度和HP受抑制程度呈正相關[5]。本研究顯示在兒童患者中HP感染組的BRG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兒科患者相對病史較短,多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極少有萎縮性胃炎患者,故膽汁反流性胃炎患兒中HP檢出率較高。另外,膽汁反流可促進HP定植范圍在胃內蔓延,加重近端胃黏膜的損傷,同時受HP感染的胃黏膜抵抗反流膽汁侵襲的能力降低,故膽汁反流和HP感染起協同作用[6]。本研究得到了與成年患者相反的結論,BRG患兒HP感染率高于無膽汁反流的胃黏膜炎癥患兒組,證明了膽汁反流與HP感染的協同作用在兒童患者中普遍存在。同時,由于兒童胃炎患者胃黏膜萎縮并不常見,故反流程度越重,HP感染率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兒童病史較短,同時兒童表述能力較差,不能客觀反映癥狀的嚴重程度,故本研究未發現HP感染與癥狀嚴重程度分級間的聯系。
[1]姚萍,王磊.原發性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病理特征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36(5):498-500.
[2]楊杰,潘晨,黃慧妍,等.膽汁反流性胃炎治療前后胃電節律的變化[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3(22):226-227.
[3]Zhang Y,Yang X,Gu W,et al.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gastric mucosa in childrenwith primarybile reflux gastritis[J].World J Surg Oncol,2012,31(10):27.
[4]Matsuhisa T,Tsukui T.Relation between reflux of bile acids into the stomach and gastric mucosal atrophy,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bi?opsy specimens[J].J Clin Biochem Nutr,2012,50(3):217-221.
[5]Tarkhashvili N,Chakvetadze N,Mebonia N,et al.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not found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diagnostic upper endoscopy-Republic of Georgia, 2007-2008[J].Int J Infect Dis,2012,16(9):e697-702.
[6]杜春.十二指腸胃反流性疾病內鏡診斷及相關因素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9):8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