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王桂玲,劉夢穎
(寶坻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1800)
寶坻“六瓣紅大蒜”是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也是天津市優質名牌產品,馳名中外。2008年寶坻“六瓣紅大蒜”走上了北京奧運會的餐桌。2011年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批準,“寶坻大蒜”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但是近年來由于大蒜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農民使用農藥不規范,大蒜田地下害蟲發生也逐年加重,尤其是蒜蛆危害更為嚴重,致使大蒜品質變劣,產量下降。而目前農民防治蒜蛆主要手段是使用有機磷藥劑進行灌根,甚至個別農民違禁使用高毒農藥防治蒜蛆。由于缺乏科學用藥知識,大蒜病蟲害防治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對目前常用的辛硫磷農藥見光易分解的特性缺乏認識,致使防治效果下降;二是造成大蒜產品農藥殘留上升,存在質量安全隱患;三是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形成了“蟲害發生—藥劑防治效果下降—加大劑量和用藥次數”之間的惡性循環。因此實施大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對確保我區大蒜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寶坻區大蒜生產的主要病蟲害是蒜蛆、紫斑病,其中蒜蛆發生嚴重。蒜蛆在地下危害大蒜鱗莖和根部,致使蒜頭組織逐漸潰爛,心葉因失去養分供應而發黃,嚴重的整株枯死。由于蒜蛆為害,一般地塊大蒜可減產10~15%,重度發生年份可減產20~30%。蒜蛆在華北地區年發生3~4代,以蛹在土中或糞堆中越冬。5月上旬成蟲盛發,卵成堆產在蒜葉、鱗莖和周圍1cm深的表土中。卵期3~5d,孵化的幼蟲很快鉆入鱗莖內為害。幼蟲期17~18d。老熟幼蟲在被害株周圍的土中化蛹,蛹期14d左右。第1代幼蟲為害期在5月中旬,第2代幼蟲為害期在6月中旬,第3代幼蟲為害期在10月中旬,成蟲集中在蔥葉、鱗莖及蔥地成堆產卵。
綠色防控是指在作物目標產量效益范圍內,通過優化集成生物、物理等防治技術并限量使用農藥,達到安全控制有害生物的行為過程。大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改變了過去防治病蟲害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用既生態可持續又合理的防治措施,少用化學農藥,不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通過農業、物理、生物,輔助化學防治等各項技術,促進大蒜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產品質量提高,是綜合防治的新體現,是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
與非蔥蒜類蔬菜實行2年以上輪作;冬前深耕冬灌整地,破壞蟲體生存環境,消滅部分越冬蛹,減輕翌年病蟲基數;進行配方施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每667m2施用腐熟的有機肥2500kg,以提高植株抵抗力;播種前進行嚴格選種,對發霉、蟲蛀、發黃變軟的蒜頭予以淘汰,促使苗齊苗壯,增強植株抗病蟲能力;大蒜出苗后每667m2施用沼液1500kg,促使植株健壯,增強植株抗逆性;合理灌溉,適時除草,清潔田園,降低各種蟲害發生基數及程度。
在大蒜田放置藍色粘蟲板,誘殺對藍色有強烈趨性的種蠅等害蟲。每667m2放置20~25塊,最佳懸掛高度為板下端距作物頂部10~20cm,隨著大蒜植株生長,適時調整粘蟲板高度。粘蟲板每20~30d更換一次,遇大雨或粘蟲板粘滿種蠅時應及時更換粘蟲板。粘蟲板放置時間為4月上旬到5月底。
當種蠅發生程度較高時,在大蒜田使用天然植物源殺蟲劑5%除蟲菊乳油400倍液或生物農藥1.8%阿維菌素乳油2000~4000倍液等防治誘殺殘留的種蠅。
大蒜栽植前每667m2用3%辛硫磷顆粒劑4kg或1%聯苯·噻蟲胺顆粒劑3kg撒施;田間發現蒜蛆時,可選用40%辛硫磷乳油400~500ml隨水澆施,并嚴格控制施藥量和安全間隔期,防治時間應選在傍晚或陰天進行。在大蒜紫斑病發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選用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咪鮮胺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隔7~10d一次,連續防治2~3次。
準確測報是精確防治的基礎,更新測報設備,提高測報準確率,才能有效實現“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目標。
目前農村個體農民耕種面積小且分散,采用綠色防控新技術的條件沒有完全成熟或配套措施不完善,如把蒜田集中整合起來,采取統防統治、技術集成,可大大減少勞動力等投入,效益顯著,提高農民采用綠色防控技術的積極性。
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有效地降低了用藥量,但有些新型農藥和新技術的應用,在提高防效的同時也增加了防治成本。對增加的防治成本,一部分農民不愿接受,存在抵觸情緒,應通過增加補貼等政策措施予以解決,有效推動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